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刚: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考试中心(自考办)主任,现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曾主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教育系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教育成效测量研究》等重大教育科研项目的研究、著述等工作,成果颇丰。
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6年互联网个性化教育发展论坛于3月2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戴家根先生来到现场,发表了重要讲话。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戴家刚先生)
以下为戴家根先生讲话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首先允许我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对这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谈到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仁川宣言》中通过一份“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当中也谈到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教育质量到底怎么来评价?实际在教育质量的评价上,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形成我们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的强国。两个100年实现我们的强国,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强国的梦想。教育优先发展,首先是建设人力资源的强国。而“中国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就是人才,就是软实力。而中国教育的梦想不仅仅是国家梦想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也应该是我们学生个人的梦想实现。只有这两个梦想实现结合才是中国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
因此,要想达到教育质量的提高,要使“两个梦想”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谈到了一个观点,就是要让老师成为中国“梦之队”的筑梦人。我们的一生,人的一生,是不断认识自己,寻求发展的一生。而教育大的功能就是让他们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其实就是让他们行梦、成梦、圆梦。试想,我们孩子的梦想来自于哪儿?大的梦想源泉就来自我们的老师。因此,教育很大的程度上应该把在培养人成为教育优先发展的这个过程当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人才模式的改革。第二个任务就是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两项改革是推动中国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因此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在高考招生制度下的教育,确确实实我们在这个方面上存在着三个重要的遗憾。
、是制度层面的遗憾。“试想,如果我们的制度就是建立在不成功的基础上,对每个人都是不成功的基础上,这样一个制度是好是坏?对大多数人来说,没考上清华是失败,没考上重点是失败,没考上211是失败,没考上985是失败的,没考上一本、二本、三本是失败,如果这些都是失败,我们的制度是好还是坏?”
第二、是评价标准的遗憾。“我们永远是一把尺子衡量人,其实,应该是多把尺子,多样人才。而我们这一把尺子仅仅靠考试,不管对城镇孩子、农村孩子都存在某种意义上的缺憾。”
第三、是考试数据浪费的遗憾。“人家说21世纪什么值钱?是数据值钱。那么我们教育大的缺憾就是我们数据的浪费。试想一个人,要经历很多次的考试,在20年的学习生涯中,要通过各种考试,大量的、海量的数据被浪费。如果把这些数据集中起来,就会发现数据背后孩子的潜能、胜任力、思维模式等。但现实是海量的数据没有被搜集整理,孩子的潜能没有被充分地挖掘。”
(2016年互联网个性化教育发展论坛上的戴家根先生)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今天论坛讨论的也是“互联网+”。互联网技术革命、工具革命将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是“互联网+”,加什么?不仅仅是“加”技术手段,更主要是加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它就是“360度服务,24小时在线”,提供更加优质服务产品的平台。
有人讲,马克思、,。实际上,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按需索取”这样的变革思想。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就算双胞胎也不可能一样,社会环境、遗传基因、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怎么能挖掘到他的不同点?形成更个性化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大会上要讨论的,互联网时代给我们要“加”的,首先是观念,我们要有这种观念。有的学生吃得饱,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好,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用互联网科技,提供按需索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成才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