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好大喜功”中国人的新时代鸦片: 如何看待ESI的高被引论文(HCP)与热点论文(HP)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如何看待ESI的高被引论文(HCP)与热点论文(HP)

刘振灵


背景:随着学科建设的加强,尤其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中,不同国家的不同大学之间,陆续采用ESI做为评比大学之差异的依据。在ESI的世界里,信息学、图书馆学的学者大多十分了解ESI的作用。我们不能过度看重ESI,完成依赖ESI来做简单化的对比与评比,这样做是懒政的表现,不花脑袋思考问题,只使用统计学指标来量化无形的科研,这是粗暴的行为;也不能完全否定ESI的重要作用。本文就是旨在分析ESI高被引的意义,以有区别地看待科研绩效。

 

一、ESI高被引论文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般而言,我们国内的学者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之后,只要被SCI数据库收录,能开出论文的检索证明,就一切完事了。可是,事实上,论文发表的意义,还只是完成了这么一小半:就像学生完成了作业,上交做完的作业,只要论文被收录,作业完成的道理是一样的。论文被收录,意味着作业完成了,并没有说明,作业完成的质量。


再比如大学生修学不同课程,拿到学分,就能毕业,而老师写完论文,发表了,检索了之后,一切不再谈了。这只能说明问题的一半,问题的另一半,也只是在近年,才陆续上升到一个重要阶段:引用。


写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学术交流,一篇好的论文,写出来之后,发表在期刊上,在现代网络条件下,全球人都可以查看,对于其中的发现,可以有人引用,再次发表时,列到参考文献之中,这就说明了这篇文献的价值得以体现。论文发表之后,是为了被别人看到,也是为了被人引用,是论文发挥社会价值的作用体现。而当查看SCI数据库时,发现有很多论文的引用次数为零次。

 

当SCI论文成为高被引论文时,应当在搜寻参考文献时格外注意。曾有文章提到,学者学术注意力在被大牌出版商文献巨大的情况下,在撰写研究方案及发表文章时,能参阅的文献是有一定的限制。在高被引文献出现的情况下,一定要读到这些新的高被引论文,这样可以节约时间,节省精力,聚焦热点。


在当前的网络时代,由于信息碎片化,做学问,搞研究,静下心成体系的搞一些研究,变得有些困难。如果两年不发表论文,考核体制就要赶人下台。而精心阅读一些精典文献,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唯有一些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及前沿研究论文,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文献的积累。

 

二 ESI的热点论文,应当每两个月更新时都要订阅。

 

ESI每两个月更新一次,ESI的热点论文,是最近两年,最近两个月内,被引频次入选前0.1%的论文。每个学科内,这种论文并不算多。比如,2018年3月更新的数据显示,环境与生态学科,中国大陆学者及合著作者,只有28篇论文。作为研究者,如何每次更新时,可以收到哪些论文属于热点论文,一定会有所启发,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向,大大降低时间成本,尽早订阅学术动态。


近期,Clarivate的WOS产品进行了更新与优化,如果单位订购有ESI数据库,可以行容易看到高被引论文。

 

 

上图左侧,勾选领域内的高被引论文,便可筛选出这个领域或这本期刊的HCP

 



上图中的奖杯,十分漂亮!!!!


从理论上来讲,每1000篇论文,才有一篇热点论文,所以热点论文,更应当关注。如果对于外文阅读有难度的话,还可以寻找本国,本领域的原创成果。

 

三 高校与科研院所鼓励教师发表论文,发表高被引论文的要决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高校及机构,开始重视Highly Cited Paper现象了,从学科发展角度,这些论文受到更多的奖金。据考证,HCP入选后,大多数高校会在原奖金及工作量考核的基础上,增加3~5万元的奖励。有的学校经费紧张,并没有把高被引文献,做为重要参考。


从HCP/HP的诞生原理来讲,1%意味着,每100篇才有1篇论文入选,如果论文质量一般,得不到别人的引用,成为HCP/HP无望,再高的奖金也得不到,就像有一些院校,Nature , Science这两份科普报级发文,奖金100万,无人拿到。Nature是英国人的科普家报,Science是美国人家庭的科普读物,我们确认定这两本期刊属于那么重要之重要.........

 

四 如何成为高被引论文?

 

高被引论文,由于引用频次变化很快,除了搞好研究之外,别无其他良方。越是早一些的文献,阀值越高,例如,环境生态领域的论文,2010年的文献,阀值为173次。单篇引用次数达到100已不容易,况且达到近180次,除非非常优秀的文献,否则难度很大。


据业界专家介绍,如果要成为HCP,一定要广交朋友,不遗余力地推广论文,在学术会议上宣讲,介绍;在社交媒体,比如ResearchGate等提供全文下载等。

 

2018.5.30 草于教师公寓


SCI数据库的一些搞笑错误,弄得作者想哭

喻海良,2018年3月


目前国内学术圈最看重的数据库应该是SCI数据库了。论文是否被SCI检索,关系到研究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关系到年轻教师能否顺利晋升职称,关系到一年年底的奖金。特别是在项目申请过程中,一个人如果没有发表过二三十篇SCI论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学术功底扎实。然而,SCI数据库也好,EI数据库也好,SCOPUS数据库也好,都只是一些提供科研帮助的途径,用于评价“论文”的水平其实是很不靠谱的。很多EI期刊(非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可能就是比不少SCI期刊发表的论文水平高很多,很多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也可能就比EI检索的期刊发表的论文水平高很多。另外,SCI数据库里面也是有大量的错误的,而且有一些错的非常离谱。


下面我列举我看到的几个特别搞笑的错误,弄得作者想哭的案例:

1)明明是期刊论文,却标识成会议论文。现在会议论文已经被国内主流高校打入冷宫了。如果一篇会议论文变成为期刊正刊论文,大家都会笑的合不拢嘴。相反,如果自己明明发表了一篇期刊论文,却被SCI数据库定义为会议论文,是不是会哭出来?最近我的一个朋友就向我说他的一篇论文的情况。他在Int. J. Adv. Manuf. Technol.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是没有在任何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然而,当他去SCI数据库进行检索时,惊吓了一跳,这篇论文被定义为2016年ICFDM期刊的专刊论文。朋友问我怎么办?我只给他提供了一个建议,找他所在学校图书馆帮助。出现这样的错误,是不是错的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2)引文变成了他人的论文。现在学术评价除了看论文发表在哪里,还看论文被他人引用了多少次。我曾经有一篇论文被数据库搞错,本来只引用了二十多次,结果数据库里面显示被引用了一百多次。弄得我“高兴之余”,心惊胆战,天天担心被人怀疑学术弄虚造假。后来,和一位共同作者商量之后,写信给该数据库的编辑,让他们把那些不是引用该文的文献都删掉,免得误导读者和观众。后来,该数据库的编辑花了很多的时间,一条一条的删选,恢复了正常。当然,也遇到过一篇学术论文,明明这位作者是引用了我的论文,在SCI数据库中,这条文献却变成了其他人的文献。这样的情况发生之后,也让我觉得好笑。在SCI数据库中引文少掉一些条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确实,有些作者写错文献名字了或者其他事项,都可能漏掉引用次数。但是,把引用自己的论文变成引用他人的论文,还真是觉得荒诞了一些。


 3)论文被数据库漏检。以前国内EI期刊递交数据库检索的时候,经常说自己是100%检索,也有一些期刊一年可能漏检几篇。其实,这些数据库,只要是期刊已经纳入数据库检索范围,理论上就都是100%检索,至于有几篇没有被检索,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数据库系统采集数据时出了错误。我之前有一篇论文被SCOPUS数据库漏检了,写邮件给数据库的编辑,说了一些该数据库如何如何重要的话语,就重新被检索了。当然,图书馆管理人员经常还问,是不是写的论文没有达到SCI数据库收录的水准,其实是完全不懂数据库的操作流程。对于期刊,连期刊查的小段和主编的话之类的文章都能够被SCI数据库收录,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哪有不被检索的道理。至于被漏检的原因,只能用天意弄人来说了


4)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不能够提供证明。论文通讯作者,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在国外看的比较重要的是“工作在哪里做的”,而通讯作者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证明工作是在通讯作者的地方做的。如果将来有人想弄点合作,可以直接找到合作伙伴。然而,现在通讯作者已经成为“最牛的”作者了。也因此,一篇论文里面有多个通讯作者的情况越来越多。然而,SCI数据库给人们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只有数据库里面写了是通讯作者才算是通讯作者,即使作者拿着论文去图书馆证明文章里面写的他也是通讯作者也不行,哭吧,兄弟。


关于SCI数据其实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还是留给大家慢慢去发现吧……花了一个小时时间写这篇论文,只是想告诉大家,最权威的SCI数据库也有很多错误,我们不能迷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