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 她本科在影响因子8.2的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是怎样做到的?

近日,重庆大学材料学院与工程学院2013级本科生孙小雯在高水平权威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了题为“Diatoms silica an emerging biomaterial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硅藻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材料在能源转换和储存的应用)”的论文,论文的影响因子达到8.2,创下重庆高校历史上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的最高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孙小雯


“未来是有很多种不确定性的,我现在的原则是做好每件事,不骄不躁。”说这话时,孙小雯的眼神里透露出些许认真,微微扬起的唇角显出一个女孩的自信与从容


初出茅庐

大一时,孙小雯就参加了学院的创新实践班,实践班里的学习生活是她创新科研路上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在这段充满探索与惊奇的日子里,她不仅首度接触到硅藻等新兴材料,近距离接触到各种前沿技术,还认识了张育新教授,并在他的带领下学习、实验,收获良多。

谈及张育新教授,她笑说:“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那些接地气的故事了。”原来,张教授在课上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求学过程和人生阅历,传递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言传身教不仅让孙小雯学习到时间管理术等学习生活上的技巧,更让她感受到科研之贵,在不屈不挠之精神,在进取创新之思维。

不骄不躁

而对于媒体报道她“从入学起便展现出创新的能力”,她只是谦虚一笑。在她看来,创新来源于对世界的好奇心,而自己不过是那个始终拿着放大镜探究着这个世界的人。学习上、生活中的未知都有很多很多,保持一份“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童真的同时,多去了解,努力丰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看问题的角度自然就会慢慢与人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也别具一格,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提倡跨学科合作的原因。


回忆起自己日间上课、晚上做实验和写论文的那段时间,她感慨良多。她说,最困难的是初期文献查找和后期撰写论文初稿的时候,文献全英文的艰涩、一遍遍查找资源的乏味,到后来对初稿字字斟酌、反复修改,这篇论文凝聚着她的汗水和心血,来之不易。因此当初稿打印出来,触感稍显粗糙的纸页抚过指尖,成就感在心中升腾炸开,她觉得,那些目不窥园、焚膏继晷的时光如此值得


不露圭角

“其实这篇论文之于我,最大的意义正在于这些收获和体会。”论文发表的消息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但却丝毫没有打扰到孙小雯的生活。在这件事上,她始终淡定且低调。朋友圈里丝毫不见关于自己论文的消息,她仍然爱着自己喜欢的明星、蓄着长发安静地培养文艺气质,也依然爱着侦探小说,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好奇和期待


指导 | 吴昊  责任编辑 | 张璇  编辑 | 颜宇  文字 | 肖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