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校友丁强博士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病毒性肝炎系列研究论文

近期,国际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Journal of Virology分别发表了“HepatitisE virus ORF3 is a functional ion channel required for release of infectiousparticles”、“Mice expressingminimally humanized CD81 and occludin support hepatitis C virus uptake in vivo”我院2007届校友丁强博士的2篇研究论文。

论文“Hepatitis E virus ORF3 is a functional ion channel required forrelease of infectious particles”(戊型肝炎病毒ORF3蛋白的离子通道活性功能)对HEV ORF3蛋白分子特性及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ORF3蛋白对于感染性病毒颗粒的释放至关重要,同时发现流感病毒的M2蛋白(离子通道蛋白),能够部分替代ORF3支持HEV病毒颗粒的释放,提示ORF3蛋白可能具有病毒离子通道活性进而支持病毒释放并通过爪蟾卵母细胞双极电压钳实验得以证实。通过构建ORF3蛋白突变,首次发现了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 virusHEVORF3编码病毒离子通道蛋白并参与病毒的释放,为开发高效抗病毒药物和减毒疫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论文“Mice expressing minimally humanized CD81 and occludin support hepatitisC virus uptake in vivo”(支持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新型人源化小鼠模型)通过基因嵌入技术,将编码小鼠CD81occludin (OCLN) 基因的部分片段替换成相应人类基因片段,构建了新型人源化小鼠。该小鼠模型可以有效的支持病毒进入肝脏,为评价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世界范围内约有1.3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HCV感染是慢性肝炎和其他严重肝脏疾病(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在过去二十几年的研究中,科学家对HCV体外感染细胞的分子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开发了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然而,开发针对预防HCV感染的有效疫苗仍然没有成功。由于缺少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HCV体内感染及其发病机制的理解却非常少。HCV宿主范围较窄,主要限于人类和黑猩猩。黑猩猩是迄今为止最好的HCV感染动物模型,但是基于伦理学,研究成本以及美国NIH的管理政策,它们并不适合研究慢性肝炎和肝脏疾病。因此,开发HCV感染的小鼠动物模型,对于探索HCV的致病机理,以及评价抗病毒药物或者疫苗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上是丁强博士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Alexander Ploss教授指导下取得的最新成果。丁强博士是我院制药工程专业2007届本科毕业生,本科期间在谢建平教授和胡昌华教授的指导下,培养了浓厚的科研兴趣和较强的科研能力,,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2012),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2013),2014)。2014年初赴美国普林斯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训练,研究领域涉及丙型/戊型肝炎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建立,以及病毒和宿主的相互作用。目前为止,发表论文13篇(PNAS, Journal ofHepatology, Cell Host & Microbe, Journal of Virology, Annual review of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等)。现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微生物学会,以及美国病毒学学会会员。曾获得Hepatitis C Virus And Related Viruses 2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014 Travel Award, 目前研究得到NJCCRThe New Jersey Commission on Cancer Research)资助。受邀为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Journal ofGeneral Virology, Viruses等病毒学杂志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