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的古代判词、上诉状、刑法考题、法学论文、法官辞职&不辞职信、现代法律序文!


来源:法律出版社


【最短的古代判词】

▽▽▽▽▽



据传世界上最短的判决书

出自于那位清朝年间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之手

在郑大人任期内

一位丧偶寡妇要求再嫁

而邻居和原夫家人横加阻挠

她便请一位秀才帮其写了诉状诉至县衙

诉状陈明:

『夫死妇寡,无后可守,

翁壮叔大,瓜田李下,当嫁不当嫁?』

郑板桥见此,大笔一挥,判决书只有一个字:『嫁』

虽然只有一字

但法意与人情相得益彰

因此被后人广为传颂

与该最短判词对应的是

1984年10月26日控告罪犯企图谋刺教皇保罗的起诉状

据记载该起诉状总计一千二百四十三页

被誉为『最长起诉状』

【最短的上诉状】

▽▽▽▽▽

『操』

一般人们写上诉状都喜欢写得特长

唯恐法官看不明白

即使行文看起来清晰明白

也还都得要写得十分谦卑

但偏偏有人却反其道而行之

以无法超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简明扼要地作了一次极端表达

在事实和理由一项中一个只写了一个『操』字的上诉状

结果便是引来了十五天牢狱之灾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最短小精悍的刑法期末考题】

▽▽▽▽▽


用现代刑法分析事件中各人的刑事责任:

1.草船借箭”

2.焚书坑儒

3.完璧归赵

4.图穷匕见

5.蒋干盗书



2015年的一个冬日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大二的学生小王

在期末考吐槽发了朋友圈

于是法律圈的人们开始疾呼了

学生们表示已哭晕在厕所

这位高艳东老师是想和北大的车浩老师PK吗?



【最短的法学论文】

▽▽▽▽▽

司法改革四不象



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梁剑兵

早年前围绕论题论述道:

『在程序上生吞活剥英美法系;

在实体上囫囵吞枣大陆法系;

在法官颅骨里面的观念却是根深蒂固的中华法系!』




【最短的法官辞职&不辞职信】

▽▽▽▽▽

人生或如登山,仰头望峰高路窄,人云坚持方能登顶;又或如掘井,扶锄立石坚泉微,告己专注才可得金。入职岳法十载,不可谓未坚持,耕耘民商一线,不可谓不专注,诚惶诚恐,未敢失却初心。初则喜正义之伸张,乐法律得施行,不屑媚俗,安于清贫。久矣疲命于杂务,掣肘各情形,荒于教子,未尽孝心,今已累案牍,显劳形,业务未见精进,激情日渐消弭。虽不惧司改,夺员额有信心,然不思钻营,伫山底久矣,再十年当仍如是。年逾不惑,细思极恐,忧年华不再,登临无期,趁惰形未成,愚勇尚存,下决心,舍法槌于公堂,求自在于市井,不褒獬豸([zhì],古书上说的没有脚的虫),不辱女神,既往不悔,当下不疑,未来不迎。恳请领导准予本人离职。 

申请人  刘献文
2016年2月23日

VS

吾为法曹廿余载,断案数千,囊括行民刑诸讼。曾因抑郁之时,亦有愤然挂冠之意,奈何心性已磨,喋喋之声乱耳,汹汹之拳拂面。致马至蓝关,太行雪满,踌躇不前。涎恋月俸三千,犹可为房奴者也。 想当初吾辈于科举入仕,自恃文能治世,武可卫国,虽年届不惑,头发日稀,光阴荏苒,然功成不必在我。遥想冯唐老于武帝,右军隐于鹅池,彼辈释然,我亦释然。 古来法途多舛,然则奉法者强。正值举国变法之初,虽不能展鸿鹄之志,却不失萤虫之光,或为昆仑之笑可也,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大抵于深夜扪问,良心犹存,乐为试水之鸭,静候春到!



近几年来

法官辞职的消息频频在业界和各种媒体上频频曝出

按理按律法官应当勤勉敬业

但奈何工作重/责任大/风险高

撵得法官的离职潮一轮比一轮高涨

“辞职信”火了后

接踵而至的“不辞职信”随之也火了

辞与不辞都是工作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吧


【最短的现代法律序文】

▽▽▽▽▽


这是我的博士论文,原本无序,而文库中其他本子都有序。大家都戴着漂亮的帽子,我光着头显得别扭。本着随大流错不了的原则,顺手找顶草帽戴上。

不过我还真不是个随大流的人。别的不说,选择这么个难题,写这种费劲的东西,就是例证。

当然,搞个土博士可不必这样叫真。但除了眼前的阳谋外,我还有个长远的阴谋——企图使自己的东西对未来中国的法制有用。对未来和这本东西,我都是有信心的,否则绝不会求出版。因为我在我看,编没有用的书挣钱,不如搓麻将赢钱。

尽管现在活得不怎样,却仍然期待着未来——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现实和心态。未来据说是不能靠等待而要靠创造,而我想这两样都少不了。于是,在等待中为未来做点事,便成为我写这本东西的初衷。

想来简单说这么几句也许不算多余,再说肯定都是废话了。






1992年8月1日

由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刑事诉讼构造论》

作青年法学文库在法律图书市场畅销多年佳作

其对学术界的影响亦然可谓为绝唱

该书的作者李心鉴博士在本书开篇仅以292个字作序

字里行间其随性和豪放的个性跃然纸张

持做好那些自己能够去做的事为基点 

以心为鉴为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背书

彰显着法律学人追求极致的法律职业者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