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沈杰:优化课程,提高质量

新时期教育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做好每一节课,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11月2日至3日,由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所、北京101中学、江苏圣陶教育等主办,2018年(第五次)中小学校长论坛在北京101中学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名专家、学者和负责人参加了这次论坛。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沈杰在北京第166届中学分组论坛上发表讲话。以下是演辞的内容:

各位下午好。我很高兴今天能来到166所中学。我觉得学校是一所有着背景和精湛内涵的学校。今天,我们主要从课程建设的背景、学校的课程体系和独立研究的角度给出两个案例。

  1

课程建设的背景

1.观点。我非常同意中国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的观点。一,二,三,一,二,三。

“一”-坚持认为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实质是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二”-形成了两种意识:一种是课程意识,另一种是课程体系意识。课程意识主要涉及“什么是课程”的问题。课程体系意识要求对所有学校课程及其相关安排有系统、全面和全面的认识。

三要把握好三个关键:一是从“全面教育”的高度设计课程体系;二是构建科学合理、动态的课程结构;三是努力追求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附属中学课程体系建立于2011年,先于专家提出的理念,与专家的观点相吻合。

二。学校历史背景。第一所学校于1914年命名为正志中学,创始人是徐树正将军。第一师大附属中学一贯坚持“正志都行,成都大才”的理念。正志是第一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第一所学校名称,定兴是附中的风格特色。成大才是北平第一市长何其功给学校的题词,所以现在第一师范大学附中办了“城大教育”。从第一师范大学附中继承而来的“成德达人才”概念,至今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与国家近年来倡导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是高度一致的。“成大教育”的实质是把“人”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具有优良品德的创新型人才,使每个孩子都能实现全面、个人发展、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课程背景。在国际层面: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许多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和改革高中阶段的课程建设,注重在全球化背景下规划课程体系,完善知识结构,精心建设国际标准课程。国家层面:2003年,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正式向社会公布,高中课程改革与以往相比几乎是革命性的。强调应给予学校合理、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使学校能够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发展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北京:从2007年秋季开始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但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些矛盾日益突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鼓励有实力的学校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学校课程,实施国家课程。附设于第一所师范大学:我们学校于2011年在北京参加了独立课程实验。我们学校的独立课程是由学校安排的。也就是说,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整合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编撰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建立了特色校本课程。因此,第一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体系于2011年诞生。

  2

第一师大附中“四课”课程体系

1.课程建设的目标。课程建设既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实施高质量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以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开发为补充,以实施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循序渐进的四门课程体系为框架结构,以满足不同潜在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独立发展、全面、个人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勇于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我校一、二、三的培养目标),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四门课程”课程体系。基本通识课程,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要实现国家必修课的实施,包括学科内的课程整合和学科之间的内容整合,对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分割和重组,突出整体效果,实现课程内容的自主性。

兴趣选修课一直试图从主题导向学生导向转变。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置了多种选修课供学生选择。通过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明确志向奠定基础。

专业精修课程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个性化的专业平台,使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为今后的大学专业学习和学生的个性专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科竞赛中,第一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获得了五大学科的奖项。学校的奖牌总数和训练队的人数都在北京的前列。连续两年,北京大学初中录取了学生。

独立研究型课程,即高中研究性学习,经过多年的实验,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成熟的独立研究课程体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设置专题,自由组合组成小组进行自主研究,在导师对方法和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最终形成报告、论文或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学校形成评价委员会予以答复和考虑。鼓励具有创新思维和更完整的调查或研究过程的报告或论文。它意味着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因为教学最终是不教的,这样孩子才能独立学习,终身学习。

3.课程建设的特点。“普通选修课强化学习”实现了三维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与学习的统一。“全过程德育”可以使德育课程隐形,使教学与教育相结合;“整合与整合是适合”的国家课程实施,兼顾科学性和高效性。
 

  3

通过两个案例介绍独立研究课程

自主学习课程使学习不再以课堂教师为主,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实践课程和创作者实践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搭建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受到学生的青睐.

1.综合实习班。由于北京的资源非常丰富,我们早在2001年就有效地利用了综合资源,并设立了“知识类”。目前,我们已经这样做了17年。“知识课”是“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结合,是学校内外的教育。通过访问、专家讲座、交流与讨论、实践操作、论文写作、活动展示等环节,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融为一体。本课程首次开设于初中,初中每周半天进行社会实践,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将教室迁往相应的科技馆、航天博物馆、水族馆、气象博物馆、明人故居等,两年来几乎走遍了北京。有课前准备,实时参观,课程成绩显示.十个学科的知识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经验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整合,最终形成了课程规范化、主题系列化、引导专业化和学生自主知识课的四个特征。通过内外实践,培养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实现附中成绩与质量的双赢局面。目前,知识课已经扩展到高中。高中是一个集中的小学期,用一周的时间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带孩子们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去做社会实践。。,有问题,有研究,有结论,孩子们都有了很大的收获。除了研究之外,还进行了相应的人文调查,这是附中综合实践课程。

二。创作者实践课程,也有动手实践课程。作为一个创造者,它也是一个新的概念,创造者是把创造力变成现实的人。我们要培养的学生都是具有良好品德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建立了600平方米的绿色奶牛创建者空间,现代化的工厂模式,绿牛创建者空间配备了先进实用的硬件设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大胆地创造创意,开始生产,展示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创造力。在帮助学生实现创新的同时,让学生看到和体验一些基本的加工技术,对当前新的科技相关领域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是创作者的经验,是第一次拆迁活动,为了成为一个小的创造者,他必须是一个小的创造者,才能成为一个小的创造者。这是一个在学生的带领下,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拆解废品,在活动中学习设计理念、理论知识。通过解构探索之谜,从解构认知出发,进一步拓展理论知识的研究,进而进行再创造。第二次体验是模仿活动,在创作者空间中购买一些零件、师生进行原则设计,使汽车齐头并进,让孩子们知道车的原理,还可以建造摩托车、卡丁车、房子等。创新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中学发挥,做中学,引导中学生“小创作者”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

第三,创建者活动,寻找和解决生活中的不便和商品升级改造的再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寻找不方便的地方,总结出每个人的不便,然后共同进行论证和理论研究,在学校内外专家的指导下,让学生把创造力转化为现实,改革生活对象,取得便利的效果。创意搜索、伞智能、带夜灯的拖鞋等都是儿童的创造性作品。

第四,创作者的课程群,是一个初步的设计,是不完善的。创作者的实践主要围绕“三心”,以学生为第一中心,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动手实践为中心,围绕着三个中心设置课程,引导学生制作一万件作品,使学生的小创造力变为现实。让每一个有梦想的孩子实现自己的价值,帮助学生独立发展,为强大的创新奠定基础。以上是第一所附属于创作者实践的师范大学,创作者的实践在未来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

随着课程的优化,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自然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