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C]博士生郑馨竺在《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

      (编辑  晓娟) 4月2日,博士生郑馨竺在其导师王灿教授、合作导师耶鲁大学Edgar Hertwich教授的共同指导下,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在线发表题为《High sensitivity of metal footprint to national GDP in part explained by capital formation》的期刊文章。Edgar Hertwich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王灿教授、特温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王冉冉助理教授、挪威科技大学(NTNU)Richard Wood副教授为文章的合作者。

        当今社会,金属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金属需求的增长也带来了金属矿质量下降、能耗和环境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的问题。一般认为,当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人时,国家直接消费的金属(本国的开采量+净进口量)将趋于平稳。然而王灿教授课题组与耶鲁大学的合作研究指出,如果从消费者责任的角度出发量化由各国终端需求引致的所有金属使用量(金属足迹,Metal Footprint),可以发现金属需求短期内非但未能与经济发展脱钩,还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行为的强劲驱动。

       研究基于最新可得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EXIOBASE3.3,量化了43个国家1995-2013年间金属足迹,并应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金属足迹和多项经济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均GDP每增加1%,同年金属足迹增加1.9%。在人均GDP不变时,投资率(以资本形成总额在GDP中的占比衡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金属足迹也增加2%。而其他的社会经济指标,如城镇化率、工业化率等,对金属足迹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投资率对金属足迹的重要作用,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金属足迹快速增长的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属足迹出现下降,对未来金属需求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内容

       《自然-地球科学》特邀产业生态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Paul J. Burke对这篇文章进行专题评论。Paul J. Burke教授认为,此研究增进了人们对金属需求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对理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的基础设施投资行为带来的资源影响尤为重要。

        郑馨竺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推免进入清华大学分室,师从王灿教授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资助赴耶鲁大学联合培养,合作研究期间在王灿教授和Edgar Hertwich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论文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No.71525007)的支持。

原文链接: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8-0091-y

来源: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官网

微信公众号编辑:周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