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金融体系服务的适配性

2019年7月10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银行业发展计划”(2019)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就金融供给侧体制改革给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表了三点看法。

第一,如何增强服务业在金融体系中的适应性?

,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的体制改革,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的金融服务。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对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适应性上。刘和同志还强调,要促进供给体系的不断优化,需求体系的不断升级。[经]金融体系更加适配,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为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普惠性,银行业要准确把握国家经济发展脉络,围绕国家战略、普惠领域、制造业及科创企业等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一要聚焦国家战略。“”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为银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业务机遇。银行业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积极创新业务模式,满足市场主体的多层次金融需求。二要聚焦普惠领域。为缓解小微、三农等普惠领域的融资难题,,布局普惠金融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截止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大型商业银行继续发挥“头雁”作用,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地方性金融机构继续下沉经营管理和服务重心,重点向县域、乡镇及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和群体延伸服务触角,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三要聚焦制造业。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核心,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为17.53万亿元,仍为第一大贷款行业。但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银行服务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对先进制造业把握不准,影响了金融服务的精准度等。未来,银行业如何更好地匹配制造业企业的金融需求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四要聚焦科创企业。随着科创板的落地,科创企业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但现实中,科创企业多属于轻资产企业,缺乏不动产抵押物,难以满足当前银行的信贷要求,科创企业金融需求和商业银行的现有金融供给之间存在错位。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创新管理和业务模式,通过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

第二,如何促进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金融体系的支持。就银行业而言,如何促进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通过正确的定位、转变和发展实现银行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二是通过多元化的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供给。第三,通过良性竞争,错位发展,形成多层次的金融供给体系.围绕上述三个层次的内涵,商业银行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初衷和使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二,要继续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近年来,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互动频率和对银行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然而,从本质上看,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银行为客户服务的深层逻辑并没有改变,只有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用户体验。今后,商业银行应继续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始终把客户的利益和关切放在首位,努力实现KYC(了解客户)和KYB(了解客户业务),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第三,继续丰富多层次的金融供给体系.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都很大,但也存在类型不充分、布局不合理、特点不明确等问题,使得过度竞争和服务空白并存。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特色产品和服务进行良性竞争和错位发展,形成多层次的金融供给体系。

第三,如何增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需要高质量银行业的支持。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一些外部力量的增强。一是赋予科学和技术权力。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是新技术应用的实践者,在新技术的背景下相互促进。当今,科技在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强金融服务的用户体验和客户依存度、扩大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覆盖面等方面的作用,为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带来了“加速”。商业银行在运用技术扶持业务的同时,也应注意防范数字安全风险。二是研究赋权问题。在过去的粗放经营时代,研究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被蒙蔽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应运而生。面对信息技术、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企业,商业银行原有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不足,迫切需要加强产业、产业研究和智囊团建设,使银行业在未来发展高质量。同时,要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是金融科技人才、投资管理人才。第三,平台充满活力。我经常说:“没有企业是完美的,但团队可以做到这一点。”中国银行是银行业的自律组织,愿意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积极增强商业银行的高素质发展能力。


本文来自互联网,如果涉及到作品的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的编辑,我们会删除。电子邮件:编者@zb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