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佛学院看看,学僧们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都写啥?




    6 月21日,中国佛学院举行了2016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本届共5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学位论文答辩。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教授担任本届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由中国协会副会长湛如法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向学法师,中国佛学院教授宗舜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总教授组成。

   答辩会严格按照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程序进行,参加答辩的研究生对学位论文内容进行了汇报。答辩委员会委员在认真分析和讨论后,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经答辩委员会慎重讨论及投票表决后,5名硕士研究生通过答辩并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本届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涉及了哪些领域,研究了什么样的问题?小编带您先睹为快。


论丛林清规的修学理念——以《敕修百丈清规》为例 来浩

摘要: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启了禅门修行的丛林规制,在中国发展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论文以元代德辉奉旨编撰的《敕修百丈清规》为研究对象,并参考各种清规版本,试图探讨丛林清规中所蕴含的学修理念,并发掘僧团制度的实质精神。在具体论述中,通过辨析“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说明当时百丈禅师倡导禅风,不是不要佛殿,只是让人突破执着,揭示的核心理念在——尊法重僧;从执事的设立和职责,了解执事是为代众之劳,成人之美服务的,而非是一种权利或职位的专属,目的是要通过“借事练心”来明白修学的原则;从肃众、告香制度,看祖师制定的“以严为慈”的修学理念;并探讨《敕修百丈清规》所含修学理念对当今寺院布局、修学、管理等方面的借鉴意义。《敕修百丈清规》是顺应中国禅宗发展的时代产物,本论文深入探讨其蕴含的修学精神,旨在研究其理念如何运用于现代僧团,以促进当今规范化发展。


关键词:清规;佛殿;学修;肃众;练心



入唐沙门群体研究——以大慈恩寺为中心 道悟

摘要:外国僧人入唐,已是被人研究多年的旧题。大家在关注入唐沙门的人数、成就等方面时,往往忽略入唐沙门在寺院的生活,一名僧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寺院度过,因此寺院是最能体现其状态的场所,值得予以关注。本文以大慈恩寺为中心,以入唐沙门群体为对象,以安史之乱前的唐朝为时间段,进行入唐沙门的寺院生活研究。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从入境管理、旅程艰辛、长安活动、个人事例四个方面研究大慈恩寺的入唐沙门群体。第一部分是以神昉的所处寺院变动为切入点,以僧籍为基础,探讨唐王朝对入唐沙门的管理,并从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记》中,考察僧人一路求法时的艰辛历程。第二部分观察入唐沙门到达长安后,寺院接纳他们的方式,以及他们在寺院的具体生活过程。第三部分具体考察入唐沙门在慈恩寺的活动。最后一部分以利涉为代表,用具体事例考察胡僧对寺院生活的具体参与。简而言之,通过以上四部分,将入唐沙门从踏上唐土到在寺院的具体生活,呈现在今人面前,以期为现代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僧籍;寺院生活;入唐沙门;利涉



《净名玄论》研究 恣振

摘要:本文以吉藏的著作《净名玄论》作为研究对象,阐述《净名玄论》组织框架和基本内容。以期能找出蕴藏在框架下的重要命题,发掘出《净名玄论》内在理路,为更好的理解吉藏思想架构提供新参考。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份回顾《净名玄论》相关研究著作。第二部份介绍《净名玄论》的基本状况,梳理“三论师”与《维摩诘经》的关系,分析《净名玄论》成书背景、内容特点。第三部份概括《净名玄论》组织架构,详细阐述“经题”、“宗旨”、“会处”三方面内容。第四部份阐发《净名玄论》内在理路,指出其理论体系建设,最终目的是导向宗教解脱。


关键词:《维摩诘经》;《净名玄论》;吉藏;境;二智;二谛。



隋代艺术物质形态之研究 普能

摘要: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隋代艺术的物质形态。对于隋代艺术的物质形态,学者们已在许多局部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硕果斐然。然而,却还未有宏观整体性的体系的提出。本文试图以石窟、寺院、佛塔、为中心,立足于前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做一贯穿连串,使各个局部体系化,不至于被割裂,而失去原来的整体环境背景,模糊其原有的最基本的性能。同时,又站在本身的角度,重新审视隋代艺术的物质形态,解读出艺术物质形态所要表现的宗教意涵。文章分成四大部分:隋代的石窟、隋代的寺院、隋代的佛塔和隋代的。第一章隋代的石窟,介绍了隋代石窟的分布,探讨窟形与龛形,借鉴于前人的研究,比对三个地区的相似之处与不共特点。从造像和壁画的题材、组合、特点,解读出当时的思潮归向、审美角度的趣指以及雕塑绘画技艺的高度。第二章隋代的寺院,隋代的寺院目前还未发现完整的实物遗留于世。本文透过考古报告、文献和壁画中的图像,尝试着对当时寺院的基本格局和殿堂的具体形制,理出清晰的概念,再从中分析布局变化与信仰思潮的转向的关系。第三章隋代的佛塔,隋代的开国君主文帝杨坚,三次下诏书,全国性大规模地兴建舍利塔,佛塔信仰在此时,可谓达到了高峰。由于隋代的舍利塔大多为木结构,至今少于余存。本文也是透由文献的记载,并采用古建筑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隋代佛塔的塔形和塔层,做了基本的阐述,并对塔基中瘞埋舍利的地宫,以及地宫中瘞埋舍利的器具,做了概述。从建塔并派德学兼优、能讲法弘化的法师,护送舍利安奉的事相上,联系隋文帝晚年罢废官学事件,解读出随文帝有以兴建佛塔为契机,从而起到以佛代儒的教化作用的想法。从地宫空间的扩大,以及器具的精致化,也可寻找到舍利瘞埋制度发展的脉络。第四章隋代的,为最重要的核心,本章介绍了文炀两帝间目录的整理,一切经的抄录,以及刻经的基本状况。从遗留下来的写经和刻经,通过比对,挖掘出的物质形态与当时思想潮流的关系。总之,本文尝试着将局部的隋代艺术基本形态研究,纳入到大的框架中,形成体系,透由体系的位置,回归到它本身的宗教价值,使人们对隋代艺术的整体有清晰明了的概念。 


关键词:隋代;艺术物质形态;石窟;寺院;佛塔。  


谛闲法师的净土思想研究 了瑞

摘要:谛闲法师作为清末民初时期的大家,他在弘扬天台法义的同时,也在净土的弘扬方面有巨大贡献。在教理方面,他除了承续传统净土思想,还融禅、教归净土,扩展了净土理论思想。法师用天台“一念三千”的理念去阐释净土与阿弥陀佛,强调心在修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净土与微尘均是吾人一心之所体现,故净土与弥陀都在众生心中完具,从而开显生佛平等、无二无别之理。在修持方面,法师对持名念佛的修行方式非常看重,并且将其付诸实践。他认为“信愿力”是往生的关键,而所持之名同时具“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之理。所以他的净土思想,是用天台圆教的角度诠释净土,对净土宗的发展作出了推动作用。   谛闲法师的净土思想,不仅反映了明清以来,禅、教、净等诸宗合流的现实,更体现出二者合而为一带给修行者的真切受用。作为一宗的传承者,谛闲法师看似守旧的思想认知与修行方式,其实是对信仰的坚守。把他放在民国的大视野中,才能体会到“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是各种标新立异后的冷静与坚定。 


关键词:谛闲;净土;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