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结构性去杠杆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各种风险得到有序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但经济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深化供方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继续开展金融风险防控斗争的关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义明在日前出版的“2019年: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风险”一书中提出了上述观点。本书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和中国建设银行研究所联合组织。这是两家研究机构合作两年,共同编写和发表“中国金融展望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义明和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黄怡担任总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奥金U和中国建设银行研究所首席专家尹龙担任副编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建设银行的一批专家学者参加了编辑工作。
王义明说,要继续做好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斗争,就要加大供方体制改革力度,努力“巩固、加强、提升和消除障碍”。首先,在巩固“三进一减一补”的基础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继续推进产能清除,坚决清除僵尸企业,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房地产市场的顺利运行与防范与解决金融风险至关重要。要稳妥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化解商业用房和办公用房高库存问题。推进结构性去杠杆,进一步有效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低成本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
第二,加强微观主体的活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清理欠款为突破口,努力优化经营环境。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作用,发展更多的高素质企业.建立竞争中立原则,确保微观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的公平竞争。各类所有制企业应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政府采购和招标等方面平等对待。在市场准入方面,它清除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障碍,降低了门槛,为私营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生产要素创造了公平的条件,并在法律保护制度中平等对待私营企业。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公平竞争的原则,改革国有资本的授权管理机制,加快由企业经营向管理资本的转变,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抑制国有企业债务的增长速度。
第三,在提升产业链水平的同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把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提高产业链水平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化解制造业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面对外部经济和贸易环境的变化,制造业的金融风险可能继续呈现多种趋势。要重塑银企关系,重建银企互信,严厉打击恶意债务规避,引导金融机构不要贷款和贷款,形成金融业与制造业的良性循环,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加强对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能力。
最后,在国民经济平稳流通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监管,畅通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完善住房金融政策,顺利实现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促进行业报酬结构再平衡,平稳金融和实体经济周期。金融和房地产是一个系统重要的部门,它们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一旦脱离良性循环,就很容易导致重大风险。要着力完善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设计,完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提高住房金融监管的质量和效率,为金融和房地产的顺利流通创造适宜的住房金融环境,努力改变房地产金融化和金融房地产本土化的趋势。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措施,也是金融业长期发展的基础。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你有我,我有你。”黄怡说,要巩固实体经济持续服务中防范风险的根本保证,增强金融体系在开放和发展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变化和不变的过程中发挥大银行风险锚定的作用。
他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实体经济的根本方面,即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状况。在宏观经济发现新的动力之前,风险状况将是严峻的。金融业应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实体经济的产业调整方向、技术进步的路径,实施前瞻性布局,优化金融支持结构,引导金融资本走出过剩产能和银行间闲置,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
黄怡还说,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创新的动力,而创新动力的扩张主要集中在民营和微型企业。自2018年以来,、。金融机构应丰富、完善服务手段,解决民营企业的担忧,具有潜力,拥有关键技术,立足于长期增长,可以促进民营和小型微型企业的产业升级,保证持续的金融支持。目前,中国正在不遗余力地促进对私人资本和国际资本的金融开放。微信,网上业务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和私人资本进入银行业的优秀代表。银监会还出台了12项对外开放措施。金融开放对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业是防范风险的重点,而大银行则是最重要的。2018年,大型银行的资产占银行机构的36.7%。黄怡认为,大型银行不仅要“独处”,还要帮助其他金融机构抵御风险。
本文来自互联网,如果涉及到作品的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的编辑,我们会删除。电子邮件:编者@zb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