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文发N次?西班牙研究组化身重复研究粉碎机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多少人勤勤恳恳,为了达到一定的发文数量,披星戴月与实验为伴。而有些人,动动手指改数据就妄图复印出一篇又一篇论文。小聪明固然能为学术生涯谋一时之利,却不太可能获万世之全。


01


那是2015年的初春,Luis Carlos Saiz作为西班牙某研究组长,准备和组员们写一篇关于高血压的综述文章。他们开始阅读大量文章,一个人名引起他们的注意——Giuseppe Derosa,因为他发文数量相当惊人,研究组准备好好研读他的研究论文。



他们读了Derosa名下的8篇文章,却发现实质内容基本都大同小异,这……是用1个实验写了8篇论文吗?Saiz和研究组决定加强对他的注意,结果发现,在过去的几年里,Derosa已经被撤稿10次了,均是由于期刊发现他提交相似性很高的论文。这次,难道也是如此吗?


Saiz眉头一皱,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于是,他立刻带领组员开始挖掘Derosa的出版记录,还真发现了几十篇潜在的重复文章。他们立刻向各期刊报告了这些重复的论文,但是基本都石沉大海,毫无回音。近期,Taylor & Francis的两份期刊标记了Derosa的12篇文章,其中有3篇是Saiz在2015就提醒他们要注意的重复性文章……



02


可能有人要说Saiz太锱铢必较,用现在的流行词形容:杠精!那么,Saiz有话要说:重复研究有什么意义?要知道,所有的科学文献都可能会影响未来临床治疗方案。如果医学文献本身具有误导性,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都有深远的不良影响。


本着严谨的态度,Saiz研究组在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发表文章,揭露了Derosa的重复研究行为,并在第一时间联系了Derosa本人。他们机智地说可能要在综述文章中引用他的文章,从而要求Derosa提供更多的文章信息或者实验数据,来证明这些文章都是不同的研究,让他们决定到底要不要引用。Derosa的回复很简单:这些研究都是不同的,不作回应。



另一方面,Saiz和研究组转向期刊,反映这些重复研究行为,要求重审并进行部分撤稿。等待了1个月……3个月……九个月,编辑终于发来回复。Derosa最早的2篇文章基于不同实验,给予保留。另外6篇,撤稿!


Saiz团队松了口气,不过他们并没有在此止步。他们决定主动出击,Derosa对于高血压的重复研究行为是否为个案?于是,他们开始调查Derosa的其它学术文章。他们还想知道,出版商和期刊对这种重复发表行为的态度为什么这么冷漠?对学术不端行为有应对措施吗?


03


功夫不负有心人,Saiz团队找出了总共121篇Derosa的RCT实验文章,有78篇他为首席研究员。他们觉得这些文章都有重复研究的嫌疑,因此他们要求3位独立的评审员重新检查每篇论文。如果3位评审都赞成,那么该篇文章就是多余的研究文章。结果显示,在这78篇文章中,有39篇(50%)高度疑似重复研究。



Derosa在2004-2014年间发表的实验文章都集中在糖尿病治疗和抗肥胖药物研究方面。Saiz团队鉴定了这39篇文章,它们都基于15个不同的RCT实验。其中,有9个实验重复出现在2篇文章中,3个实验重复出现在3篇文章中,3个实验重复出现在4篇文章中。


Saiz指出,Derosa的文章结论基本都基于大量相同的数据得出,还试图通过修改文章标题、改变表格形式等方法(不要模仿)来掩盖他一直在使用同一组实验数据。而且他从来不引用之前的文章,这样编辑不注意的话,就比较难发现这些文章都基于同一研究。这可是一本万利的好办法,Derosa只需要一个实验,然后在语言上重新组织,文章就能源源不断地发表出去了!



这些论文分别发表在10家出版社的22份期刊上,孜孜不倦的Saiz团队联系了每个期刊的编辑要求撤稿。结果有18份期刊给予回复,还有4份期刊直至6个月后才发来了退信……


令Saiz寒心的是,不是所有编辑都作出了专业的态度,有的编辑以证据不足的原因搪塞过去,或者回信说会采取进一步审稿却不再回复……也没有说明为什么他们没能及时发现这种重复发表行为。他们的表现就好像,这种学术不端的行为和期刊本身没有关系,也不用对此负责。39篇文章,仅有4篇在两年后被撤稿。


04


或许还有人在质疑Saiz喜欢抬杠,认为这些重复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化参数评估上,也没有发表在顶级期刊上,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些研究是当今世界各地医生使用的市场药物研究的一部分。误导性的文章可能会影响市场指导方针,甚至成为劣质药物的宣传证据。据第一个采取撤稿措施的Taylor & Francis出版社分析,Derosa在他们期刊上所登的12篇已经被引用了200多次。


对于期刊和作者,Derosa事件无疑是一个前车之鉴。大多数学者都有发表能力,又何须急于一时的数量要求,静心沉淀方得结果。心存侥幸欺瞒一时,只会让心态焦灼,处于被揭穿的惴惴不安中。而期刊作为权威的信息载体,更要进行彻底的审查,听取各方的意见,才能在审查方法和决策中达到最佳实践,让每个作者没有疑虑,更没有一丝侥幸。


来源: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18/05/23/a-distorted-record-on-blood-pressure-drugs-why-one-group-is-trying-to-clean-up-the-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