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团队一路攀登一路仰望 ——访学校首批正高A岗教师周文辉教授

为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转型升级,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实施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岗位设置和聘任管理,今年首批有7名教师被聘任为正高A岗,智能系统及应用科研团队负责人、机电工程学院周文辉教授名列其中。


(周文辉教授)


“‘催人奋进’是我对学校现在的感受。学校近年来的顶层设计越来越完善,教学、科研、人事等各项政策和具体举措的出台,无不给老师们指明了方向,让每一位老师都能结合学校发展所需和个人实际,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去发挥个人特长和潜能,形成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非常好!”周文辉教授微笑着说。“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科研本来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被聘任A岗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让我更加清晰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对于此次获聘,周教授显得很平静。


扎根地方:

  创新驱动战略需求做科研  

“正是在学校的政策引导下,让我了解到专业领域有那么多‘立足地方’的事亟待我们去做,也让我明白如何围绕地方创新驱动战略需求去扎扎实实做科研工作。”周文辉说。令周教授感到十分庆幸的是,从一开始他就为做“立地”科研找到了一条最佳的路径,那就是“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他先后与中山市联昌喷雾泵有限公司、中山市力泰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全通教育等地方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2017年,周文辉作为负责人申报的“智能制造中立体视觉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广东省科技厅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项目立项,这也是我校第二年获得该项目立项,至今共立项3项。周文辉认为,该项目的成功立项,意味着校企合作实现了质的提升:不再局限于解决工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如何把工程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进而从中产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


“要产出成果,首先应该从项目的组织着手。凝炼项目涉及到如何把企业的实际应用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企业一般会倾向于运用成熟的技术去做开发,但是我们作为高校老师还要注重前期新理论新方法的探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思考如何解决科学问题,这样才能提高项目的研究价值。”近五年来,周教授完成的校企合作项目已有20多项,他表示每次的校企合作项目即使已经结束,自己还是会主动去回顾、思考和和总结。


  丰硕成果背后的“尖兵”:  

  智能系统及应用科研团队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智能系统及应用科研团队创立于2013年,在周文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5年来的探索与发展,成果喜人。目前该团队有教师10人,主要围绕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新能源系统及控制技术等方向开展研究。依托机电学院的优势资源,团队现建有中山市智能检测与控制(中山学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团队近年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5项,中山市科技重大专项3项、科技计划项目15项,校内项目、横向课题20多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共8项。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0件(授权3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4篇。


“我们的科研成果,与团队的发展是共向同行的。”周文辉感慨地说道。团队创建之初,考虑到老师们职称相对较低,科研能力薄弱,经验不足,在得到计算机学院教师的有力支持下,我们成功组建了科研团队。“随着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2015年起我们开始独立运作。5年来,团队力量不断壮大,教师能力、职称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周文辉说。团队目前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人,博士2人。


周文辉认为,个人与团队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团队的科研实力对个人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申请科研项目或校企合作项目时,优势会比个人明显很多。另一方面,每一位成员对于推动项目的顺利完成又产生积极的贡献。项目成果最终可以成为每一位成员的业绩,对于个人的发展能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团队成员之一彭芳老师这次也被顺利聘任为副高A岗,她认为团队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是研究方向的明确。团队会根据老师的特点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互相支持一起做科研。


2017年顺利申报成立的中山市工程中心,就是团队资源整合的一个成功体现。其次是技术层面的交流与互助。遇到问题时在团队内部可以得到及时沟通和解决。第三是以导师团队的形式培养研究生,效果非常好。


刘金华老师认为,加入智能系统及应用科研团队做科研对她的成长帮助非常大。“第一,学习氛围浓郁。每两周定期召开的例会上,老师们可以分享和交流前沿的学术热点;第二,团队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科研工作经验;第三,有凝聚力,看到别人在努力,自己也会有压力和动力。”


团队实验室现有在校联合培养研究生15人,研究生承担了团队科研项目的主要研发工作,成果形成了多项专利,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每两周一次的团队实验室例会上,学生自由发表新想法,导师则作为旁听者进行有价值的追问,提出个人观点,在头脑风暴中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实验室例会成为师生思想碰撞的黄金时间。

 

谈到周老师,目前研二的马浩鹏语气中充满着感激,“周老师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以及注重规划的工作风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还经常像朋友一样和我们交流探讨,给我们指明未来的学习方向。在我开展项目研究遇到困难时,他会千方百计地提供支持。”马浩鹏说,由于他进行的深度学习原理研究对硬件的要求很高,比如所需的电脑显卡价格就近万块,周老师二话不说,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很快买了回来。


育人与科研并重:

 高校老师的使命和担当  

“教学如果没有科研作为支撑,那么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课堂上,我需要把最新的前沿信息介绍给学生,并且引导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周文辉说,“此外,高校教师还是创新驱动的第一梯队,承担起以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


“跟学生相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谈到学生,周老师笑得很开怀。他表示,虽然科研占用了很多精力,但是学生在他心中的份量始终很重。发现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对专业的发展前景普遍比较模糊后,他以自己的博士论文智能电网能量优化管理的问题为例,向学生展示如何把专业知识与项目研究应用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每次上课的前一晚,不管这门课是否之前已经多次讲授过,我一定会重新备课,确保给学生呈现最新最饱满的课堂内容。上课的过程中,我会倾尽所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新的认知,让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比较活跃的状态。”周老师认为,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后,授课效果不仅倍增,还可以从中物色到有潜力的学生,进一步培养成为研究生。


“那些很难的理科题给周老师一讲就变得容易多了……”“周老师上课很幽默,而且很谦和……”“除了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我们也找老师聊,他很信任学生,也会想尽办法去帮助学生……”2016级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们一谈到周老师就滔滔不绝。


下一个四年:

  “努力把团队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的统筹管理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具备分解任务的能力,相应的任务管理能力以及产出成果的汇总能力。在团队管理上,我需要结合成员自身不同的特点来做规划,并且给他们铺垫发展所需的渠道和资源。”面对如此庞杂繁重的工作任务,周文辉教授一脸风轻云淡,他笑言,由于非常注重做好每日规划,他没有成为“工作狂”,每天还可以确保至少一个小时的健步时间。


对于未来,周文辉表示团队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他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把团队带上一个新的高度:第一,提水平。进一步整合力量、开拓空间,努力提高团队成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第二,筑高度。在成功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争取申报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努力提升科研平台的高度。第三,强根基。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凝炼高质量的科研项目,争取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最后,周教授说,虽然团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大家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去坚持,相信一定会再攀高峰。


链接


周文辉教授简介: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中山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第二届“莲峰学者”、“智能系统及应用科研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制造、智能电网。近年先后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中山市优秀教师、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等称号;主持广东省科技项目7项,中山市重大科技专项3项、一般项目5项,校内基金、横向课题10多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申请发明专利5件(授权2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软件著作权5项。在《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EI检索7篇。


文:张远秀
图: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许可可
排版:黄潇扬

统筹:赖梓靖
微信编辑:刘芷滢

信息来源:学院办公室

●  

回复这些关键词试试  

校园网 | 录取 | 投稿 |  校历 | 饭卡 | 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