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学科平台建设情况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现拥有的教学科研平台如下:3个国家级实验平台(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土建类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省级实验平台(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深厚表土冻结及深井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力学试验示范中心、土木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工程技术中心、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2个市级试验平台(徐州市绿色建筑与新能源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徐州市工业固体废弃物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4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地下工程实验室、建筑结构与材料实验室、道桥与爆破工程实验室)和1个图书资料室。科研、实验教学用房28800m2,有教学实验、科研仪器设备2539台,资产总值7956万元。各实验室管理制度齐全,人员配备合理,计算机室每天三个单元开放、周末全天候开放,100%保证教师、学生上课或自主实验要求。学院资料室图书资料丰富,订阅了近150种中外文期刊,教师、学生随时可以在这里查找所需资料。学院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211工程”、“十一五”期间建设资金,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了教学和实验研究的水平,;加强了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使实验室成为学生实施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2013年在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

一、国家级平台

(一)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支撑岩土工程、工程力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两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

实验室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优秀创新团队,实验室研究人员结构合理,凝聚力强,创新能力显著。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3人,其中研究人员40人。

        实验室现有场地近20000m2,其中井下现场实验室3000m2,拥有固定资产7400余万元,大型仪器设备50台件。承担“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获5000多万元专项资助,基本建立了基本性质、工程模拟、工程检测、数值分析、试验测试等高水平的研究系统。

        近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等各类重大科研项目近5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合作重大项目130多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取得了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主要用于以下研究:实验室主要开展深部岩体力学与围岩控制理论、深部土力学特性及其与地下工程结构相互作用、深厚表土人工冻结理论与工程应用基础以及深部复杂地质环境与工程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这几方面研究内容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围绕研究与解决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这一总体目的,构成以深部岩土体、深部重大地下工程为研究背景;以深部复杂环境、岩体、岩石、深部土体、人工冻土体为系统研究对象;以高围压、高水压、高气压、开挖卸荷、静力荷载、动力荷载为系统荷载特征;以深部复杂地质环境精细探测、深部围岩稳定、深立井井壁稳定、冻结壁工程稳定、地下工程动力稳定、深部岩体地热综合利用为根本研究目标;从宏观层面(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到中观层面(破碎岩体、节理岩体、裂隙岩体、软岩体、冻结壁、复合井壁),到细观层面(岩石、深部土、结构面、岩土介质、物理结构及破坏过程的细观演化),再到多相(固体、液体、气体)、到跨相变温度(人工冻结、地热利用)的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因此,本实验室具有独有的深部、地下特色。(二)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008年7月7日,“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基本获准建设。2008年11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的复函》:该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由北京试验系统和淮北现场检测系统两部分组成。淮北现场检测系统主要建设钻井和冻结2个现场工程检测平台,由中煤特殊凿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国矿业大学、淮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安徽省淮北市共同实施。2013年9月通过发改委验收。

(三)土建类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626家企事业单位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高校及单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与中煤第五建设公司组织申报的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为其中之一。这是我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开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在企业联合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大改革举措,其主要任务是校企联合制订工程实践教学目标,校企联合制订工程实践教学方案,校企联合组织实施工程实践教学过程,校企联合评价工程实践教学质量。获批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对高校相关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二、省部级平台

(一)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土木工程学科平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平台建设。2010年12月获准启动建设,隶属于工程科学学科领域。2013年12月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验收。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1人,其中研究人员38人,技术人员3人。实验室现有场地总面积近1500m2;拥有固定资产2200余万元,大型仪器设备72台件,建成了地质环境灾变、侵蚀环境灾变、高温环境灾变、低温环境灾变等高水平的试验研究系统。正在建设中的重点实验室新研究基地建筑面积达到近2000 m2,为实验室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将依托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土木工程学科平台,针对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环境灾变对土木工程的危害和提高结构安全可靠性等重大问题,以累积型环境灾变对土木工程结构的作用机理研究为基础,以累积型环境灾变对土木工程结构的渐进性损伤规律为主线,以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在环境灾变条件下安全可靠的技术创新为目标,力争建设成为我省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的基础研究、新技术研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

主要用于以下研究:

        抗变形研究:(1)地表变形对地面工程结构作用机理的研究;(2)地表变形与地震作用耦合作用下的结构失效机制研究;(3)抗地表变形和抗地震双重保护技术研究。

        耐久性研究:(1)侵蚀环境作用机理与定量模型研究;(2)侵蚀环境作用响应规律与定量模型研究;(3)结构抗力衰变定量模型与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研究;(4)侵蚀环境作用与地震作用耦合下结构可靠性研究;(5)煤矿地面工业环境中混凝土结构损伤劣化研究

        抗火性研究:(1)高温环境下烟气流动与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2)高温环境下材料本构关系演化规律研究;(3)火灾作用下结构失效过程研究;(4)灾后工程结构评估和灾后结构修复研究。

        可靠性研究:(1)土层人工冻结基础理论研究;(2)土层人工冻结设计方法研究;(3)土层人工冻结监测技术研究;(4)地下结构工程全过程结构可靠性研究。

        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  议于2011年12月18日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本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石永久教授、副主任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吕恒林教授,委员东南大学孟少平教授、中南大学卫军教授、河海大学曹平周教授、南京大学李晓昭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夏军武教授出席了会议。2012年12月22日举行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013年12月26日通过江苏省教育厅验收。

(二)江苏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工程技术中心)

        江苏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江苏汉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2012年批准建设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任为季翔教授,中心副主任吕恒林教授。

        中心以建筑节能技术系列研究为方向,包括既有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技术,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技术,农村建筑生态设计及人居环境构建技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新材料及新技术,建筑设备节能成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建筑水环境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与评价体系,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等的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教学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等。该中心的建设将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重构和提高,对推动我省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减少建筑能耗,节约资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中心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4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5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7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333”人才培养对象2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六大人才高峰”学术团队3个,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建筑节能工作先进个人1人。

        在江苏省教育厅、建设厅、科技厅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已完成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等省、部、市级课题18项,在研科研项目14项;取得了《一种采暖节能住宅建筑的保温技术》等国家专利8项,实现了《装饰砂浆》等科技成果转化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节能技术》等4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中心与东南大学、徐州市城乡建设局、徐州市墙改办、龙信建设集团、江中建设集团、江苏汉中建设集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联合企业完成了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开发出了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较大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江苏省深厚表土冻结及深井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0年12月14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下发文件《省科技厅关于下达2010年第十八批省科技发展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的通知》(苏科计[2010]392号):江苏省矿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建江苏省深厚表土冻结及深井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期限为2010-2013。

(四)江苏省力学试验示范中心

        我校力学教学实验中心隶属于学校和理学院两级管理,学术上依托我校力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支撑。2006年被遴选为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1年通过验收。

        中心承担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的力学实验教学和专题实验研究;为学校及周边院校与工矿企业的力学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提供实验基地。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开展与深入,力学教学实验中心逐步创建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本(专)科生、研究生对力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中心现有实验室使用面积达3500余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860余万元,实验设备 987 件,多台套和品种齐全的大型结构分析与仿真软件系统。实验教学教师3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专职实验教师29人;目前,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分设: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室、理论力学实验室、结构动力测试与分析实验室,结构分析与模拟仿真实验室、细观力学实验室、现代光测力学实验室。力学教学实验中心承担有:全校本、专科生及研究生的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实验力学、振动测试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研究生的专题实验研究、学科教师科研课题实验项目等。开出的基础力学实验教学项目54个。每年实验教学工作量为60,000余人时,涉及10个学院、42个专业。

(五)土木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中心

        2013年8月19日,“土木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中心”获准建设[苏教高﹝2013﹞14号]。该中心由中国矿业大学、江苏铸本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徐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其目标是建成江苏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土木类专业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也能够使中心把握技术发展前沿,集成先进设备,具备较强的前瞻性,在技术、设备、管理、教学手段方面体现先进性。通过建设,不仅能够使中心成为“江苏省教学实验与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并在土木类专业教学实验中起到应有的示范性作用,也能够使中心成为满足江苏省和淮海经济区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土木类人才培养基地。

三、校市级平台

(一)徐州市绿色建筑与新能源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徐州市绿色建筑与新能源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是2012年徐州市科学技术局批准(徐州市科学技术局文件《关于认定2012 年徐州市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徐科发[2012]150 号),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建设的市级重点实验室。现实验室主任为吕恒林教授。

        学院具有较强的师资和科研实力,并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完备的综合研究实验条件,设有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筑学综合实验室、建筑环境技术综合实验室、建筑热工实验室、建筑材料检测中心、人工气候综合模拟实验室、空调风机盘管检测室、散热器性能检测实验室、土木工程实训中心、成果生产转化基地,拥有从事绿色建筑与新能源利用研究的设施和设备215套,价值435.2万元。实验室依托国家、省重点学科和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充分发挥中国矿业大学在建筑、土木和热能与动力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学科优势,便于实现学科融合和交叉,有利于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实验室以绿色建筑与新能源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为方向,主要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及建造关键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关键技术,深部地下空间环境调节与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材料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建筑节能检测诊断与评估技术等的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教学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等。

        实验室现有人员35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14人;博士15人,在读博士12人,硕士5人,大学本科3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学术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1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3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人;国家公用设备工程师资格获得者2人。实验室人员构成合理,队伍稳定,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

        在徐州市科学技术局的关心支持下,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等纵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淮海科学技术进步奖(4省20市)一等奖、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江苏省建设科学三等奖等9项奖励,实现了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并获得了9项国家专利,并成功进行了成果转化,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实验室与江苏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徐州市城乡建设局、徐州市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徐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华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建筑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煤第五建设公司、中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徐州正通人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山东贝莱特空调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进行了长期有效的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在行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二)徐州市工业固体废弃物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矿业大学工业固体废弃物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徐州市科学技术局2013年批准,依托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苏省土木工程环境灾变与结构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徐州市绿色建筑与新能源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市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负责人为吕恒林教授。

        长期以来,力建学院一直有一大批科技人员从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为集中优势,发扬团队精神,攻克技术难关,2008年开始建设工业固体废弃物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有人员16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8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学术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1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人。实验室人员构成合理,队伍稳定,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具有完备的综合研究实验条件,设有建筑热工实验室、建筑材料检测中心、人工气候综合模拟实验室、土木工程实训中心、成果生产转化基地。拥有可进行固体废弃物高附加值利用研究的设施和设备117台套,价值253.36万元。这些实验条件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国矿业大学工业固体废弃物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自建设以来,独立或与合作单位完成《煤矸石模数多孔砖开发与应用》、《机制煤矸石烧结多孔砌块研发》、《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作外墙自保温墙体材料系统措施研究》等多项固体废弃物利用类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承担省部级及市级纵横向科研项目20项。先后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淮海科学技术进步奖(4省20市)一等奖、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江苏省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等9项奖励,实现了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了9项国家专利,并成功进行了成果转化,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江苏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徐州市城乡建设局、徐州市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徐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华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建筑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煤第五建设公司、中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徐州正通人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进行了长期有效的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在行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