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体制改革,医卫界院士委员都说了什么?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2月6日,前夕,中办和国办下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在文件发布的第一时间联系到《中国科学报》记者。他表示,《意见》写的很好,切中时弊,有可操作性,应坚决贯彻。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在与记者半小时的谈话中也指出,科技人才评价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涉及到我国如何对年轻科技人员的导引方向, “应该特别注意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把之前评价中存在的弊病直接点出来并摒弃。” 他强调,自己做人才选拔工作已经有50年之久,在基层如何选人用人,感受深刻。


如何科学设置人才评价体系


其实早在2017年,秦伯益院士已经对人才评价体制问题极其关注。他结合自己的专业,认为 “对医院里医生的考核是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了。”为此,秦伯益撰写了《论文撤稿事件的反思:我国临床医学学位制度亟待改革》一文,发表在《科学与社会》第3期第7卷。


“现如今,论文、学位与职称晋升有关,论文、学位、职称又与待遇有关,这就形成了一条‘利益链’,在利益至上的今天,年轻医生都只能围绕着这个‘利益链’转”。秦伯益院士替年轻人道出了他们的无奈,他指出,现行评价体系设置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弊端。


“我最欣赏的人,不但对自己有要求,而且有追求;不单有热情,而且还有激情;不但有志气,还要争气。”钟南山道出了自己的人才观。他说,人才主要看潜力,看他是否具备临床创新能力,是否要有临床的科研、思维能力,是否能够创造新的理念、技术、设备、仪器,之前的晋升主要看论文,而不管论文是否与自己从事的的领域挂钩,是不正确的评价标准。


如何科学设置人才评价体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认为,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毫无疑问,医生的首要工作是看病。但另一方面,医学的发展也依靠临床医生的重要贡献。


“对医生,尤其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有一定的学术要求也是应该的,关键是一个度的问题,如何平衡看病和学术这两方面的要求?”段树民说,要求所有的医生都发表论文显然是不合理的。医生的职称晋升和考核,不应该简单的以发表论文为唯一指标。尤其是对一般性的医院,论文可以不做要求。


全国、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也对记者道出自己的想法,目前对医生采取单一的人才评价体系,尤其是完全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确实产生了不良后果,应该采用分类评价,对一般的医生考核,应该以医术和临床业绩为主导,论文可以不做要求。


“临床医生在完成繁重的医疗业务的同时进行学术研究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对他们作过度的发表论文的要求,确实是不现实的,也容易产生问题。”蔡秀军说,医生的学术发展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要基于兴趣而不是完全迫于压力,另一个是源于临床实践的发现和临床需求而不是为了论文而写论文。 


更应重视重点区域人才评价


“我们可能更需要弄清楚人才的定位。出类拨萃的才是人才”钟南山说。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他建议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


秦伯益告诉记者,医学生大学毕业后的十多年内是他们医疗实践水平迅速提高的关键时期,应立即进入临床,接触实际,迅速学会面对病人时需要的接诊、观察、诊断、治疗等各种能力。而那时安排他们去做并不是出于他们自己思路的科研工作实不相宜,这是与医疗业务能力成长规律反其道而行的安排。


“现在有些医院的临床研究生是委托基础科室代培的,做的研究题目是基础课导师的研究方向,与临床专业没有关系,纯为取得学位而做研究,有意义吗?”秦伯益进一步指出,医学的进步有待于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和研究,当然同时要鼓励医生做医学研究。但不是每个医生都必须做科研,更不可能要求每个医生都做出有创新价值的科研。医生的主要职责是看病,纯为晋升目的而刻意从文献夹缝中选题做科研是没有意义的。


“对大医院,尤其是大学的附属医院的医生可以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一般医生晋升主治医生、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职称时,应主要考核其医疗水平和临床业绩,学术论文只做参考而不做要求。”蔡秀军指出,对于学术成绩优秀的医生,除了向主治医生和主任医生职业渠道发展外,还可以向副教授、教授的学术职业渠道上发展。对于向学术职业方向发展的医生要相应的减少他们的医疗工作量,并提供必要的科研平台,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做医学学术研究。


目前我国医学生的学制及学位比较复杂,不够规范统一,本科生教育有5年制、7年制和8年制,分别授予医学学士、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段树民认为,5年制毕业的医学生又可以花3-6年继续读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而7年制毕业的学生也可以再花3年的时间去读哲学博士学位。所有这些学位的学生毕业后还要进行2-3年的规范化培训才能做医生,确实让一些年轻人对学医望而生畏。现在卫计委主推医学生教育的5+3模式,即5年的本科教育加3年的规范化培训后,学生获得专业硕士学位。


如何能解决这问题?他建议,多数学生经过这个5+3的教育应该就可以做医生了,只有少数对科研有兴趣而有学术发展需求的学生才有必要再去读个哲学博士学位。但在目前大医院由于竞争的压力,多数医学生都要再读一个哲学博士学位。段树民指出,国家可以考虑对经过5+3培训的学生直接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这样他们在医生职称晋升时就不至于处于劣势。只有向学术方向发展的医生,如晋升教授等,哲学博士学位才作为要求。

 

改革的难点和要点要抓住


“最有本事的人是最会公关的人,这是有很多人都在传的一句话,这也是改革最大的阻力。”钟南山痛批,人际关系、小圈子,极大影响了公正优化的评价体系。


“之前的评价体系中,论文的发表只有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算数,大大影响了大家的积极性,很多科研都是跨学科的。如果只是靠论文评价;而没有临床评价,那人才也出不来。”钟南山说。


此外,钟南山还对多如牛毛的“人才分号”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引进人才,如果达不到各种指标就不能引进,违背了自己的人才判断标准,他认为,要识人,就要认真观察他,发现他的潜力,而不是看他有什么背景、发了多少文章。


提到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段树民认为,论文之所以成为对医生晋升和考核的主要指标,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这些年来流行起来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计算,很容易成为一个量化的指标而被大多数单位所采用,而对一个医生的临床业务能力和医术水平就没有那么方便的量化指标。


同时,现在对学校和医院的各种排名和评估,发表论文都是主要的指标,这就使各单位不得不对医生的考核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因此,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确实难度比较大。主管部门要有正确导向,对医生的晋升和考核,不做硬性的发表论文的要求。 同时还要逐步扭转目前过分追求论文的风气。


秦伯益说,现在中国的年轻医生上班时忙于看病、安抚患者、警惕医闹、疲于检查、应付评比、积极完成创收指标,回家后杂务成堆、亲人埋怨、孩子辅导,忙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在这样的职业生态中,面临论文、学位、晋升等压力,个别人就急不择路、写论文拼凑数据、剽窃抄袭、捉刀代笔、弄虚作假,以图侥幸。深层原因在于各种制度的不合理。


“因各种貌似重要的考核而影响了医生的成长,那是得不偿失的。” 秦伯益强调,人无全能,考核干部应考其所长,知其所短。然后可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年轻医生的发展成长,应该以提高临床实际能力为主安排各种考核评估体系。自古以来的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医生他会从临床医疗实践需要中产生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从来没有什么临床做不好的医生而有研究思路就能凭空解决什么疑难问题的。”秦伯益说。


对此,蔡秀军也指出,实际上医院的领导都知道一个医生的临床业务能力不仅是对病人、也是对医院至关重要的,医院也能够对医生的临床业务水平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和判断。但目前对医生晋升的指标制定和评审大多都不是医院所能决定的。因此,对医生的职称晋升和评估,主管部门除了要有正确的导向外,还要给予医院更大的自主权,才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相关阅读:

关于人才评价,上的大学校长们这样说


应建立科技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丨建言


一图看懂《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将分为三类进行评价


: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是根本


科研评价改革,有哪些不足?


科研评价体系,路在何方?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