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基于全程理念与实证取向的毕业论文质量体系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探索


紫金教与学

服务教师 · 服务教学



作者:刘红祥  谌卉珺  孙必胜  陈冬  倪传焱


毕业论文训练是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概念、理论和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教学形式。毕业论文质量不仅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现在各类学科专业评估中的重要观测指标。这是因为毕业论文不仅能够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广度和深度,也能反映学生的专业问题意识、自主思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研究项目的设计组织控制能力。与理工科专业相比,文字表达和专业写作能力对社会科学类专业而言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认为是社科类专业学生的“硬技术”,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过程中,毕业论文一般被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和学生实习、求职等交织在一起,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很难有心境认真完成这项学习任务。针对该状况,几年前甚至有学者呼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可能现实中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毕业论文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和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真正实现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是每个社科类专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历来重视毕业论文质量。在学校教务处对毕业论文的统一规范下,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根据社科类专业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了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完善了操作细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根据学生的特征,结合专业属性和培养要求,提出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的总体原则为“面向生活实际,收集一手数据,运用科学方法,学会规范写作”,要求学生在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前提下做力所能及的研究。经过近五年的探索,明确了“多维互嵌,阶梯递进,实证导向,全程规划”的理念,初步开发并形成了“一套课程,两类平台,三重准备,四个环节”的良性运行体系。


强化方法课群,实现方法课与理论课多维互嵌

科学规范的论文写作必须要有方法的支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着比较完备的方法课程群,形成了“必修—初级,选修—中级”的课程设计。在初级的必修课程中,包括了逻辑学、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的运用四门基础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资料获取能力、资料转换能力以及量化资料的初步分析能力。在选修课程中也开设了为了提升和应用的方法课,包括市场调查、社会研究等。通过方法课群的学习,使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如何去科学规范地做一项研究。


初级方法课程开设在第二第三学期,这基本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时就有了基本的方法思维。学生在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时,运用科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找到实际情境中的案例,甚至可以采编案例以用于课堂讨论,从而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涵和要素。同时在高阶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可能也会涉及到一些特定领域方法的使用,如公共政策中的内容分析法、管理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等,这一方面扩充提升了学生的方法技能和素养,另一方面在这些专门方法的使用中也无不体现初级方法中的一些思维和规则,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对方法的理解。


在应用型的导向下,理论课程的教学与方法课程尽可能做到了多维互嵌融合,这既让方法的学习有了更多的学科专业领域的延伸,也使理论的教学可以更好地“落地”,如在《行政管理学》课程里开展的调查实践就是一种有益尝试,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想象力。


依托两类平台,搭建学生观察现实的渠道

“直面真问题”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这也就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必须真正走出“象牙塔”,走进日常生活,走入组织机构,走向具体事件。在四年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主要凭借“社会调查—暑期实践—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平台和省级与校级的创新训练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有资源面向生活实际,收集一手数据。


实践教学平台从设置目的来看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这一平台尤为重要。但客观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锻炼了动手能力,也真切地了解到体会到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认识到了“地方性知识”的价值。有学生在暑期实践中发现了有意思的“拆迁案例”“土地纠纷事件”,有同学在实习中获得了某项政策的执行数据和公众体验,这都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了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创新训练平台与实践教学平台不同,是只属于少数人的项目,有精英培养的意味。每年都有3-5位同学自由组队申请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们不仅有了全面设计管理一个小型研究项目的经验,而且能够对一个个研究课题形成最后的研究报告,既对课题研究对象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也为其他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围绕核心能力,形成论文写作的三重前置准备

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公共管理专门人才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形成了“专业写作与应用写作”和“信息获取与数据分析”两大专业核心能力。这两大核心能力与毕业论文写作都直接相关。


从写作的基本原理来看,论文写作也必须遵守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这至少涉及到如何读懂一篇文献?如何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如何综述评价已有研究?如何谋篇布局?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也形成了一个“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的体系,这一体系也基本与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进路相吻合。课程论文主要训练学生如何论证观点。学年论文分成三个阶段,大一学年论文主要训练学生如何读懂一本书,写阅读报告;大二学年论文主要训练学生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做一次完整的社会调查,从设计到执行到最后的报告,让他们真正体会实证研究的艰辛不易;大三学年论文主要训练学生如何全面客观地评述一个领域或主题的已有研究,要求学生做一篇文献综述。且文献综述也是为毕业论文做准备。实习报告主要训练学生案例分析和概念化的能力,要求学生从实习工作中发现专业的管理问题,并能够专业化地表述和分析,甚至提出解决方案。经过这三年的写作训练,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就基本掌握了方式方法。


规范过程管理,优化论文写作的四个关键节点

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注重写作程序的规范化,充分有效发挥指导职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毕业论文指导实践中,探索出了监控论文质量的四个关键环节。


选题,实证取向。注重选题的实证性、专业性,并对创新性提出适当要求。避免空泛性、重复性、陈旧性的论题。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或者专业老师的课题调研资料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论文写作。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已有积累、研究兴趣共同商讨拟定毕业论文选题。资料,突出一手资料的科学获得和使用。强调“小题大做”,要能够“脚踏实地”地收集数据,尽量减少非学术来源的二手资料的使用。中期检查,落到实处。重点关注学生对选题的理解,对文献的熟悉掌握程度,研究内容和框架的逻辑自洽性等。答辩,严格规范。论文答辩是质量监控的最后环节,需要严格把控,并且可以要求低年级同学观摩,这样可以慢慢形成传统和示范效应。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体系以方法课程为起点,坚持全程教育的系统观念,借助课内外的实践创新平台,突出阶梯式有步骤的写作训练,强调选题的实证取向和方法的科学主义,优先使用一手数据,规范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取得了一些初步探索的成果。这对社会科学类以实证研究为主导的专业的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但在运用中必须要能够找到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