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凤余:在壮语的瀚海中采撷珍珠

“民族语文故事”之三十七


覃凤余:在壮语的瀚海中采撷珍珠


       覃凤余,壮族,上海师范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历史语言学研究会理事、广西少数民族语文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侗台语语法,对西南地区汉语方言和侗台语尤其是壮语相当熟悉,有着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出版《南宁白话研究》《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2部专著,在《中国语文》《民族语文》《方言》《语言研究》等国内重要的语言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祖籍广西柳江的覃凤余,80年代末毕业于广西大学中文系,后进入湖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母校广西大学中文系任教。她是当时著名的普通话测试员,1995年进京拿到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是广西最早获国测员资格的老师,早期很多普通话测试员是她的学生。


这么一个在汉语尤其活跃在推广普通话第一线的老师,怎么会变成研究壮语的专家呢?


本报汉文版2018年3月9日第8版刊登的专题报道截图。


1

 无心插柳,结缘壮语地名


覃凤余走向壮语研究的道路,竟然出于十分实用的目的——评高级职称。她在做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中发现:普通话这样的主流领域,人才济济,已经是学术界“红海”(指大家都在这一领域厮杀,鲜血已经将海染红)。然而,广西是壮族聚居区,壮语是全国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北京、上海等主流学术界未有涉及,还是一片未开发的“蓝海”。覃凤余要想快速推出研究成果,评上高级职称,需要有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显然,“红海”中的推普研究不能达成这一目标,于是她把方向转为“蓝海”的壮语研究。她的学历教育和工作经历都只跟汉语相关,做壮语研究从哪里入手呢?在广西各地做普通话测试的时候,她发现当地的壮语地名独具特色,这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

覃凤余收集材料—建数据库—分析写作,在2005年完成《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一书。当时,广西壮学学会正在组织出版“壮学研究丛书”,丛书中的壮语地名没有落实具体的研究者。时任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先生读到她的这本书稿后,兴奋得一晚上没睡好,着急着给她打电话,说要把这个书稿纳入“壮学研究丛书”,另外让她整理出几篇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在《广西民族研究》上刊发。2005-2006年间,在《广西民族研究》发表4篇“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系列论文”,让覃凤余正式走进壮语研究的领域,而《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一书成为迄今为止广西壮语地名研究最重要的一本专著。这些成果对她正高职称的评定还真的帮了大忙。


2013年,覃凤余获得博士学位。

2017年6月6日,覃凤余参加藤县撤县改市论证会。


2

如痴如醉,研究壮语语法


如果说,壮语地名研究是为职称而做的,是迎合民族文化热潮的实用之作,那么,职称问题解决之后的壮语语法研究,就是远离功利目的,纯粹地“玩”学术。用覃凤余自己的话说,没有什么比壮语语法更迷人了。

进入壮语研究领域后,覃凤余发现,壮语学界的研究者都比较“杂”,涉及语言学的语音、词汇、语法甚至语言文化各门类,导致精品难出,她选择了壮语语法这一领域去研究。刚好这时候,她有机会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语法学专家吴福祥教授,能从更为专业的角度观察并研究壮语语法。

语法研究相比语音和词汇,难度更大,一般要求语感反省。她从小在柳州长大,会听也会说一些柳江壮语,但是远未达到“语感反省”的程度。为了熟悉壮语材料,只有多看前人的材料并且做田野调查。近年来,覃凤余及其团队坚持每年至少调查一个广西的壮语方言点。全面调查了柳江、马山、巴马、东兰、田阳、武宣、覃塘、兴业、大新、邕宁、靖西、德保、江州等近20个广西壮语方言点的材料,掌握了这么多第一手材料,覃凤余被学界的研究者称为“富婆”。

成了“富婆”,还要有方法才能更好地展示出壮语语法的特点。覃凤余发现,以往壮语语法的研究,其方法一直停留在套用20世纪60年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的框架内。即便有了新材料,由于方法的落后,其研究水准也很难与国内主流的语法研究接轨。她一改前人的研究方法,采用普遍语言的形态句法视角来观察壮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2006年以来,覃凤余陆续在国内民族语言研究的权威期刊《民族语文》发表有关壮语语法研究的一系列论文,引起了学界的热切关注。语言学的其他学术期刊刊登覃凤余的论文,也都是与壮语语法有关,她已经成为壮侗语研究领域内的代表性人物。2015年,覃凤余在中国最权威的语言学期刊——《中国语文》上发表《壮语分类词的类型学性质》一文。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中国语文》首次发表壮语研究的论文,她的这篇论文可以说是壮语学界半个世纪以来的突破,标志着壮语研究已经成功地与国内主流语言学界接上了轨。2018年初,覃凤余又陆续收到了《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等学术期刊的用稿通知。在一般人看来晦涩难懂且没有实用性的壮语语法研究,俨然融入她的心灵和血肉之中。


2017年1月9至10日,覃凤余(二排右五)参加“语法化研究高层论坛暨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合影。


2007年4月,覃凤余(左三)陪同法国科学院东亚研究所所长罗端教授(右二)到广西德天考察。

3

苦心栽培,桃李竞相争妍


        广西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并不是民族类院校,各学院并未开设有壮语相关课程。在广西大学任教的覃凤余申请开设了一门有关壮语的校选课——《壮语与壮文化》课,这门课程涵盖了拼音壮文、壮语(地名、词汇类型)、古壮字、壮族歌谣、壮族及其文化、壮汉语接触与比较等方面内容,受到许多学生的欢迎,广西大学壮族文化协会的学生赶来旁听,课下与她讨论、互动。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广西大学的学生特别是非母语学生了解、学习壮语文和壮族文化,是一个很好平台。

每年覃凤余都会带一两个研究生,不管是不是母语人,她都要求学生的毕业答辩论文写有关壮语语法的内容。每个星期至少安排一次读书会,学生们逐个向她汇报读书情况。基于读书会收效甚好,其他老师也纷纷让自己的学生来参加,每到这时,她家里的书房都挤满了学生。根据学生们的汇报,覃凤余能清楚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安排下周的学习任务。在她的苦心栽培下,很多学生都成为了优秀人才。其中,她的学生王莉宁,现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任教,2016年评上了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017年评上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和地理语言学研究工作,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语言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20余项课题,带领团队完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现在为语保工程的重要负责人;学生黄阳考入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西南交通大学任教;学生覃东生考入河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语言学家刘丹青,现在广西大学任教,与昔日的老师成为同事,一起搞研究;泰国籍学生赵三坤毕业后,现在广西外国语学院任教。

目前,她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开了一门新课《汉语与泰语的语法比较》。她不会讲泰语,也没在泰国生活过,怎么讲泰语的语法呢?原来,还是得益于壮语语法。壮语与泰语同属台语支,语法结构有很多共通之处,研究者用英语写的泰语语法书结合壮语的情况很容易看懂。

覃凤余希望用一般形态句法学的基本框架来描述壮语语法,推出若干壮语方言点的系列参考语法,使中国的壮语语法研究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与国外其他台语研究比肩、持平的水平甚至赶超,大大提升中国的壮语研究在国际台语学界的影响力。“广西是世界上壮语方言分布最多的,我要做好壮语研究,就要扎根广西。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可我拥有壮语这一片瀚海,我希望能穷尽毕生之力,徜徉其中采撷珍珠,这是我作为一个壮族人应该做的事情。”

夜幕降临,覃凤余在灯下做壮语研究。

覃凤余苦心栽培的很多学生都成为了优秀人才。


来源:广西民族报

本报记者:莫蓓蓓

编辑:韦亦玮  赵德飞 

审核:蒙燕群

监制:潘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