哪些成果入选?首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在华东师大颁发


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在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举行。


本次论坛隆重颁发“第一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旨在表彰在教育实证研究中做出显著成就的研究者。




第一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



经高校教育学院(部)、重要教育研究杂志、教育研究院所及各地教育科学规划办等69家单位的推荐,共有251篇论文参与此次评选,评审委员会组织了对推荐成果的通讯评审,51篇论文进入终评;评审委员会再对每项参评成果进行实名制终审,最终根据得票高低评审出10篇优秀学术论文和10篇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发现场


第一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学术论文奖”

获奖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作者单位

作者

成果名称

期刊来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文雯等

大四现象: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型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卢婷等

信息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概念性知识移动学习效果影响研究

中国远程教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田慧生等

基础教育满意度实证研究

教育研究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李玲等

“全面二孩”政策与义务教育战略规划——基于未来20年义务教育学龄人口的预测

教育研究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重涵等

家长参与的力量——家庭资本、家园校合作与儿童成长


教育学术月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岳昌君等

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及起薪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柯政

课程改革与农村学生的学业成功机会——基于A市八年中考数据的分析

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曹妍等

我国一流大学的入学机会及其地区差异:2008-201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董艳等

师范生TPACK知识的实证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潘昆峰等

语言能力与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溢价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第一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学位论文奖”

获奖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作者单位

作者

成果名称

学位类别

湖南师范大学

马建军

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研究——基于微课开发案例的分析

博士

清华大学

马婧

促进学习投入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研究

博士

西北师范大学

左雯霞

幼儿园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研究

博士

西南大学

李艳琴

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测评模型构建研究

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

吴秋翔

高校专项计划影响下的农村学生择校行为研究

硕士

南京师范大学

陈蓓

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研究

博士

复旦大学

郑雅君

名校优等生的未来:大学过程与职业地位再生产之谜

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

姜玉莲

技术丰富课堂环境下高阶思维发展模型研究

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

高晓慧

自闭症障碍儿童听觉反应过度的现状、特征与干预研究

博士

北京大学

魏戈

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研究——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视角

博士



第三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代表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教育研究需要实证范式,本论坛连续三年的举办已推进我国教育界形成了实证研究的氛围,推动了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这对于促进中国教育研究科学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主持开幕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致辞


颁奖仪式之后,举行了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做主旨报告,集中推出海内外最前沿、最具典范意义的实证研究成果。


墨尔本大学国际课堂研究中心主任David Clarke教授在其报告“课堂研究的演变逻辑:新方法、新可行性、新挑战”(The evolving logic of classroom research: New approaches, new affordances, and new challenges)中指出,课堂研究的逻辑需要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成果联系起来,同时还需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和文化事件,调整和约束教学活动及其成果。在这个演讲中,David Clark还指出,认识到课堂中学习的社会性特征,将有可能引起各种方法论之间的紧张关系。虽然不同的数学课堂研究的方法和研究设计各自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但是课堂实验在证明它们可行性的同时,也对它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墨尔本大学国际课堂研究中心主任David Clarke教授作主题报告

美国北卡罗莱纳教堂山分校教育学院前院长Bill McDiarmid教授作主题报告


美国北卡罗莱纳教堂山分校教育学院前院长Bill McDiarmid教授在题为“变革的证据:通过研究促进美国教师的培养”(Evidence for Change: Research-Based Efforts to Improve U.S. Teacher Preparation)的报告中,首先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教师教育的状况,接着从财政投入、教师地位、政策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美国教师培养人数不断下降的原因;其次,McDiarmid教授还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美国在教师教育方面是如何一步步开展教育实证研究的;最后,他向与会代表们分享了近些年来在美国教师教育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介绍了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的运行和使用情况,他认为这一系统的建立,若能以数据集成作为基础,则有助于实现数据之间的多维度比较、发展目标预测与规划、建设与评价等功能。同时,他还以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情况为例,演示了国家教育决策系统在教育管理、教育课题研究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陈向明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陈向明教授在“意料外后果——高校辅导员双线晋升悖论”的报告中,借助结构化理论、扎根理论等视角,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在职业晋升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陈向明教授认为,由于辅导员在职业晋升过程中的种种不匹配(目标、内容、方式、资源)因素,使得因为他们无论走职级路线还是职称路线,都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双线晋升的制度设计不但没有促进他们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反而从根本上导致了在制度设计之初的“美好初衷”与预期外结果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一个“双线晋升悖论”。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应用经济系秦向东教授作主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应用经济系秦向东教授在“中美PISA成绩差异的原因分析——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的报告中,分析了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取得不错成绩的原因,但他作为经济学家更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这些参加测试的孩子们在测试中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为此,上海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和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学者联合成立了课题组,在上海和美国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研究测试发现,金钱激励在美国对好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使得他的成绩有比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同样方式的调查下,上海学生却不太受金钱刺激的影响。这实际意味着,如果新的外部激励能够激发起原本缺乏动力的学生,那么他们真实的能力将得到更好地展示。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Elizabeth Graue教授作主题报告


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Elizabeth Graue教授发表了“从定性的视角看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from a Qualitative Perspective)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Graue教授描述了用定性研究方法有效处理研究问题的几种类型,分析了如何在单个或少数几个环境中获得强大的数据收集的能力,以及如何提供与大型研究一样严格的解释和断言,进而展示了他如何在几个研究项目中将通常被认为是定量的数据结合起来,并用解释的方法来深化定量研究。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作主题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以上海、柏林和汉堡的测评为例,做了“中德中学生道德能力比较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彭正梅教授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和柏林洪堡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合作项目ETiK为内容框架,围绕着“如何测量学生的道德”以及“什么是好的测量”这两个主题,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实证原理和测量工具开发步骤。彭正梅教授介绍说,ETiK项目旨在为10年级的学生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能力模型和测量工具,使学生在德育课程中所学得的知识和能力能像PISA测试科目母语、外语、数学那样可测量。


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Scott Rozelle教授作主题报告


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斯高(Scott Rozelle)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危机、来源和解决方案”的报告。他认为,伴随着近年来工资的快速上涨,我国在提供廉价劳动力方面已经没有优势,因此必须要将我国的工业从产业链的低端向更高端提升。中国要从“产业链竞争”中取胜,必须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储备。而当前提高中国人力资本的整体质量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团队(Rural Education Action Program,REAP)在对人力资本发展关键的0-3岁阶段的婴幼儿进行调查后发现,有53%的24-30个月大的幼儿认知能力低下。这些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差距——中国城乡的教育差距。因此提高人力资本的整体质量,必须从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入手,这是提供未来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源储备的核心手段。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斌教授作主题报告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斌教授在“行为的实验经济方法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报告中认为,“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将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与实验方法直接运用于个人经济行为进行分析、解释与预测的交叉边缘学科。这种实验方法在教育经济研究领域也有不少应用。比如,信息完备程度对学生就读高校类型与专业选择的影响、学生对未来工资收益的预期对专业选择的影响、学生风险态度与就业选择之间的因果关系等。黄斌教授认为,行为的实验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形成有效的教育政策干预,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陆教授作主题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陆教授作了“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靠谱COP优秀教师特质分析”的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靠谱(COP)为教师真正带来最重要的是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服务,因为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指标中,一是教师个体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变化,二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这两个方面正是需要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服务,才可以做得更精准、更有效、更扎实。


会议第二天举行的分会场报告共分为五个小组,分别围绕“教育政策及其影响”、“大学教育机会与产出”、“教师知识与专业发展”、“多视野下的课程与教学”、“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等五个主题,邀请了15篇优秀论文作者和20篇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得者做了小组报告。


据悉,今年是第三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共收到超过200篇的投稿论文,吸引了海内外诸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参与,反响强烈。此次会议的召开,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全国教育实证研究的深入开展,持续推进中国教育研究中实证研究范式的转型。


来源|教育学部

编辑|吴冬妮


华东师范大学官网/微信/微博 

欢迎图、文、线索投稿

ecnuwecha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