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真题读论文:2017年传播学的新观点(下)

带着真题读论文:2017年传播学的新观点(上)


上期文章中我们对刘海龙、吴欣慰的论文进行了部分解读,今天我们将立足于文章中剩余的六个观点,结合考研真题,进行要点梳理。


★观点六:数字记忆的个案考察


记忆研究近年来是国内社会科学界的热点。李红涛和黄顺铭以为例,研究了数字记忆的问题。在首个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他们通过分析南京市3家媒体机构推出的互动式线上纪念活动,去考察一个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即从数字记忆的“镶嵌性”理论视角出发,去理解传统媒体与纪念文化如何与线上世界相勾连,形塑数字纪念空间,从而生产出数字化的民族记忆。


除了线上空间,黄顺铭还对实体地理空间(纪念馆)进行个案分析。他采用“场所作为集群”的理论视角,集中考察构成纪念馆这一“记忆之所”的独特集群元素:遇难者数字标志。通过分析这些数字标志的空间分布、被赋予的意义和相应在记忆建构中的话语功能,力图阐述纪念馆这一“记忆之所”镌刻、宣讲并借由记忆实践而再生的民族集体记忆。


这两篇研究及其他有关社会记忆的研究都收录在他们所写的《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一书中。


小编想提醒你2018年初试中曾考过这些真题:

1.四川大学:集体记忆(名词解释,学硕)

2.安徽大学:数字化生存 (名词解释,专硕)

3.北京印刷学院:数字传播类型(简答题,专硕)

4.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内容设计应遵守的原则(论述题,专硕)

5.湖南大学:情境意义(名词解释,专硕)


★观点七: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中国的国家治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深刻地改造着政府、公民等行为主体的关系和行为模式,。舆情、网络治理、。。在厘清这两个概念过程中,作者揭示出热门的舆情监测制度本身包含着逻辑悖论,从最初帮助执政者了解社情民意,,其结果一方面成功营造出有序、稳定、,另一方面则放任现实矛盾积压发酵,暴露出政府不变的社会治理思维。王维佳从媒体逻辑干预现代社会治理的角度进行反思。他指出,行政力量和媒体力量同构的趋势可能意味着政府部门从执政理念到执政行为的偏向,,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执政的代表性和民众的参与性。


。他通过对140起诉求表达事件的考察,。而孟天广和郑思尧则看到政府新媒体建设的积极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议其应着力于扩大受众覆盖面、优化传播内容、提升信息质量等方面的发展。


。正如周海燕所提出的,“有关宣传体制的研究长期以来很少关注话语在基层如何生产意义,又如何付诸社会实践的过程”。在此关怀下,她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读报小组运动中集体阅读行为,运用文化社会学的路径得出“圈层共振”的集体意义生产机制。同样致力于文化的视角,刘海龙以“帝吧出征”为例,探讨传播技术与新一代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民族主义运动的表达方式、组织动员方式、实施方式,且还以“粉丝民族主义”的新面貌出现反过来,新一代网络民族主义者也在时间、空间和语言三个方面成功驯化新媒体,使之成为民族主义的一部分。


小编想提醒你2018年初试中曾考过这些真题:

1.中国传媒大学:,学硕)

2.华东师范大学:,专硕)

3.华东师范大学:政府与媒介管理(论述题,专硕)

4.重庆大学:互联网络治理面对的挑战与采取的策略(论述题,学硕)

5.南京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的意义(论述题,专硕)


★观点八:的传播模式


近年来新兴党媒的表现和传播模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微信公众号“政事儿”和“侠客岛”的对比,吴飞和龙强发现两者的传播模式分别延伸了母报的市场主义和宣传主义。,。然而,前者的个人化、;后者的宣传本位则体现鲜明的工具理性特征。这引出,。

党媒不断调适以适应新型环境,在传统宣传主义基础上,吸纳了专业主义、煽情主义,形成“杂糅化”的传播范式。它们分别是“情感模式”和“信息模式”。通过营造与民众的亲密性,,处理宣传使命和获取民众的支持。这种差异体现出致力于建构分层化传播体系的努力,反映了治理理念从宣传主义向的转变。


小编想提醒你2018年初试中曾考过这些真题:

1.北京大学:宣传与公共关系的区别与联系(简答题,专硕)

2.北京大学:?(论述题,专硕)

3.四川大学:新闻、、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简答题,学硕)


★观点九:经典传播理论的新发展


互联网传播颠覆了大众传播模式,带来一些经典传播理论的新发展。从宏观上来说,互联网传播呈现出典型的动态、开放、非线性传播的混沌状态,整个社会生活成为居伊·德波(Guy Debord)所描绘的巨大的景观堆积,网络的虚拟世界,作为一种“第二自然”环境统治着网民。


聂静虹与王博以第三人效果理论和假定影响模型为基本研究框架,以绿色和平组织的反转基因微观动员为例,量化分析信息接受者在面对劝服性网络动员信息时,是如何认知评价并分析信息处理过程对自身及他人受到影响的预期的。研究证实了,个人“预期他人的网络搜寻行为”成为个人面对劝服信息时重要的预测因子,也证实了自我假定影响无论对于个人行为调适还是公共参与行为都具有显著影响,网络微观动员能够引发第一人效果以及投射效应。同时信息接收者预期“他人更为关注信息”是自我网络参与的显著因子。


“元传播”(meta-communication),即“关于传播的传播”,于1951年被提出,在“神经控制论”和“符号-语用论”的时代思潮之下,贝特森(Gregory Bateson)用它来指称人际互动中“关于传播的传播”,包括符码化(传播的语言符号和人际关系)、传播发生的情境两个子命题。在“元传播”成功的前提下,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才成为可能。近年来,由于华人学者潘忠党的引介,该理论逐渐被内地学者重新发现。王金礼在《元传播:概念、意指与功能》中,从传播的认识论、信息的多层级结构、作为研究工具三个方面,对“元传播”概念进行较为全面的把握,“基于讯息的多层级结构,元传播为理解、解释人际传播提供了一个富于启发性的思考路径,也拓展了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研究的想象力”。 

 除了作为研究对象的“元传播”外,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元传播还被用来处理“新闻变迁的核心问题” 分析、阐释新传媒技术环境下的新闻业变迁的规范性依据。


小编想提醒你2018年初试中曾考过这些真题:

1.中国传媒大学:第三人效果(名词解释,专硕)

2.四川大学:元传播(名词解释,学硕)

3.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理论、知沟理论、拟态环境等,均是考研重点。


★观点十:网络民族志与视觉修辞方法


对于传播研究方法的探索中,突出的是网络民族志和视觉修辞。郭建斌和张薇在关于民族志的知识谱系中提出“网络民族志”的命题,并辨析了民族志和网络民族志的变与不变。具体来看,网络民族志是对于“线上社区”的民族志研究。和传统民族志相比,变化着的是对象(线上社区)和具体的操作策略,共享的是方法论原理。作者强调,对于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的讨论,不能仅限于方法层面,还要与新问题相结合。


刘涛指出,视觉修辞强调对“视觉形式”的识别与分析,挖掘出潜藏于视觉文本“修辞结构”中的含蓄意指。视觉修辞的文本对象主要包括视觉化的媒介文本、空间文本和事件文本,相应地也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视觉修辞方法。媒介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主要强调在视觉形式与构成的“语法”基础上把握视觉话语的生产机制。空间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主要关注空间的功能、意义与价值是如何在空间生产的视觉逻辑中体现和深化的。事件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主要强调图像事件中视觉化的“凝缩符号”与“新闻聚像”的生产方式及其在传播场域中的流动结构与跨媒体叙事过程。

小编想提醒你2018年初试中曾考过这些真题:

1.西北大学:虚拟民族志(名词解释,专硕)

2.重庆大学:视觉修辞(名词解释,专硕)  

3.暨南大学:视觉采访(名词解释,学硕)  

4.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可视化的特点(论述题,专硕)


★观点十一:反思与本土化


在新现象、新观点、新趋势不断涌现的情境下,反思新媒体冲击所带来的新闻传播领域的观念、话语和学科体系的重构,具有其必要性。李金铨从中西贯通的初衷出发,探讨国际传播与新闻史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分别为:第一,社会真实的多重建构,指出真实的构建既非单一也非无限,而是涉及权力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第二,应将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观点互相渗透,从沟通对话中获得互为主观的同情了解;第三,社会科学及传播研究旨在揭开人与社会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矛盾性。李金铨呼吁研究应捕捉时间(历史)与空间(全球)维度去分析影响事物的“常与变”及其变化的“同与异”层次。在此基础上,他试图将中国文化中的直觉智慧适度降低抽象层次,与严谨的社会科学语言和逻辑互通。


潘忠党则注意到“新媒体”这个概念的使用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即带有“新媒体”字样的成果在数量上单纯增长,但并没有带来知识总量和理论贡献的上升。他通过对“新媒体”概念本体论与认识论层面的反思,探寻新媒体研究的话语形构过程及其逻辑起点,强调任何以“新”作为标签的学术生产潮流,都可能包含权力结构自我复制和再生产的内在话语逻辑。因而,学者如何建立理论自觉与自省,避免话语中的多重权力陷阱,提出新媒体研究的“真问题”等议题,敲响新媒体研究乃至传播研究领域的警钟。


杨国斌通过介绍他主编的《争锋中国互联网》一书,提出“互联网深度研究”的概念,即强调人的经验、历史性,以及对理论与描述、深描与浅描的平衡。文章讨论了人类学者针对“深描”而提出的“浅描”概念,介绍了近年来美国文学批评学者提出的“描述的转向”,并借这种新理论动向对“互联网深度研究”这一新理念加以阐发。


除了反思外,青年学者们也在积极地探索中国视角的传播研究路径。王颖吉以甲骨文、金文为例,认为汉字构形方式的独特性作用于历史文献构形、经验传达、概念表达等各个环节,并由此塑造历史文献与文化记忆的基本面貌。此外,卞冬磊认为安德森“想象共同体”概念过于抽象,他以中国近代报刊的传播实践为例,认为它使“国家”从一个抽象空间变成由现实事件构成、持续运动、拥有生命力的具体“地方”,从而在读者的日常生活中显现为“可见的共同体”。


小编想提醒你2018年初试中曾考过这些真题:

1.华中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下,主流媒体如何做好对外传播?(论述题,学硕)

2.华中师范大学:,学硕)

3、华中师范大学:如何保持文化特性讲好中国故事?(论述题,专硕)


这篇论文会收录进2019新德益会员福利——论文包的第一期当中,预计3月28日发送到会员群(群号码印刷在《德益宝典》中的,收到宝典的会员同学,记得一定要加群哦!)这篇论文PDF格式下载二维码:



裂墙推荐:

玩命背书300天:公益打卡活动等你来

这个价值6999元的全程班,我们会拿出来送

一个暖心的妹子:18研友欣然

如果你还不知道宝典是什么,一定要读这里


2019全国新传考研公开课群:591962796

2019四川大学新传考研大群:650283877

2019重庆大学新传考研大群:688071508

2019暨南大学新传考研大群:688075795

2019湖南大学新传考研大群:583168700

「 更多院校  敬请期待 」


超过4500人在听的:


全年课程共计24讲,我们只是象征性收取9.9元的学费,如果你身边有同学也考新传,欢迎拼课,3人起拼的价格是1元,拼课办法详见CCtalk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