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中国论文“垃圾”太多!

新朋友上面九零后男护士关注国内临床一线男护士


纯粹为了发文而发文,就是“垃圾文章”


近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施一公参与讨论时坦言:“我以前曾经预测,中国会在2020年论文数超过美国,没想到我们提前完成了。”“有些文章,通俗点叫‘垃圾文章’,就是纯粹为了发文而发文,这种情况太多了。”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但说起这项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并未透露出骄傲,反倒是一脸担忧,语调沉重。这是为什么? “有些评论因此说,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超过美国了,我很担心。”5分钟左右的发言,施一公说了3次“很担心”,让他感到担心的,是科研评价的问题。


据上观新闻报道,施一公在参与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过去5年里,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了两倍,技术交易额翻了一番。“如果较真一点,假设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从100增加到300,技术交易额从100变成了200,那么单个专利交易额其实是不增反降了,是5年前的66%。”施一公算了一笔账。


这一数据折射出来的,是科技评价体系的问题。施一公称, 在各个单位,不论是晋升还是考量绩效,都会把专利、发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数和文章所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作为标准,而且这一风气愈演愈烈。


“何谓‘垃圾文章’? “ 就是纯粹为了发文而发文,这种情况太多了。”施一公这样解释。


在学界,没有共识的地方很多,但是“垃圾论文”多,不管在哪个学科,都差不多是共识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数量化、工分化,自然就会催生论文的大量生产。这个现象在各个学科几乎都存在,有的学校甚至要签责任状,即每年完成几篇论文,完成一篇论文算多少分,年底一分算多少钱;完不成要扣钱、不能评优、甚至影响职称晋升;职称晋升也是先要数数,论文数量不够不能晋级。 


此种情况下,不可能不产生“垃圾论文”。一些“垃圾论文”制造者身处其中,苦不堪言。研究、发表论文是必须的,没有论文,别人不知道你的水平,没法给出评价。西方学界的谚语“Publish or Perish”,意思就是“发表或死亡”。况且,没有论文发表,学术成果就无法共享,也影响着理论的进展,甚至学科发展。 


但相较于数量来说,论文质量才是学者的“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的职称评审相对而言,就更看重后者。


如何改变现状?


“说实话,我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如果要提建议,就是应该进一步改进科学评价体系,这需要全社会达成一种共识。”施一公介绍,国际通用的方法是参考国际最顶尖专家的观点:“这是一种‘唯专家论’的方式,我不评价这种做法的利弊,但至少在很多国家都是这样的。如果是将本领域所有专家聚在一起,通过抽签确定评价委员会,在科学上,这样的民主是不能带领科学健康向前发展的。”


-END-


参考资料:

中国论文数超过美国,施一公:“垃圾”太多(上观新闻)

施一公直言“垃圾论文”,“评价体系”该改了(新京报)

来源:医学慕课


本期编辑:深院老李

主编微信:18649346726

投稿邮箱:jlhnhs@163.com



九零后男护士

男护微信公众号独家平台


护考|职场|专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