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推荐信重要,还是NSC论文重要

最近我在朋友圈阅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方舟子质疑某教授把刊登在NatureScience上的读者来信当成自己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一篇是“知识分子”刊登的关于诺奖得主兰迪·谢克的专访。这两篇文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国内的学问人,一个是国际学术大咖,对待学问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下面是兰迪·谢克曼专访文章的链接。


诺奖得主:以期刊影响因子论英雄是“懒人做法” |专访


最近一年,我每一个礼拜都能够收到Nature期刊。说实话,我自己知道Nature期刊的地位,但是,里面绝大部分学术论文我都是看不懂的。所以,对于学术论文,我绝大部分都是看看里面的标题,偶尔发现一些中国人的名字,就有兴趣查查这帮人现在在哪里工作。当然,或许某一个月也能够看到一篇和材料科学相关的论文,也会抽空仔细阅读一下。相对于学术论文而言,我个人对里面的新闻和职场介绍比较有兴趣。


里面很多故事都值得年轻人看一看,当然,感觉他们就是针对年轻人职场发展而写的。比如之前一期,写到刚刚上任的PI如何处理组里面的博士生和博士后问题,如何开除那些不合格的人员,而不影响课题组的健康发展。还有一些写到大学对于博士生培养的保护问题。很多大学博士生第一年不好好干,指导老师可以痛快地将他开除,然而,如果他通过了第一年的考核,以后再想开除他就需要非常麻烦的手续。


说句大实话,Nature期刊,对于我而言,绝大部分情况他是一本非常好的科普、教育读物,而不是学术刊物。里面很多非学术性论文,确实有独到的见解,相反绝大部分学术论文是想看懂但看不懂。


然而,国内大学管理人员,我估摸着绝大部分人没有见过Nature期刊,对里面内容知之甚少,以为只要是Nature上面刊登的都是“顶级”学术成果,这就让人哭笑不得。Nature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项之外,还有很多广告,期刊广告、招聘广告,最近经常看到国内大学的招聘广告,整幅整幅的那种,很是气派。我觉得最容易上Nature的方法,就是去上面打招聘广告,有钱就可以任性^:^。


相对于NSC在中国获得的成功,诺奖得主兰迪·谢克曼教授则表达出他自己的抗议,他在获得诺贝尔奖那一刻开始,便表示,他的课题组今后不再向NSC三个期刊投稿。在看完上面那篇关于谢克曼教授专访的文章,虽然他的领域和我相隔几条银河系,但真的像遇到了久违的知音,句句话说入我的心坎,回味无穷。就这篇专访而言,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1)学术评价靠影响因子是懒人做法。谢克曼教授给出美国做法是由“委员会”决定。在国内,这些年职称评定确实比较乱,一方面,要求比较乱。某些学校年年修改“门槛”,似乎从来没有做过一个长期的规划。另一方面,评审也比较乱。现在国内的高校职称权利下放,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职称权利下放之后,二级单位“领导”的权重就变得无穷大,有很多时候是,领导想让谁上谁就能上,不想让谁上可能连上报机会都没有。当然,国内职称评定也有一个的“委员会”,但是我记得某人想评教授,他的导师(权威人事)帮忙给每一个人打电话,可想而知,委员会的工作受到的干扰会非常大的。


我个人觉得学术评价在委员会的基础上,应该有一个同行评价推荐信。这种方法在澳大利亚、英国的大学是比较流行的。如果一个人想申请一个高级别的职位,必须自己联系三位国际同行专家(国际知名大学的教授),帮助写推荐信。这三个人中,只能有一个是本校的教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评审过程中,简介地进行了真正的“同行评价”。一方面,在国外大学,绝大部分教授不会轻易地、无原则地去说一个人特别好,即使他们私下关系还是很好。另一方面,既然他能够找来几位国际教授的推荐信,说明这个人已经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我相信一点,谁也不会帮助一个完全不知道的人写推荐信。


2)跟着国籍学者做研究。我个人觉得“跟风”式研究可能与目前的考核、效绩机制有很大关系。通常情况下,“跟着”国籍学者的研究思路,改变其中的一些研究材料,能够很快地做出一些结果,并发表在较好的期刊上。这种研究思路,其实不只是中国特色,在澳大利亚也有。有人开玩笑的地说,第一个发现的人发Nature,马上跟着做,就能够发一个AdvMater之类的期刊,如果稍微晚一点点跟着进去做,也能够发一大堆SCI期刊论文。由于国内考核年年有,人们年年要出新成果,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跟着国际牛人做,人家吃肉,他跟着喝汤。


谢克曼教授认为政府应该做的是建立一种机制,让最优秀、最聪明、最具创造性的人才拥有自由和资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给他们更多空间,然后在几年后对他们的成果进行评估。个人觉得这个建议十分实用,值得采纳。大学教授,应该给他们弹性一点的考核机制。我的一个朋友(金属材料领域)告诉我,他们发了一篇PNAS,论文内容前前后后修改了三年多。如果考核要求紧,他们可能是做完一部分内容就发表到一个期刊,再做一部分结果又发一篇论文,最后前前后后,为了应付考核,发了好几篇普通的SCI论文。


3)诺奖得主推荐信重要还是NSC论文重要。能够在NSC发论文,至少说明一点,他们做的领域比较前沿,他们的课题组实力比较强。而诺奖得主推荐信,也不是人人都能够拿到,这些人的资历已经到顶峰,一般情况下,他们认可的还是比较可靠的,他们绝对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谢克曼教授介绍他的实验室有一对来自上海的年轻夫妻搭档,现在已经发表了3篇eLife文章。谢克曼教授确定他的成果绝对可以在CNS上发表,但是自己不允许。谢克曼教授认为他有实力当选“青年千人”,但他在上海的导师却说如果他没有在NSC上发表文章,就会很难入选。虽然不知道这为青年才俊是否已经入选青年千人,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诺奖得主的推荐信重要,还是NSC论文更重要?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诺奖得主推荐信应该更加重要一些。虽然NSC论文是硬通货,但是,并不是世界上所有最有影响力的成果都发表在NSC期刊上,去年物理界最有影响力的成果无疑是引力波的发现,这个成果已经获得了好几个国际大奖,说不定哪年就是诺奖。然而,他们的论文是发表在PRL期刊上。PRL当然是物理学界最有名的专业期刊。相反,诺奖得主如果对一个人的工作非常了解,知道这个人做的工作的意义,即使发表在一般期刊上,也应该是有影响力的成果。话说生命科学界,屠奶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现在看来,影响力应该是高于NSC的。


最后一句总结,推荐大家花时间,精读上面文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精读、精读、一定要精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982960.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喻海良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