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2017】大会主席主席胡盛寿:仅发表论文,不能让病人获益


一年一度的中国心脏大会又在金秋时节拉开了帷幕。


大会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对我国未来心血管病防控的总体方向和思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为我国心血管外科的学科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胡盛寿院士表示,创新·转化·合作这一大会主题,也是我国心血管病防控的方向和永恒主题。只有不断创新,将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联合多方合作,才能实现国人健康的心脏,更好的生活

 

心血管研究要以论文驱动向临床驱动转变

 

胡盛寿院士指出,尽管我国心血管防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主要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临床实践不规范,缺乏指南;疾病防控模式缺乏科学系统研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缺乏科学依据;新药新技术层出不穷,但疗效评价缺乏客观依据。


他着重强调,以发论文为驱动的心血管领域理论研究,并不能让心血管病患者获益。他认为,心血管防控应从论文驱动向临床驱动转变,心血管研究成果要能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所用,使患者获益。

 

过去20年,虽然心血管疾病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遗憾的是,心血管领域尚无靶向药物问世,尚未出现新的理论突破,临床转化率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国家重大需求、成果转化与应用为导向,展开研究布局,旨在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控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

 

心血管病是精准医学优先发展领域

 

从科学层面来看,目前医学治疗的针对性差。我们尽管掌握了不同人群的某些共性,但是对于那些拥有更加相似特征的人群,却无法预测其风险和预后。


需要通过精准医疗来更高效地解决临床问题,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同时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胡盛寿院士指出,精准医学首先要聚焦在对民众健康、医疗费用影响最大的领域,这就非心血管疾病领域莫属。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如果我国每年减少心血管死亡率 1 个百分点,可获得约8070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其次,我国心血管疾病人群有别于西方人群,比如服用他汀类药物肌病的发生率高,这就需要针对我国人群的精准医学研究。此外,众多基因相关的罕见心血管病、心肌病等都急需精准医学研究。

 

因此,心血管领域是精准医疗应该首先、优先落地的学科。


胡盛寿院士表示,实施精准医学,首先要积极着手建立高质量的人群队列,包括利用或新建人群、病人两大类型队列。然后利用结构化的病历系统收集信息,建立数据库。


高质量的生物样本库和高水平检测平台是收集基因组学等信息的必须。我们还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的帮助来更方便、快捷、完整的手机数据。


此外,我们需要双栖专家团队,即有临床背景的生物信息科学家,或者临床人员和生物信息人员要坚定结合,这是我国精准医学发展有的放矢、有所作为的关键。

 

品质和创新是中国心血管外科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胡盛寿院士认为,人才和团队则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医疗品质和知识技术创新是学科得以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为了使我们提供的技术服务成为本行业最佳品质,我们需要建立医疗质控体系,促进行业整体质量提升,需要建立临床路径规范医生行为,需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培训体系培养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的合格的医生。


另外,为了让患者获得最佳效益,我们需要规范自身,有效合理地开展医疗行为,拒绝过度医疗。同时通过探索建立心血管外科的国家-区域中心形式的分级诊疗以及完善社区医疗功能如康复、随访等方式来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

 

心血管外科如何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


胡盛寿院士认为,首先,心血管外科应追求更加微创化的治疗技术,以应对介入治疗带来的学科竞争。其次,应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所带来的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高风险和复杂病例日渐增多,我们需要建设心脏团队通过创新技术以应对这种改变。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创新的动力,我们要赋予多学科知识融合后科学导向的新声音。


医疗技术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其创新必然依赖于多学科如材料学、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的融合和发展。但医疗技术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因此,医生必须作为新技术和医疗器械创新的主体。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图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6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