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学刊2018年第3期论文摘要(一)

哲学天地   

家的本质与中国家庭生活的重建

———张祥龙教授访谈录

[摘 要]随着个体主义思潮的传入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 家庭” 近百年来遭遇了一系列的批判、改造,进而萎缩、破败,似乎它难以再提供国人生存所需要的情感价值和道德价值。 然而,家庭真的会走入历史吗? 从哲学、人类学及中西比较的视角来看,家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作为人类本性的表达、道德的源头一直伴随现代智人的存在。 面对当前家庭破败之势,个人固然需要加强“ 修身” 以“ 齐家”,国家亦应采取诸多措施,比如打造“ 儒家特区”,恢复以家庭为根基的儒式社团生活,并借助经济、教育、法律等手段将这种生活方式推向主流社会,逐步恢复“ 家” 与“ 孝” 在主流社会的影响。

[作者简介]张祥龙( 1949—),男,河北深州人,中山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西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儒家哲学研究。

张 恒( 1985—),男,山东邹平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在读博士生,主攻中国古代哲学、中西哲学比较。

转向” 之图绘与作为

“ 图绘” :一种空间化反思视角

[摘 要]? ,。 ,特别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辩证法,  展途径的关键所在,只不过不可能再因袭经济决定论与本质还原论的老路,而应当赋予其一种空间化的解释维度。  在这方面,阿尔都塞的结构决定论与再现性认识论,,以及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 物主义,特别是詹姆逊的“认知图绘论”,仍然给我们以许多有益启示。 这就是 21 ,其可能的理解方向之一是具有空间想象力与反思力的历史辩证法认识论、。

[作者简介]刘怀玉( 1965—),男,河南南阳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从交互叠代想象到共鸣

———濠梁之辩中的视域交融

[摘 要]濠梁之辩系庄子与惠子在相互反驳和相互承认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交互叠代想象,这种交互叠代想象的坍塌所得到的结果既不是认知意义上的相互同意,也不是意动意义上的相互合作,而是情感意义上的共鸣,即相互之间的同情 理解与贴心领会。 共鸣与想象是紧密相关的,共鸣是一种情感、情境乃至境界,想象是对情感的感受、对情境的体会以及对境界的体验。   庄子哲学体现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叠代想象而进入人与物之间乃至物与物之间的交融与沉浸,最终以共鸣的方式实现了天地万物的整体境界。

[作者简介]刘靖贤( 1982—),男,河北唐山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逻辑学和分析哲学研究。

禅宗南北之争与天台宗传法谱系的形成

———兼论隋唐宗派成立问题

[摘 要]传法谱系是包括天台宗在内的隋唐宗派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智顗对天台宗的开创性贡献集中体现在以止观教义奠定了天台宗在后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传法谱系作为禅宗南北之争的核心问题,通过二者之间的争论而使当时的团体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湛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天台宗传法谱系,后被发展为“ 天台九祖”说。 这一说法经过宋代以后天台宗僧人的不断发展,最终在志磐的《佛祖统纪》中,天台宗形成了一套完整稳固的法统谱系。

[作者简介]王黎芳( 1971—),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宗教哲学研究。

刘 聪( 1973—),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论马克思独具特色的经验哲学方法

[ 摘  要] 学术界在研究马克思思想体系形成问题时仅关注阶级立场和哲学世界观的根本性转向,忽略方法论的根本性转向,结果是其独具特色的经验哲学方法被抛入视野黑洞之中。 ,与马克思思想体系一同成长。 其主要内容是: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衍化过程、探寻内在联系和关注细节。 独具特色的经验哲学方法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缺失这种方法的马克思思想体系具有不  完整性。 鉴于此,马克思独具特色的经验哲学方法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教材、专著和论文中应有其理论表达的机会,秉有天然的存在权利,占有相应的理论地位。

[ 作者简介]宫敬才( 1954—),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 家族” 的内部对话

———列宁与卢卡奇关于自然辩证法的两种立场

[ 摘  要] 列宁与卢卡奇几乎在同一时期强调黑格尔辩证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但他们对于是否存在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则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卢卡奇认为,肯定自然辩证法的存在会导致对人的主体作用的忽视,导致“ 经济决定论”;而列宁则认为,只有肯定自然辩证法的存在才能避免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 对于这一马克思主义“ 家族” 内部的分歧,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清理。 二者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方面与他们对“ 自然” 概念的不同理解相关:列宁肯定自然的客观实在性,而卢卡奇认为只存在属于社会范畴的“ 自然” 概念;另一方面与列宁的《1914—1915 年哲学笔记》被“ 遮蔽” 有关。 二者之间的分歧最终以卢卡奇向列宁主义的“ 皈依” 而告终,其真实缘由是卢卡奇在理论逻辑层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而非意识形态强制的结果。

[ 作者简介] 杨小丽( 1981—),女,河北唐山人,燕山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副研究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施蒂纳的“唯一者”思想及其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促推

[ 摘 要]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开启了颠覆、消解形而上学“ 人本主义类人学” 的序幕。 施蒂纳从“ 天赋人权”、“ 个人人格” 绝对自由平等的“ 个人自我意识自由” 出发,论证了个人的“ 独自性”、自私性、特殊性和唯一性,指出“ 现实的人” 是各自具有“ 独自性” 的“ 唯一者”,但又是有权利追求、享有和拥有一切的所有者,同时还是颠覆、否定普遍的“ 一般性” 或“ 共同性” 并否定一切与此相联系而产生的一切传统观念和价值,使人的自由个性得以随心所欲地发挥和实现的“ 唯一者”。 这一思想所带来的冲击非常巨大,在马克思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类哲学”( 或“ 类人学”) 而转向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促推作用,但其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主观唯心论和无政府主义观念则受到马克思、恩 格斯的激烈批判。

[ 作者简介] 蔡元元( 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地质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河北学刊杂志社联系方式

电话:0311—66035057

微信:hbxkzzhsh

邮箱:hbxk282@163.com


点击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