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到,从古画看古人如何消夏

古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农忙之余古人是怎么度过小暑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画,随画轴的徐徐打开,步入日渐炎热的夏日。

层峦叠嶂,清秀自然。古画《长桥晚照》馆藏于苏州博物馆。画中两岸石坡青绿,树木葱茏,水天一色,开阔淡远。近处长桥如虹,行人可见,远方点点小舟,游弋湖面。观此画,可见古人于浓浓夏日中自有一番安闲。

7月,暑气正浓,气温持续升高。进入小暑,裹挟着热浪的微风,让天地变成了一个大蒸笼,雷声隆隆,夏雨阵阵,是这段时间的常态。正如唐代元稹的诗《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中写:

小暑是难熬的时节,鸟儿飞进竹林,隐匿了起来。雨滴飞落,打在荷塘中,满塘荷叶飘出阵阵清香。夜半,暑气散尽,夏天的本真便展现在面前了。正如金朝庞铸的诗《喜夏》中所写:

进入小暑,庭院里沐浴着夏雨的青柳,柳叶更显青翠修长。雨水从柳叶间滑落,像极了眉眼间掉落的泪珠。塘中的荷花,细细的雨珠在花叶上凝结,犹如美人粉色的脸庞布满细密的汗珠。炎热的夏日,乐观的心态从古至今伴随着人们。正如唐朝蔡瑰的诗《夏日闺怨》所写:

酷暑对大人来说是难熬的,但对孩子们来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夏天都是他们开心的季节。他们三五成群在村口玩水、逗蟋蟀、骑竹马、放风筝好不开心热闹。宋代陆游的《观村童戏溪上》生动地刻画了这一场景:

小暑至,天气骤热。朋友相聚,有着消夏的各种方式,其中饮茶是不可或缺的。友人相见,一同坐溪边,备瓜果,同烹茶,奏奏乐,共聊天,十分惬意。朋友之间的情谊,淡淡的如茶般,香气氤氲。宋朝晁补之在《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中写出了这一意境:

面对酷热,古人不像今人,有空调电扇。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怀着一颗乐观的心,去逃离夏天。深藏在山林中,杵着登山的木杖去水边、去寺庙躲避烈日,做个绿荫隐士。画桥南畔,绿荫之下,坐靠在树木墩上十分惬意。明月夜,参差笛声不绝于耳。晚风吹来,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沁人心脾。

宋朝秦观 用《纳凉》这首诗给我们画了一幅这样的画:

小暑之后便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节气——大暑,人的情绪也好,农作物也罢一切都在向即将到来的热烈最终冲刺。暑气蒸腾之下,万物屏息。几千年前,古人以坚韧的精神在炎热中寻求一份内心的清凉。也正因如此,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常怀如此乐观的心态,才能安然度过每一个酷暑寒冬,朝气蓬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