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毕业生的十条忠告

1、你的粗心大意,漫不经心,可能是给自己挖下的坑。

收上来的毕业实习手册和报告,看到实习单位名称被随意填写,我顿时就不爽了。

很不满意他们现在的状态,就说了许多难听话,将近两个小时吧。竟然被有心的学生录了音,回去还跟我说都很需要这样的忠告。

于是促成此篇。

先说单位名称。每个企业的工商注册名称都是唯一的。开发票、签合同,都是一个字都不能错。

有的学生会想当然地精简,比如明明是某某旺旺公司,却填写某某公司;会把小的说成大的,比如一家农机供销社,却填写成农机总公司;会把分公司略去,变身一家巨无霸,比如中国移动某某县分公司,直接填中国移动有限公司……

往届甚至遇到这样的学生——实习单位鉴定那里盖的公章,根本不是自己的实习单位!如果工作中可以这样任性,是要搞事情啊?

一度怀疑我们这不是工商系,而是佛系。

为什么会如此随性?

我觉得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大学里缺少学业方面的压力,几乎很少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导致考核不通过,即使没通过也有的是机会而无需焦虑。

这样下去,对于手头的功课,没有敬畏之心。

甚至有的时候,学生看上去满不在乎,当老师的却迫切希望你能顺利通过。如果你不通过,是给老师增加了工作量,带来些许麻烦。

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变。当你把这样的习惯带到工作中去,在漫不经心之下犯些低级小错误,会是什么后果?你的主管会跟你的老师完全相反——若是让你通过,带给ta的才是真正的麻烦。

这就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个坑,或许日后要花很多努力和时间才能爬出来——当你给主管留下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的第一印象以后,得花多久才能改变过来?

职场菜鸟,如同小马过河。小心谨慎,避免掉入坑里,这应该是一种本能。


2、做事情若是想着以极小的成本来解决,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看似节省掉许多成本,却可能付出极大的代价。

鸿毛药酒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看似就解决了?其结果却是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简单粗暴也好,偷工减料、偷梁换柱也好,若是想着以极小的成本来做事,就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现在常常赞誉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作为老师的我却见识了太多“反工匠精神”——不是追求不计成本地抠细节,而是追求不计细节地缩成本!

如果说,以极小的成本(时间和精力)完成的作业和论文,依然通得过考核,让我们当老师的无言以对;那么对于你自己至关重要的求职简历,也以极小的成本(不只是时间和精力,还包括纸张)来完成,是怎么想的?

有人会说,大家都是一页纸的简历呀,写得多的HR也不会多看一眼。

你怎么知道HR不会多看一眼?

人的思维,天生具有一种筛选机制,帮助我们快速过滤信息,从而提高效率。对HR来说,面对一大堆同质化的求职者,必然需要一套筛选机制。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必须985、211毕业,就是一种快速过滤的筛选机制。非985非211的毕业生未必不优秀,但是甄选的过程很低效。

同样道理,快速过滤掉一页纸简历的求职者,也可以是一种高效的筛选机制。用“一页纸”来推断求职者不够踏实、细致,未必准确,但是高效。当你纳入这一筛选机制之下时,你所节约的简历设计制作成本,换来的是多大的代价或者机会成本?


3、不要在该战略勤奋的时候无效努力,该战术勤奋的时候眼高手低。

十条忠告十句话,只有这一句不是我说的,而是孙圈圈(在线商学院品牌“圈外同学”创始人)说的。

强烈推荐下面这篇文章给毕业生们:

人生每步都对,最后满盘皆输? | 圈外孙圈圈

这篇文章中最经典的几句话,我摘出来——

(1)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2)不要在该战略勤奋的时候无效努力,该战术勤奋的时候眼高手低;

(3)不要根据自己有限的认知来判断自己并不熟悉的局势并制定战略;

(4)不要为治愈焦虑而宁愿勤奋到死也不愿战略思考。


4、最好遵从现实和趋势,而不是轻易地让兴趣左右自己,不要摸石头过河。

许多人都认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会倾向于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进入一个全新领域或者进修一个新专业。

然而我觉得,所谓兴趣,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迷药,让业余球迷时不时产生一种自己能当主教练的幻觉。

有一篇文章值得推荐——

该不该把兴趣当职业?

兴趣不决定高度,没兴趣却能决定下限。如果喜欢的事情创造不出价值,有个卵用?如果不喜欢的事情但意义重大,那很可能就决定你的人生。

在这个如此强调战略思考的时代,现实和趋势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如果你无视现实和趋势,仅由着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出路,那很可能是——在该战略勤奋的时候无效努力。

不是说兴趣毫无意义,而是说——仅仅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不要仅凭兴趣就进入一个全新领域。有兴趣不够,还要看自己有没有天赋;有兴趣也有天赋依然不一定够,还要看自己有没有情怀。

不妨看一看我提出的蔡伟悖论:

天赋易得,情怀难求——蔡伟悖论的提出、解析与感悟

你也许会说:做感兴趣的事不一定成功,但我想试试。

人生最好还是不要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打算,摸石头过河——那样的话会有很高的试错成本,可能要走不少弯路。有时候落下的一个身位,不仅难以追赶,反而会渐行渐远。

该怎么做呢?别忘了你需要的是战略思考!要利用各方面的有用信息来认清现实,洞悉变化,做一个主动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人。

然而年轻的时候,许多人都是倾向于跟自己和解,跟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冷战。当年的我也是如此。只有……

(“只有”什么?见下一条)


5、只有领悟愚钝就是要被收割的道理,才会明白该走怎样的路。

作为一名业余杂评人士,尽管产量很低,却分布在许多领域,最后发现还是楼市最容易引起读者关注。最近就有好多位焦虑的人加我微信,焦虑的原因在于错过了前两年楼市的大好机会。


中国楼市的巨变,导致社会阶层加速分化。对于一个家境普通的大学生来说,能够早日在大城市置业的,就堪称是自己同学中的人生赢家。

因此,在2016年下半年,当有学生跟我聊起毕业去向时,我就指明一条路——往西边走,即成都、重庆、西安。

为什么要向西边走而不是向东走?他们想不通。唉。。。懵懵懂懂的大学生啊!

彼时重庆西安房价不到7k,成都不过9k,而郑州已涨至1.4w。首付两成还有利率打折,10w出头即可置业重庆西安主城区、成都郊区。

这就是你实现人生快速升阶的稀有机会,稍纵即逝。

时代变化太快,一年半之后,西部三城房价都涨了大约八成。

觉得西部偏远?如今这三城都成了抢人大战赢家,热度完胜郑州。

有老师说:“人各有志,人各有路,何况还要考虑其他很多因素,何必强求?”

呃。。。我干嘛要强求?只是感慨对年轻人来说生存压力与日俱增。

三十无屋,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

如果因为愚钝而错过一个个机会,那就像一茬茬被收割的韭叶,到头来痛心疾首,懊悔不已。这个时候再反思,或许会改变自己,另寻出路。可是人生苦短,只恐为时已晚。

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太快的社会?想想野生动物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吧——

(1)对所处生存环境极其熟悉;

(2)高度的敏锐和警觉。

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你,完全应该多关注外面世界的动态,多关注新科技、新商业模式、经济形势、政策方向等等。可以多和聪明人打交道,多关注一些敏锐的自媒体人,培养自己的敏锐意识和洞察力。


6、不要放过表现自己的机会,让自己尽快脱颖而出。

曾经应邀做学院新生辩论赛评委并点评。决赛辩题是:“大学生应该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

这应该是个老掉牙的辩题了。出现这个辩题的时候,大学还可称得上是精英教育,每年招生不过百万。如今,全国大学毕业生一年有800万,而全国一年新增就业人数也不过1300万。

你不是天之骄子,你只是很平凡很普通的年轻人。如果你只是韬光养晦,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

所以不要轻易放过能够让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

曾经指导过一名毕业生,早早应聘了一家净水器公司,于是毕业论文她选择做有关净水器需求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定好题目后就去实习上班了。

做调查需要编写问卷,对此我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建议。正期待她能做出有些许亮点的好问卷时,几周后她说公司里面有了现成的问卷,并且组织了实地调查,已经拿到了调查数据。

这样做很正常吧?无需付出成本,也不会有过失,对于做课题而言还是真刀真枪的实地调查,当老师的又有什么可挑剔的?

然而这样很可能就是错过了一次崭露头角的好机会。

如果她有机会让自己更完善更出彩的问卷投入使用,那就相当于放出一个瞬间超越其他菜鸟同事的大招,爆发的能力值会使她的主管另眼看待。

退一步讲,假如她的主管没有那么开明,那你也不妨利用这个实地调查的机会,在原有问卷之外通过调查得出新结论,把结果反馈给上级。相当于主动加一个班,但这依然是一种可以甩开其他菜鸟同事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女生有一项特长,就是文笔很好,会写小说,后来在公司内部被调去专职写稿。

一个人写稿很辛苦,压力也很大,她问我这个岗位是不是不好。

我说:这个很好。

很多时候,在基层的挣扎是艰苦的,因为不起眼,努力和付出常常得不到足够的关注,甚至“苦干实干,做给天看”。而写稿这个工作嘛,自己署名,贡献多少一目了然,何况还是她的特长所在,干嘛不继续坚持?

人不是机器,并非不能懈怠,但要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

人生的奋斗目标就是升阶,工作也是要追求升阶的。没有升阶希望的时候可以放松放松,但是当机会来临之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就像面对守候多时的猎物一样。


7、竞争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强,逃避竞争只会让自己裹足不前。

许多学生尤其是女生,总是希望进入一个竞争压力小、工作稳定的舒适区。

对有些人来说,这种选择也是不错的。但我觉得这仅仅适合一小部分群体。

什么样的群体呢?就是不需要升阶的人,富二代、拆二代之类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要为升阶而努力奋斗的。那就有必要远离舒适区,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让自己变得强大。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有着异常敏锐的警觉和极快的反应,这是在你死我活的残酷生存环境里,被敌人或对手给逼出来的。

对人来说也是同理。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下的人,通常具有明显高于普通人平均水准的洞察力和反应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商人。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讲述的就是一个通过敏锐地洞察到机会并抓住机会,最终实现人生逆袭的真实励志故事。

黑人业务员加德纳在失业后穷困潦倒,老婆出走,四处流浪,却通过与成功人士的接触,敏锐地发现了成为股票经纪人的机会,最终通过机智和努力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

所以,要提升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到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历练。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不是一个生活富足的二代之类,最好还是不要过早地贪图安逸,更不要逃避现实。趁着年轻,一定要去大城市,最好是去商业和新兴产业的最前线。

或许有学生会问我:老师你当年怎么没去那样历练?

唉!说多了都是泪!倘若老师我当年那样去历练,如今还会为着四位数的月薪,在这里苍白无力地教你们吗?


8、,而你要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几年我在大学教书的感受是:真正称得上学霸的学生很少,想成为学霸的学生似乎很多。

如果你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毕业论文,还敢称学霸?单这一条就过滤得所剩不多了。

然而,有意考研的学生巨多啊!默念台词:看不上俺的本科论文?改天拿出硕士论文让你瞅瞅!

你在找工作的时候,因为不是重点大学本科而频频被拒时,会不会也思忖着:歧视俺不是重点本科?待到老子读个重点大学研究生,才不去你那破单位!

唉!干嘛非要较这个劲?

尽管感情上不好接受,但也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同一受教育平台出来的人,学霸并不一定比学习成绩普通的人更成功。当然不是说混得不好,而是没有别人以及他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好。

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人生是不是很成功,或者说混得是不是足够好,关键在于什么?

关键在于战略思考,而不是战术勤奋。

学霸通常都是战术勤奋的,但却很可能不是战略勤奋的。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灌输式教育。只有认认真真遵从老师和家长的教诲,才能成为一名好学生。

可是,听话和独立思考之间,似乎天生是一对矛盾。

当失去了独立思考,也就不会有战略思考。没有战略思考而战术勤奋的人,就有可能是在做无用功,至少效率是很低下的。


9、要为追求知识而深造,而不要只追求一张学历。

前面对于学霸的评价,千万不要理解为知识无用论。

你的一名学长,现在在一线城市做一名小主管的,前段时间在我的朋友圈里留言,我摘录过来——

浮躁的4年,什么课程都没认真研究过,现在有机会参与协助公司领导做宾客满意度测评项目及标准化项目,惊讶的发现好多工具都是大学见过的,比如:监控项目进度的甘特图,质量管理首因分析的鱼骨图,沙盘模拟,四象限数据分析spss ,大型赛事人员排班用到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Visio流程再造及物流优化,工作复盘需要用到戴明环,服务流程设计要了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大学课程的知识点,毕业后全都是泡沫,现在才苦逼重新自学一遍,而且还不好意思跟人家说以前有学过。总结一下:书到用时都忘liao!

有了她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再去进修研究生,相信一定会收获满满。

反过来,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本科期间作业靠抄袭、上课玩手机、课后不自学的话,还是最好不要去读研了。读研的话可能又要在校园里荒废两三年的青春。

我问学生们为什么要考研,得到的回答有:

(1)学历肯定是越高越好啊,研究生肯定强于本科生;

(2)现在工作不好找,读研出来也许会好点;

(3)周围同学都要考研,自己不甘落后或者随大流吧。

极少有学生跟我谈理想抱负,更不要说对知识和研究的追求了。

我不是不支持学生考研,只是希望你在决定考研的时候,想明白一个问题:你的读研经历能够给用人单位传递哪些关于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积极信号?相比已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其他同学,能展现出自己的哪些优势?

千万别以为只要有个学历就够了,也不要笃信学历能够决定下限。如果你从不质疑自己脑子里的信条,那讲了半天的战略思考全都白说了。

决定你在职场上去留的,并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同岗位的其他竞争者。学历优势凭什么能超越别人三年的工作经验和积累?必然还是要凭借深造过程所积累的知识和提升的思维。

你的薪资更不是由你的学业投入成本决定,而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决定。所以求职时也不必太纠结,能接纳你的岗位通常是不会相差太悬殊的。

不能匹配你的期望值怎么办?想想手头只有20万怎么买学区房——只有先积累啊!


10、不要太计较得失,一定要珍惜资源。

为什么看不到赚钱希望的共享单车,有那么多家在持续疯狂烧钱?因为做大了股权就很值钱(摩拜卖了37亿美元)。

为什么新开业的大型商业综合体看起来冷冷清清却一开始就一铺难求?因为不早点去抢就没有机会嘛,而等到人气旺了以后租金和转让费都不会少。

为什么租金房价比很低的大城市房产有许多人在抢?因为它们同样也被视为了资源,在中心城市抢房,就是争抢一份未来城市发展的红利。

最近思考这些问题,渐渐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贫富差距的本质不是收入差距,而是资源占有的差距。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差异,核心在于:穷人思维里,只在乎得失;富人思维里,只在乎资源。

学了四年的管理专业,该知道管理是做什么的吧。就是协调和利用资源来着。等你领悟了这些道理,就会明白——学管理,太有用了!


往期回顾:

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定要看清天下大势!

大学毕业是去大城市好还是回小城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