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今天(8月12日)有媒体报道说,近日有一则举报网帖引发广泛关注。该网帖举报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赵井春抄袭安庆师范大学201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金鹏的毕业论文。据报道,金鹏今年28岁,是安庆师范大学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周前,金鹏在网上发帖举报赵井春抄袭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
2013年第3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上署名赵井春的《论刘震云官场小说的批判性》一文
媒体报道称,经过比对,2013年第3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上署名赵井春的《论刘震云官场小说的批判性》一文,无论从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还是二级标题、三级小标题,甚至参考文献,都与金鹏的毕业论文一样,约7000多字的论文正文则几乎照搬金鹏的论文内容,仅部分段落做了少许删减……
学术抄袭,在当今学场上已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新闻。但是,以往的学术抄袭,起码还有那么一点“格调”,抄袭者至少还知道什么人的论文值得一抄,抄袭谁的成果综合效益——既可充任成果、又不易被发现——最大,抄袭哪些核心内容可以搭配自己的充填物以稀释抄袭的痕迹;更有“水平高”的抄袭者,则干脆把手伸向外文成果,为抄袭增加发现成本,等等,不一而足。而上述有关学场抄袭的最新故事,则说明学术抄袭已然全无底线的现实。
最令人心惊的还在于,全无底线的现实,并非抄袭者所能独立造就,而是学场上的学术生产体系有意识或无意识集体创造的结果。1976年出生的赵井春,其学术背景为2001年从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毕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媒体报道称,赵井春先后参与了国家级社科课题《杨树达小学研究》,省级课题《正安“小说之乡”成因及影响研究》,主持了遵义师范学院校级教研课题《“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他曾两次被国家汉办外派到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图瓦国立大学担任汉语教师,目前任职于遵义师范学院教务处,在人文与传媒学院做兼职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这样一位教师,从其学历与教学经历看,一般而论,其研究和学术水平都应在本科生水平之上。但是,“2013年,当时在俄罗斯担任汉语教师的赵井春一周需要上20多节课,繁重的教学任务占用了大量时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写论文。他曾对外投过七八篇论文,但都石沉大海,没有音讯”。在2013年,已经本科毕业12年、职称还是讲师的赵井春,在职称晋升的压力下,决定铤而走险,“抱着侥幸心理找到一个倒卖论文的中介,购买了这篇论文。‘打了四五次电话,其中两次主要是讨论论文的价钱’”,“‘最开始,论文价格是5000元,最后以3000元成交’”。
由上可见,“一周需要上20多节课”,“两次被国家汉办外派到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图瓦国立大学担任汉语教师”,“参与了国家级社科课题《杨树达小学研究》,省级课题《正安“小说之乡”成因及影响研究》,主持了遵义师范学院校级教研课题《“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这些工作、这些成果,还没有几篇论文、其中一篇还是本科生的论文“值钱”。因为“也正是2013年,赵井春抄袭论文出现在了2013年高教系列职称评审通过名单上,几个月后,被聘为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
如此因果联系,如此荒诞现实,让人们在哀叹学风日下的同时,也不得不检视现行的学术、职称评价体系中的种种不合理之处。制度正,学风才正。
后续调查
8月5日,遵义师范学院成立调查组,由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吴有富担任调查组组长。
经过调查组的核查比对,赵井春发表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三期的论文与安庆师范大学毕业生金鹏网络举报所提供的论文资料实属同一篇论文。,“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应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依据《遵义师范学院学术规范管理办法》[2016]第二章第五条“不准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占他人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的规定,调查组认定赵井春侵占他人成果。
吴有富认为,该事件已经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可以认定赵井春抄袭论文事件为情节较为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金鹏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赵井春在8月6日给自己打了两个电话,对于侵占《论刘震云官场小说的批判性》一事作出解释并道歉。
采访中,赵井春一直表示自己做错了,正在积极配合学校调查,等待处理结果。目前,金鹏和赵井春达成和解。金鹏表示,不再追究赵井春侵占自己论文一事。
金鹏表示已与赵井春达成和解,并表示:如果《遵义师院学报》和百度学术、知网等媒体能够把该论文的作者改成我的名字,就更好了。毕竟这是我大学四年对学术追求的结晶,也算是对那段认真学习、努力追求梦想的青春岁月的一个纪念吧!
金鹏在文中为遵义师院副教授赵井春发声:
希望贵校调查组念及赵老师认错态度好、初犯,且已受到媒体的惩罚,千万不要再对赵老师作出过度的处分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再次请求在制度范围内从轻、从宽处理!
金鹏为什么会与赵教授握手言和,甚至呼吁从轻处理,或许每一个曾为论文所困的人,都能理解。
在哀叹学风日下的同时,也不得不检视现行的学术、职称评价体系中的种种不合理之处。制度正,学风才正。
来源:光明网评论员文章、中国青年报
本期编辑:王远方、周梦爽、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