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大焖锅:NBER 企业具有社会责任真的好吗?

Call for Papers每日免费推送社会科学各领域会议Call for Papers、期刊Spcial Issue及人员招聘信息。学者赶场、投稿及招聘必备之杀杀器


淘汰冗余信息,专心学术研究 Call for Papers是您的亲人


公号底色由蒂芙尼绿及普鲁士蓝精心调制,彰显学术研究矜持、神秘及距离感。


搜寻公众号ID:callforpapers,或扫描下面二维码订阅


这是论文大焖锅的一篇推送:



秉持企业社会责任(CSR)是近年来许多公司普遍奉行的原则。许多研究指出,秉持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拥有很强的正面促进作用。从需求端来看,消费者通常愿意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支付更高的溢价;从供给端来看,求职者往往愿意选择拥有较强社会责任的公司,并为之努力工作。已有的实证研究大都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工作效率的影响,然而亦有学者在这一领域提出相反看法,认为社会责任有可能导致员工行为不端——多份美国业界报告指出,内部欺诈与员工偷窃不同程度地存在于零售等行业。

 

理论上,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行为的互动有两种效果相反的机制。“礼物-交换”(gift-exchange)机制认为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有力的驱动力,将会抑制员工的不端行为;“道德许可”(moral licensing)机制则认为,在强调社会责任的企业中,员工更易认为自己道义十足,于是未来鲁莽行事与行为不端的风险将会增加。文献中同时存在正负两种结论,因此亟需新的自然实验对这些机制存在与否加以验证。J. A. List与F. Momeni两位学者的论文“Wh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ackfir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Field Experiment”于2017年12月发表于NBER工作论文系列,他们利用一个发放有偿工作机会的自然实验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工作效果之间的联系。

 

该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作者在美国在线劳务平台上发布工作任务吸引人们参与,并将几千名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组,以远距离匿名方式指导其完成德语转录的工作(辨认扫描版的古代德语,并录入电脑;选用外语增加了难度)。作者区分了两种不端行为:第I类是领取定金报酬,中途不辞而别;第II类是在工作中故意报告“部分字迹模糊,无法辨认录入”。为了让参与者行为失当没有“后顾之忧”,作者承诺,只要参与任务,默认给予对方好评;此外,作者“纵容”员工报告模糊字迹,并照例发放全额报酬——这为员工行为不端提供了“契机”。为了度量员工行为不端的效应,作者在一些组中保持工资不变、但社会责任力度不同,还在另一些组中设计不同水平的“工作报酬+社会责任”配比(例如,1.26美元全部作为工资;1.20美元作为工资,0.06美元捐助慈善机构;0.90美元作为工资,0.36美元捐助慈善机构)。这样,不同组参与者的行为便可以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的潜在影响。

 

实验结论如下。首先,在保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责任越大的组中行为不端人数比例越大、程度越严重、工作质量越差(最后一点不显著),且主要由上文的“第I类不端行为”驱动。其次,就工作报酬与社会责任的替代效应而言,结论相似——越用社会责任取代员工工资,行为不端人数越多、情况越严重,且主要由“第II类不端行为”驱动。此外,社会责任的措辞也会影响员工行为,当作者在某些组声称“慈善捐助将以参与者(而非企业)之名进行”时,不端行为更加严重,于是验证了前文提到的“道德许可”机制。

 

为了说明员工心态的变化,作者也在文中构建了“道德许可”背后的理论模型,试图说明员工的行为可拆分为“向善”与“作恶”两种心态的变化——企业责任强化时,如果员工的向善之心提升很少,而自恃“占据道德高地”后的作恶心态激增的话,行为不端就更为普遍。当然,作者也在文中指出了这一实证研究的局限性,例如自选择问题;此外,作者的实验在网络劳务平台进行,属于一次性博弈,而企业作为一种长期组织,其员工的心态与行为也势必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未来更多研究。更多内容,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微信公众号Call for Papers二维码如下:




广受欢迎的微信公共帐号“论文大焖锅”每日推送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自然科学期刊最新内容。本帐号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硕教授及其团队负责。欢迎媒体及学界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联系邮箱paperexpress@sina.cn。查看以前推送:点“论文大焖锅”并选择“查看历史消息”。搜寻帐号:PaperExpress或扫描二维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