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消费平等方面,以前有报道说,到2015年底,全国养老保险覆盖的人数达到8.58亿,其中5.05亿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53亿人参加了工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全民,参保率超过95%,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其他保险的覆盖面也在扩大。报告还说,由于这些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扶贫成果显著。
针对这些报告,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保险能够帮助减贫?或者,如果没有保险融资,穷人还会继续高居不下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谈一谈旧的土地分配问题。过去,学者们喜欢把中国历史上的苦难和革命归咎于私有土地制度。例如,钱穆(2001)认为:“正是因为土地是私有的,耕者有自己的土地,有了自由贸易,才开始兼并,使穷人没有立足之地。”黄仁宇(1997)说:“兼并是造成东汉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失去土地的农民不成为流民,他们就会成为富家的”奴隶“,甚至整个家庭都会成为”部分歌曲“,地方官员无法应付富房里的大家庭等等。
因此,历史上的苦难,包括土地兼并究竟是由土地私有制引起的,还是由于土地缺乏而造成的。保险融资造成的呢?没有哪个农民会不珍惜土地的;除非没有别的活路,否则,他们不会在明明知道卖地可能造成赤贫的情况下还要卖地的。可是,那些逼迫农民走投无路的状况又是什么呢?
在没有保险资金的社会,灾害风险和健康风险是贫穷的主要原因。
财政决定土地分配结构
1981年,纽约的凯恩教授(MeadCain)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研究了二战后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农村土地分配情况。结果,他发现,印度农民在遭受灾害时被迫出售更少的土地,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土地分配结构显著改善,无地农民的比例有所下降;然而,孟加拉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每一次灾难都会导致更多农民出售土地,最终土地将变得更加集中。为什么这么不一样?
具体而言,1950/1978年间,印度村庄56%的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41%的小农增加了土地,而只有15%的小农和中农出售了土地,土地分配的基尼系数从1970年代末的0.76下降到1970年代末的0.62,表明印度的土地分配更加平衡,土地所有权差距缩小。同期,孟加拉村只有43%的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26%的小农增加了土地,65%的小农失去了土地,55%的中农失去了土地,土地的基尼系数从1970年代末的0.6增加到0.69,土地集中在少数人身上。
就无地贫困农民和小农的土地经验而言,印度的发展要比孟加拉国好得多。 在印度,更多的无地或更少的无地农民获得土地,他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无地农民的比例很小,但在孟加拉国,超过一半的无地农民被迫出售土地。 凯恩教授选择比较的印度和孟加拉国村庄在地理和气候方面非常相似,但经验却大不相同。 为什么?
正如Kane教授的改进分析所看到的,孟加拉国最不发达国家是1968年和1970年的洪水,1975年的大饥荒,而相比之下,该国在干旱年的农村旱灾的频率也增加,但总体增长远低于孟加拉国的村庄。你为什么要卖?从销售角度来看,孟加拉国的农民中有51%是粮食,7%用于粮食,7%用于治疗毒品;在印度,这种情况明显不同,只有14%用于粮食或治疗,64%用于儿童的教育、婚姻或生产。
经济水平相同的两个地区土地配置变化差异的原因在于农村金融的发展,这取决于当地农民是否有办法应对灾害风险和医疗风险。相对而言,印度农村的保险、储蓄和贷款机构也不发达,但远远好于当时的孟加拉国,即使是原始金融也能在关键时刻为印度农民提供困难,减少出售土地以求生存的需要。凯恩教授比较了这两个国家的农村地区,发现了三个主要的区别:第一,印度农村的私人贷款利率更低,更容易获得。第二,土地抵押在孟加拉国非常普遍,甚至是最重要的贷款形式,这本身反映了那里的贷款市场更加不发达;当然,土地不适合作为避风港,因为它严重影响了灾后借款人的生产能力,农民只能被迫走这条道路。最后,在非正规贷款方面,孟加拉国农村的实际利率是印度农村的2至6倍;在印度,年利率为36%至60%,而孟加拉国为120%至240%。
在这些期间,信贷合作社是印度农村的主要贷款人,而孟加拉国农村则不是。根据1972年干旱年对印度农村的一项调查,55%的贷款来自贷款机构,而1973年气候正常时,贷款占所有贷款的83%。相比之下,同期从孟加拉国农村正规机构获得的贷款只有9%。在四个最糟糕的村庄中,机构贷款只占5%。
因此,印度较发达的信贷市场为农民提供了更有效的应对风险的手段,因此,在饥荒时期,土地被迫出售土地,土地集中给少数人的情况不如孟加拉国严重,印度农村土地的基尼系数越来越低,孟加拉国的土地所有权差距正在扩大。世界银行(World Bank)研究员布鲁南德洛夫(BruhnandLove)在2014年对墨西哥进行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当地一家连锁超市在800家门店开设小额信贷服务时,社区微型企业的比例在两年内增长了7.6%,而包括自营职业在内的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收入增长了7%,而失业率下降了1.4%,人均GDP大幅上升。金融扶贫效果明显。
关于土地的争论
关于贫富差距的后果,孔子在“论语”中有一种经典论断:“不受寡主义和不平等之苦,不受贫穷而受不安。”孔子两千多年来,从政治家、诗人到思想家,关于贫富差距的论调不计其数,但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贫富差距呢?钱穆和黄仁宇是钱穆和黄仁宇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土地所有权和合并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但是凯恩教授对印度和孟加拉国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土地也是私有的两个国家,一个是土地分配变得更加平衡,而另一个则相反。
我们能从中国的历史经验中看到类似的情况吗?
。白寿义在中国明朝的一般历史上说:"年中期以后,由于法律制度的松动,土地合并的风盛行。""正德、贾景义与健康,社会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官方和强大的家庭要求土地要求提供意见,土地财产广,土地兼并风也很流行。税收在上升,Corvee越来越重,大多数人破产和逃离。"的描述与二战后孟加拉国的农村场景非常相似。
晚明土地合并的程度并不像预期的那么高。根据阮成贤编撰的“明代黄皮书研究”中的资料,可以计算出晚明时期安徽省休宁县土地分配的基尼系数。万历10年(1582年)、万历20年(1592年)、万历30年(0.21年)、万历40年(0.18年)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4、0.30、0.21。可见万里时期的土地分配基尼系数在0.34以下,表明明代末的土地分配是相对平等的,特别是远低于近几十年来印度和孟加拉国农村土地分配的差距,表明当时的土地兼并程度不会太高。第二,从十年到四十年,土地分配的基尼系数逐渐减小,土地分布趋于分散。这些都告诉我们,、土地兼并收购,也不是土地分配本身。
,在那里,,等待着像干旱一样的火灾。据气象资料记载,明末中国处于“小冰期”,干旱频繁发生。陕西和河南两省多年来都有严重的干旱,经常有七八个月没有降雨。当时,既没有发达的跨地区商品市场,也没有保险和贷款市场,因此频繁的干旱等同于长期的大饥荒。长期的饥荒不仅带来了永久性的极端贫困,而且成为革命的导火索。正如邓拓在“中国赈灾史”中所言:“农民的贫穷和饥饿并非不合理,极端流离失所和死亡的现象继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绝望“的说法并非不合理。好好想想。如果当时有这样的保险金融,明朝会被推翻吗?
今天的第一点是,灾害风险和疾病风险是导致贫穷的最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可以应付生存需要,但一旦发生事故(风险),正常的家庭就会陷入困境,甚至绝望。第二,根据印度农村和孟加拉国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国的饥荒和革命历史,。因此,历史上土地分配的过度集中并不是土地私有制或土地兼并收购的结果,而是缺乏财政成果的结果。最后,发展保险金融是缓解贫困、缩小消费差距的关键,也是体现金融包容性的具体措施。
本文来自互联网,如果涉及到作品的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的编辑,我们会删除。电子邮件:zbgedu.com编辑
®学习资料
建议阅读:
如何完善银行金融生态系统
如何以金融科技促进零售银行的创新与升级
金融供给侧改革如何促进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