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立足中医,中西并举——记我校陈瑜教授

按:

2016年,学校对已获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分设不同层面的准入条件和考核目标,实施以业绩为导向的“协议薪酬”制,构建“学术荣誉体系”。通过构建“学术荣誉体系”,学校实现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同台竞技、协同发展,助力拔“尖”人才与顶“尖”团队脱颖而出,打造拔尖人才引领、高峰人才涌现的人才高地,为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学校在中药学Ⅰ类高峰、中医学Ⅱ类高峰、中西医结合Ⅰ类高原学科的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中,首批共遴选出7名首席教授、24名讲席教授和36名特聘教授;在科技史Ⅰ类高原和中医传统基础学科中遴选文科资深教授1名、文科骨干教授5名。校报特辟专栏刊登,以期广大师生从专家们的成长经历中发现闪光点并有所受益


陈瑜,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学术荣誉体系”讲席教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跟踪计划),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受父母的影响,陈瑜高考的第一志愿选择了中医学,先后获得了中医学学士、中医内科学硕士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陈瑜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名中医、我校名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沈自尹,进行了中医肾本质及肾虚证生物学基础的研究。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对陈瑜之后的科学研究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3年博士毕业后,陈瑜赴美,在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药理系进行了分子药理学的博士后及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相关的研究工作。2012年夏,陈瑜加入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负责临床分子药理学实验室的工作。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的工作中,陈瑜一方面积极投入到研究所团队基于系统性疾病的研究工作,一方面结合前期在国外长期工作的研究积累,进一步开展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相关研究。以多细胞复杂性病理生化及分子改变为突出特征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是现代医学尚未解决的治疗难题。对复杂机制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干预效应的药物的研究对严重损害视力健康甚至致盲的相关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治疗方案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陈瑜在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支持下,建立了临床前视网膜形态及功能研究的专业技术平台。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她一方面针对相关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病理形成过程开展新的机制研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优势,积极探讨和挖掘相关复方、中药有效组分及单体化合物的视网膜保护新的效应。

在机制研究方面,通过对视网膜退行性病变致盲的核心病理环节——光感受器细胞死亡发生机制的研究,陈瑜及其合作团队揭示了一系列新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首次提出将系统药理学的研究理念应用于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干预研究,并应邀在药理毒理学的一流期刊Annual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Toxicology上发表述评文章;在国际上首次发表论文提出低剂量药物联合治疗多靶点协同干预不同G蛋白偶联受体可在整体结构、功能以及分子水平取得显著的视网膜保护效应。这一系列研究不仅有助于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新治疗方案的形成,也为其他复杂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其主要研究内容作为主编推荐封面文章刊登于Science子刊ScienceSignaling。文章发表后受到广泛关注,被ScienceDaily、TheMedical News等国外新闻媒体报道11次。陈瑜团队还受到PharmacologicalResearch杂志的邀请,针对系统药理学指导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等复杂疾病治疗研究的意义撰写学术评论文章。在积极发挥和挖掘中医药干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优势效应的研究方面,陈瑜团队发表论文提出了多个中药有效组分及单体化合物新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保护效应及相关机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瑜注重团队研究人员可持续研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研究项目的细节管理,夯实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她认为科学研究切忌急功近利,科研人员应该静下心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研究;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独特临床优势的同时,中西医结合研究应该以科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为指导,不拘一格,突破中医学和西医学思维的框架和壁垒,融入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