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发表邓曦泽教授文章《高考后应及早做好职业规划》(详细版)

高考后应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邓曦泽

 

写在前面:是职业规划优先还是教育规划优先?职业规划应该考虑哪些基本因素?考大学时专业优先还是学校优先?可以先花30秒思考思考,再读此文。

【本文选自邓曦泽《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一书,原标题为《你有人生、职业和教育的规划吗》,曾以简编版发表于《光明日报》2017612日。此处扩展内容包括“职业规划函数”及“附加讨论”中谈到的三点(第一,专业选择跟分数没有关系;第二,注意创业起点成本;第三,注意就业口径弹性),是《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和《光明日报》都没有的。此文可供广大高考生做职业规划、专业选择时参考。


 


许多学习不错的人,从小到大,只有一个目标,考大学,上名校。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读书成了人生的唯一展望,即便有其他想法,也只是零碎的,不需要专门用力去规划和实现。这种正统观念真的那么正确吗?

一般人对人生的规划,仅限于教育规划(特指学校教育)。实际上,职业规划应该优先于教育规划,因为家庭、择偶等都严重受制于职业规划。我在课堂上曾经做过调查:“职业规划优先还是教育优先?”非常遗憾,约80%的学生认为是教育规划优先。调查对象是本科生和研究生(以研究生为主)。因我上公共课,学生数量很大,所以这个调查具有代表性。这说明,我们的职业规划教育非常缺乏。其实,职业规划应该优先,是教育规划服从职业规划,而不是相反。道理很简单,因为是教育为职业服务,而不是职业为教育服务。这不是庸俗的“吃饭哲学”,而是说,一个人的事业要尽可能以职业为依托,如果事业和职业分离,职业就会占据太多时间,从而阻碍事业。

目前,虽然大学也开始开设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但它有两个缺陷。第一,开设时间太晚,中小学阶段就该进行相应教育。第二,操作性不强

我问过许多研究生:“你们为什么要读研究生?”有的说,看见周围同学都考研,所以他也考。这样回答的人还真不少。有的说,父母让考,所以就考。有的说,找工作难找,所以考。有的说,希望以后找个更好的工作,所以考。对于最后这种情况,我问:“你以后准备找什么工作?”多数的回答都是以后再看,估计有研究生学历更好找一些。这显然也是盲目的。在所有回答中,说因未来职业需要而读研究生的,很少,大概10%

我笑着说:“如果你们考研前听过我这堂课,有的人或许就不会再读研究生了。”

我有些朋友,博士毕业之前,一心想拿到博士这个最高学位,人生似乎很有目标。但在博士毕业后,要干什么,却没有明确的规划,反而成了无头苍蝇。我有的同学,博士快毕业了,却还在考公务员、进高校与经商之间犹豫和徘徊。甚至,好几个已毕业的博士还向我倾诉他们的纠结:未来究竟该干嘛?这是中国教育失败的一个表征。这些问题,在高中就该解决,最迟不能迟于大学。若要调整规划,必须清晰地给出理由,不要以前为何如此选择,到现在还是茫茫然;现在为何要调整选择,也是茫茫然。

****************

职业规划是人生最重要的规划。及早做好职业规划,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更好地确立人生理想和目标。

长大了,准备干什么?这是老师和父母在小学阶段就应该询问、了解和引导孩子的。例如,可以问孩子:在医生、律师、教师、军人、工人、农民、公务员、商人、学者这些职业中,你喜欢做什么?并从喜欢到不喜欢,排个序,看看前三项是什么。

或许有人质疑,在小学进行这样的教育,早不早?不早。有些国家(如德国)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分流,而中学分流的国家则更多。当然,小学阶段的引导,是宏观的、笼统的,不宜过于细化。

到了初中阶段,除了重复小学阶段的一些教育外,还需要让学生知道,你是否适合做你喜欢做的工作?你喜欢唱歌,但不等于你有唱歌的天赋,能当歌星;你喜欢踢足球,不等于你擅长踢足球,能当球星。学生完全可以明白,喜欢什么不等于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也不等于以后就能做什么。到了初中,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如果他喜欢某项工作,也大体具有相应的天分,那就可以让他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实现你的职业目标,你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到了高中阶段,完全可以让学生明白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和教育规划这样的概念。可以这样引导,让学生确立几个职业选项:

(1)你喜欢从事什么职业?在教师、医生、律师、工人、公务员、农民、管理人员、商人、艺术工作者、演员、学者等中选择。从喜欢到不喜欢,排出一个序列,主要是看前三项是什么。

(2)你估计你擅长从事什么职业?从擅长到不擅长,排出一个序列,主要是看前三项是什么。喜欢与否,是当时的心态,因此不需要估计。而擅长与否,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所以,对擅长与否,需要估计。

(3)你喜欢学习和从事什么专业?专业和职业不一样。例如,在教师这种职业中,还有物理、化学、语文、数学等专业的区别。你根据你喜欢的课程,选择你以后要学习和从事的专业。现在的网络很发达,可以让学生到网上去检索有哪些专业,各个专业有哪些基本特点。然后,从喜欢到不喜欢,排出一个序列,主要是看前三项是什么。

(4)你估计你擅长什么专业?从擅长到不擅长,排出一个序列,主要是看前三项是什么。

这样,就可以构成许多组合。

但是,仅仅考虑上述4个问题,还不够,还需要考虑:

(5)某个专业和某个职业的社会需求大不大或社会收益高不高?社会收益,有诸多指标,如经济收入多少、假期多少、社会尊重度高低等等,核心指标是经济收入。

上述5个问题,蕴含了三个基本参数: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社会收益如何。这三方面可谓择业三原则。以这三个基本参数为坐标,以上述5个问题为导向,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了。

做了职业规划后,下一步才是教育规划。因为,从事不同层次的职业和专业,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下一个问题是——

(6)要想从事你较为期望且较为擅长的职业,需要接受哪种教育(职业教育、一般教育或其他特殊教育)?需要具有哪种学历(高中、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双学位本科、多个博士学位、多专业综合等)?以及,你需要在什么样的大学接受教育(以中国今天的标准看,有普通大学、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名牌大学大概就是985高校)?又需要在哪个国家接受教育?

职业规划的核心是职业选择。选择职业主要取决于三大基本参数:兴趣(喜欢干什么)、能力(擅长干什么)、社会收益(社会回报率的高低)。还有其他参数,例如,休息时间多不多?出差多不多?通常在什么样的地域工作?劳动强度大不大?自由度如何?体面程度如何?等等,但主要参数有且只有上述三个。

选择职业,可以如此操作:

1)首先寻找三者的交集,即既喜欢,又擅长,同时社会收益也高。

但是,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很多人都不能找到同时具有这三个优点的职业。若此,又当如何选择?

2)不能选择自己讨厌的,否则人生太痛苦了。

3)在不讨厌(不必喜欢)且社会收益不算低的情况下,选择擅长的。这样,至少在你所在的行业,更能出头。

4)在不讨厌且能力不差的情况下,选择回报率高的职业,也行。虽然在行业中不能出头,但在行业之间比,还不错。

5)有自己特喜欢,但能力和收益都一般的,也可以选择特喜欢的。

 

此外,还可以用更科学的方式,建立职业选择函数,来帮助你选择职业。

E=(a/aw1+(b/bw2+(c/cw3+…+(n/nwnaa′,bb′,cc′,nn′都≥0,而≤1w1w2w3+…+wn1

这就是职业规划函数

上面的5条操作或许带有个人倾向性,因为可能有人为了钱而选择自己讨厌的。但是,这个公式是中立的,没有任何倾向性,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而对各个参数赋值。

E为职业给职业规划者带来的总效用或总享受。

aa′都是兴趣参数,a是职业规划者为自己的兴趣设置的底线值,是规划者根据其偏好设置的。例如,0.4表示规划者对任意职业的兴趣不低于40%的喜欢,则职业是可接受的;a′是规划者对某个(特定)行当的实际兴趣值;w1是兴趣在各个参数中所占权重。例如,规划者的兴趣底线值是0.4,权重是0.4,对经商的兴趣是0.6,则兴趣一项给他带来的效用为0.6/0.4×0.40.6w是权重,表示兴趣、能力、收益等对不同人的重要性。各项指标的权重之和等于1

bb′都是能力参数。b表示要把某个职业做得合格(不是优秀)所需要的底线能力,b′表示规划者对自己从事该职业的能力的估值。bb′都比较客观,短期内改变不大。当然,b′可以通过努力训练来调整。如果规划者希望自己在某项职业中做得优秀,则底线能力b的值就要提高。至于一个人要做合格还是优秀的职业者,是他自己的选择。选择了合格或优秀之后,他才能确定b的值。bb′都很难用数字衡量,但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是大概清楚的,因而可以大概衡量。

cc′都是社会收益参数。c表示规划者对某项职业的收益的底线要求。c′表示某项职业的平均收益,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量,短期内无法改变,而可以调整的是底线要求c。例如,规划者希望月收入的底线是5000元,而某项职业的平均收入大概为4000元,则c/c0.8

nn′是其他次要的参数,处理方法同上。

对于每项指标的底线值,不同人的设置可以不同。比如,有些人更喜欢钱,那么,其c值的设置就比其他人的c值高。同时,每项指标的权重,不同的人也可以不同,因为各个规划者对兴趣、能力、收益的看重有所不同,即兴趣点的侧重不同。

当然,这种计算不可能是精确的。职业规划函数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告诉了我们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我们更可靠地进行职业规划,减少人生失误。因而,该函数具有指导意义,具有相对优势。

 

*********************

在教育规划中,选专业和学校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但在二者之间,专业比学校重要,选专业优先于选学校。同时,不能仅凭兴趣选择专业,有些专业,不宜作为专业来学习,而宜作为业余兴趣。举例来说。如果能考上北大最不吃香的某些专业a,就能考上211大学甚至普通985大学最好的专业b。假如都是博士毕业,a专业一开始的年收入大约就是10万元,但b专业一开始的年收入可达20万—30万元。在我的课堂上,有学生马上就作了估算,如果专业选错了,一辈子的收入可能损失上千万元(如这里的ab之差,包括利息,但不考虑货币贬值)。即便学历层次低一些,如高职、专科或一般本科,专业选错了,一辈子也很可能损失上百万。

或许,我们不应完全以经济收入来衡量。但是,所有专业,到后来,你都可能烦,因为边际收益递减(即审美疲劳)。譬如,出于兴趣看看历史,欣赏秦始皇汉武帝的丰功伟绩,李师师、陈圆圆的风流韵事,很好玩。但要你写关于他们的论文,你就可能很烦。当然,这完全不是说,不能喜欢那些不实用的专业。你可以将之作为兴趣,而不是作为专业和职业。其实,如此选择,效果反而更好。因为你在专业和职业中疲惫、厌烦时,去看看、玩玩你喜欢的东西,既能缓解、释放你的疲惫和厌烦,也能超功利地对待你的兴趣。

许多人都有一定的教育规划。但问题在于,教育规划只能规划人生的一段,即便博士毕业,通常也只能规划至30岁以前。对此后的人生,教育规划就无法涉及。由此导致许多人临到毕业之际,还没有考虑清楚毕业之后要干什么。所以,仅仅有教育规划,是远远不够的。而职业规划,则直接弥补了教育规划的不足。职业规划直接解决从学校毕业之后干什么的问题。在年龄上,职业规划服务于从学校毕业到退休这一段人生。想好了毕业后要做什么,再来考虑毕业前需做什么准备。因此,是教育规划服从职业规划,而不是相反。

例如,如果你想从事企业管理,上大学时,可以选一门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理科或工科专业作为第一专业,然后辅修一门商学专业作为第二专业。大学毕业后,不建议直接继续读研究生。因为管理的实践性很强,而理论性相对不强,应尽快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实践,则可重新回到大学,读一个在职的商学研究生或MBA。如果你想在大学里教书或搞学术,则建议你一口气把博士读完。如果你的专业不属于中国本土学科(本土学科如中国史、中国文学),而是来自国外,尤其是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若有条件,还应尽早出国,并选择该专业较强的国外名校就读。若在国内读书,则力争选择该专业较强的国内名校就读。

人生规划的外延大于职业规划和教育规划的外延。除了规划职业和教育,人生规划还可以加入兴趣、生活方式和品质等方面的规划。不过,做好了职业规划和教育规划,人生规划也就完成大部分了。

人生规划,尤其是其中的职业规划和教育规划,在中小学就应该进行。小学阶段的人生规划可以是很笼统的。初中,则应该完成人生规划的框架,因为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就要踏入社会,开始工作,进入他的职业生涯。只不过,初中阶段的规划可以不那么理论化。高中,则应该完成人生规划,因为许多人高中毕业后就要开始职业生涯。当然,中小学的人生规划教育不必开设专门的课程,可以包含在某门课程中,初中每学年应有12节课,高中阶段每学年应有35节课,用来引导学生。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规划人生的意识;初中阶段让学生掌握制订人生规划的基本能力,并能写成书面规划;高中阶段形成成熟的规划能力,并能写成规范的书面规划。

大学阶段,也要进行人生规划的教育。因为即便到了大学,有些人对自己的认识仍不是很明确,但还有调整的空间。当然,此时的引导,可以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的专业知识,进行更专业的引导。同时,由于中国也非常缺乏时间管理方面的教育,所以,可以将人生规划和时间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人生与时间”的选修课。

人生规划方面的教育,基本上不是学习知识,老师只是启发学生规划人生的意识及规划的基本方法,而不应该给出答案。答案,完全由学生自己确定。

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人生规划教育几乎为零。学习较好的学生,只有教育规划。相反,倒是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被动地进行职业规划,因为其父母不得不为子女考虑一下出路。许多成绩差的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父母就会考虑:这孩子读书不行,以后看学个什么手艺谋生吧。这是原始的、自发的职业规划。而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的父母,大多反倒不会考虑这个问题。若问孩子的父母:“你的子女以后准备干什么?”他们通常会说:“这个,先不管他。孩子读书还行,等他书读了再说。”显然,这种意识只有教育规划,并且是让职业规划服从于教育规划。

读者朋友,如果你是中学生,此文有助于你未雨绸缪,规划人生。即便你是初中生,对职业选择函数感觉有些困难,不要紧,理解其大意即可。如果你是高中生,理解本文则没有什么困难。如果你是大学生,此文也可以帮你规划人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果你已为人父母,此文可以帮助你的小孩规划人生。此外,你可以运用此文,帮助你亲朋好友的小孩规划人生

 

*********************

附加讨论:还有一些问题,《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和《光明日报》发表时都无法详细展开,在此单独讨论。】

第一,专业选择跟分数没有关系

今年我有几个身为中学高级教师的朋友的小孩高考,我问他们的小孩报什么专业,他们都说:“等分数出来了再说。”这说明,他们对分数与专业的关系并没有闹清楚。

在正确的思路下,分数与专业没有关系。

关于职业、专业与学校三者的关系,有两种思路:(1)先考虑学校(有些人一味追求好学校),其次专业,最后职业,即学校优先于专业。(2)先考虑职业,其次专业,最后学校,即专业优先于学校。在思路(1)中,如果考分没有出来,则根本无法选择学校,更无法法选择专业。而在思路(2)中,专业跟考分完全没关系,甚至在高二、高一就可以确定专业。因为即使不同层次的学校,也设有同一专业。在确定了专业这一变量但考分不够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差一点的学校。所以,考分出来后,唯一需要考虑的变量就是学校。(有人说,尽量不要浪费分数。其实,无论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都可能浪费分数。所以,浪费分数与否,属于无关变量。)思路(1)是错误的,而思路(2)更科学、简单、快捷。

第二,注意创业起点成本。

有很多大学生(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可能因找不到适当的工作,打算自主创业。但是,笔者想请大家注意创业起点成本。之所以关注此点,是来自笔者对一个失败案例的分析(失败分析跟成功分析同等重要)。

H,父亲是某著名大学教授,他本人是某专业本科毕业。毕业后,H没有从事该专业,有点无所事事。某日与H共餐,我问他:“当初高考时,你为什么要选择该专业?”H说:“当时高中老师说,该专业很热,所以就报了。”我说:“主要不怪你的中学老师,你父亲是教授,都无法为你提供一个好的职业、专业规划,中学老师就更不能了。”我问他那些大学同学干什么。他说,没读研的,大多数都做药品销售去了。然后,我跟他分析了在何种条件下适宜选择某些专业。于是,我引入了“创业起点成本”这个概念。就搞研发和自主创业两个方面看,有些专业,本科毕业几乎不可能搞研发。要搞研发,通常得硕士和博士毕业。自主创业也很难,因为这些行业需要的创业起点成本非常高,非普通人所能承担。但另一些专业就不同,虽然这些专业的本科生也很难做研发,但自主创业相对容易。所以,在选择某些专业时,就需要思考:你是否愿意又是否适合读硕士或博士?如果你想自主创业,你又是否了解该专业创业起点成本有多高?

第三,注意就业口径弹性。

思考这个问题,也是源自对一个失败案例的分析。我的近亲Z,他的父母都是很优秀的中学高级教师。高考时,他父母给他选择某211学校最好的专业a(该校该专业在国内也是顶级的),现在博士毕业在即,却尚未找到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他父母的选择并不成功。该专业a属于铁路电力方面,相关就业岗位局限于大型国企,就业口径弹性很小。一旦a专业毕业生超过就业口径,学生就面临失业或找不到对口工作的麻烦。他和他父母都认为,学a专业,就业待遇会非常不错。这个理由的准确含义是:“(如果)学a专业,并且找到了对口工作,待遇会非常不错。”但是,这个理由是用条件句表达的,是假设,并不等于真的能找到对口工作。如果这个理由成立,我甚至可以说:,、部长这样的工作,会非常牛逼。但实际上,相关工作岗位不但口径小,且弹性很小。如果你学a专业,一旦待就业学生超过就业口径,就业市场就很难消化,对口工作就比较难找。但是,对于计算机、经济、英语这样的专业,毕业生多几万少几万,就业市场都能调整、适应。所以,对于就业口径弹性很小的专业,要慎选。

职业、专业规划,并非一个简单的事情。笔者提供以上思路,供大家参考。

————————

作者邓曦泽,著有专著四部。其中,《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27万字,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1月出版)为思想性、实用性、逻辑性读物。下面是一些名家对此书的推荐。

名家推荐语

在一个缺乏常识的时代,有人肯用讲故事、说道理的方式讲述常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儿。作者以小见大,娓娓道来,故事讲得好,道理说得妙。

——张鸣(著名历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我对此书感到由衷的欣赏,并强烈推荐它的出版,它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一股罕见的清风。很少有一位传统文化学者站出来反戈一击,以如此清醒的理性头脑和如此平实的日常事例直指传统文化的要害,使近年来让国人昏昏欲睡的“国学热”惊碎一场春梦!

——邓晓芒(著名哲学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当今中国,向后走即向古走已经成为时髦和新常识。曦泽这部作品,志在破除向后看的流俗之见。这样的选择不只是基于个人的信念、知识的积累、专业的守持,更是忧心现代的处境、知识的沉沦、社会的迷惘。此书以亲身体验、社会关怀、家国情怀并以尖锐提问、直率解析和活泼表达,推动人们重启沉睡的思想,值得一读,无论你赞同与否。

——、清华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具有启蒙价值的图书。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接近普及,然而民智却并未完全开启,很多陈旧的思想、观念,正阻碍国家的创新活力释放,也严重影响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每个公民都是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合格社会公民,才会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儒家在复兴的过程里,极需要批判精神,邓曦泽博士的著作充分地显示了这样的精神。尽管他的论点仍有可争议处,但可贵的不是论断,而正是这可争议处。我以为就此来说,他有着一种当仁不让的勇者气魄,浩然不可已矣!

——林安梧(著名哲学学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以哲人的洞察力思考人生、剖析社会,从常见的话题案例入手,纵论古今,横说中外,揭示了国人根深蒂固的各种陋习和思想误区。作者以极大的勇气和犀利的笔锋批判传统,针砭时弊,大声疾呼社会的“理性、法治、民主、平等、自由、公正和独立”,可谓振聋发聩,令人深省。当今的中国尤其需要作者这样既接地气又为人类崇高理想摇旗呐喊的思想先锋。

——王文生(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学者,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书评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