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稿及收录:
感谢您对第七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的关注与支持!本届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137篇。经专家匿名评审,共计70篇论文拟收录在正式出版的大会论文集中,拟收录论文数量占总征集稿件数量的51%。
二、拟收录论文:
拟收录的70篇论文的题目及作者如下:
(按题目拼音首字母排列)
| 1 | 20世纪80年代生态园林理念与实践研究  | 刘方馨,赵纪军  | 
2  |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ycling system in Groningen  | Chen Xiaoyu, Li baofeng  | 
3  | 北京通州与中心城间道路交通预测及规划探讨  | 耿佳  | 
4  | 不同空间尺度下科技孵化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 司睿,任绍斌  | 
5  | 城市规划视角下颗粒物污染研究进展  | 陈明,戴菲  | 
6  | 城市生态修复规划实践框架探索  | 李梦月  | 
7  | 城市水环境系统危机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方法——以武汉市为例  | 陈霈,  | 
8  | 出行时耗约束下的都市新区空间尺度建设构想——以雄安新区为例  | 尹泺枫  | 
9  | 创新空间修复视角下大都市旧城更新规划策略研究  | 陈璇,朱霞  | 
10  | 大都市传统商贸区产业转型与空间应对策略——以汉正街核心区为例  | 王洁心,张毅,朱婷文  | 
11  | 大都市区空间范围界定标准及相应问题探讨——基于通勤率指标的初步思考  | 王超深  | 
12  | 大都市区空间形态演变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  | 贾亚鑫,耿虹  | 
13  | 大都市区同城化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以武鄂黄黄地区同城化交通发展为例  | 贺慧,陈艺, 潘洁  | 
14  | 大都市生态社区发展困境、成因及优化探索  | 王玥  | 
15  | 大都市住区外部环境对居民体质指数的影响——以天津市主城区已建成六住区为例  | 任洁,陶斐斐,桂华  | 
16  | 大都市住宅郊区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  | 黄烈佳,程佳,张波清,袁满  | 
17  | 低影响开发下生态新区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浅析——以贵州红枫湖安平生态新区为例  | 魏泽华  | 
18  |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特征、经验及启示  | 赵天如,  | 
19  | 都市边缘新城与远郊小城镇的交互作用——青岛蓝谷的城镇化之路  | 高永波  | 
20  | 都市区协同视角下新区空间转型动力因素研究——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  | 侯英裕,许熙巍  | 
21  | 法国大巴黎区域规划及启示  | 韩菁,胡定强,洪亮平  | 
22  | GIS背景下西安市城市中心区范围界定方法初探  | 赵涛,曹象明,李志刚  | 
23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都市新区发展策略  | 常伟才  | 
24  | 古镇历史地段的保护更新方法研究  | 何静  | 
25  | 广州大学城景观集称文化变迁中的记忆共生  | 彭孟宏  | 
26  | 轨道交通影响下武汉都市区居住空间发展研究  | 刘晶晶  | 
27  | 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胡定强,韩菁,耿虹  | 
28  | 国内外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研究的阶段演进及焦点议题  | 胡涛,,单卓然  | 
29  | 基于“微创”理念的老城区存量空间发展研究  | 杨文娟  | 
30  | 基于RS和GIS的城市用地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 何乃翔,陈锦富  | 
31  | 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自行车高速路适应性评价——以广深沿线重要通道为例  | 徐敏  | 
32  | 基于共享单车数据的慢行系统规划研究——以武汉市大智路历史片区为例  | 朱海伦  | 
33  | 基于居民使用特征的日常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哈尔滨市道里中心区为例  | 郭嵘,王赛男  | 
34  | 基于空间•场所分析的遗产影响评估(HIAs)方法研究——英格兰赫登港区(Hedon Haven)案例的启示  | 王梦飞,冯艳  | 
35  | 基于空间句法的大都市周边历史城镇保护研究——以普定老城区为例  | 付丝竹,耿虹,尹伟  | 
36  | 基于圈层结构理论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  | 周宇飞,赵守谅  | 
37  | 基于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划定——以吉林省洮南市为例  | 张李纯一  | 
38  | 基于水环境治理的武鄂同城化发展策略研究  | 曾霞,聂晶鑫,刘合林  | 
39  | 基于统计分析的武汉“1+8”城市圈大气生态安全评价  | 屈佳慧,王贝伊,赵爽  | 
40  | 基于微气候的大都市滨水区生态安全研究——以郑州市古荥大运河为例  | 朱骁  | 
41  | 基于新浪微博签到的京津冀  | 韩华瑞,潘昱成,周晓艳,代侦勇  | 
42  | 基于宗教体验的空间设计方法刍议  | 赵宇雯,杨蒙,陈天,臧鑫宇  | 
43  | 绩效与能动:苏州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演化研究  | 雷诚  | 
44  | 景观格局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热环境的影响  | 朱哲,耿虹  | 
45  | 旧金山湾区次中心城市奥克兰转型对策研究  | 韩忠  | 
46  | 老北京旧城胡同空间挤占情况分析——以什刹海片区为例  | 邓夕也,韩琳,张杰  | 
47  | 老年人生活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研究——以武汉汽发社区为例  | 翟娜娜,万敏  | 
48  | 气候变化视角下减缓与适应的规划政策辨析  | 杨东峰  | 
49  | 上海特色小镇发展:大都市郊区转型的再辨析  | 承晨  | 
50  | 深圳市城市更新的实施进展与评价  | 喻博,赖亚妮,吕亚洁  | 
51  | 市郊铁路乘客通勤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深圳坪山快捷线为例  | 周东进,徐硕  | 
52  | 台湾“智慧城市”理念、经验及启示  | 杨紫薇,赵纪军  | 
53  | 同城化背景下武鄂黄黄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 袁鹏奇  | 
54  | 同城化发展水平评测 ——从经济产业角度量化判定武鄂黄黄同城化水平  | 仲早莺,赵天如  | 
55  | UGB在大都市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的应用研究——以保定唐县为例  | 孔江伟  | 
56  | 围绕产业集群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影响机制分析——以广州汽车产业集群为例  | 肖凡,符文颖  | 
57  | 武鄂黄黄同城化生态空间演化与优化策略研究  | 缪雯纬,吴宇彤  | 
58  | 武鄂黄黄同城化治理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  | 谢星  | 
59  | 武鄂同城化的发展特征、问题与空间协同对策研究  | 赵粲  | 
60  | 武鄂同城化发展的进展、问题及实施策略研究  | 聂晶鑫,  | 
61  | 武汉市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分析及生态应对  | 岳峰,贾行飞,戴菲  | 
62  | 武汉市空气质量及雾霾治理一体化研究  | 杨燕燕,赵丽元 ,赵天如  | 
63  | 系统协同视野下乡村风貌空间组织的序参量识别——河南省长葛市石固镇7村实证研究  | 王敏,张凌羽,孙璇,陈四云  | 
64  | 新闻视角下的广东绿道慢行系统使用后评价研究  | 徐靖然,赵晓龙  | 
65  | 以东湖高新区为例的新城产城融合路径探索  | 严慧慧  | 
66  | 以节事活动带动城市更新的机制研究  | 胡晓玲  | 
67  |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研究  | 韩倩文,俞艳  | 
68  |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生态弹性测度与比较  | 郭祖源  | 
69  | 镇村关系变化视角下都市区周边新市镇规划策略——以武汉市汪集街为例  | 庞克龙,耿虹,耿洁如,高鹏  | 
70  | 转型背景下沈阳经济区城市群发展路径及对策  | 刘笑,于路, 张腾龙  | 
恭喜以上拟收录论文及作者!
分会场宣讲论文将稍晚公布。
三、论文集出版:
拟收录的70篇论文将正式出版于第七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的论文集中(名称暂定)。论文现已进入文字校核和排版阶段,敬请关注!
大会有关新闻及通知发布,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扫描下方二维码)。
我们期待您的光临参与!
————————————————————
会议主题:
大都市规划与空间治理
21世纪以来,大城市快速发展,己成为中国城市化的典型特征,大城市都市区普遍形成。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向周边地区溢出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与周边地区构成发展共同体,形成一体化的大都市区是个大概率事件。当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部分特大城市地区也已开始出现“类大都市区”的发展形态,因缺乏规划的引导与管控,大都市区的作用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基于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特大城市要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外转移,加强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连接和公共服务共享,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向1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
在当今中国转型发展背景下,国家战略实施要求大城市承担更大的全球、国家及区域任务,大城市如何转换发展路径、培育新型功能、推动空间重构,大城市发展到怎样的阶段开始走向大都市区,怎样的机制推进大都市区的一体化发展,大都市区如何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仍然缺乏成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探索。
第七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将以“大都市规划与空间治理”为主题展开讨论与对话,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发表主旨学术演讲,遴选优秀论文作者宣读学术论文。期待您的光临参与!
本届会议将围绕(但不限于)以下分议题开展讨论与交流:
1 主 题:大都市规划与空间治理
2 分议题:
● 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转型与重构
● 大都市的形成与演进机制
● 大都市的空间组织及土地利用
● 大都市的产业发展
● 大都市的交通运输
● 大都市的社会发展
● 大都市的文化发展
● 大都市的生态安全
● 大都市的空间治理
一、主办单位: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华中科技大学
二、承(协)办单位:
1 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 协办: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三、组织委员会:
1 主席
●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2 执行主席
● 耿 虹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3 委员
陈锦富 万艳华 任绍斌 郭 亮 彭 翀
何立群 吴周静 陈征帆 朱 霞 刘晓晖
赵守谅 罗 吉 赵丽元 单卓然 张 雪
袁 满 莫文竞 屈行甫
四、学术委员会:
1 主席
● 吴志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 委员(随机排名,不分先后)
● Bruce Race
美国休斯顿大学可持续和弹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EwelinaWozniak-Szpakiewicz
波兰克拉科夫技术大学建筑系,教授
● Pedro Ressano Garcia
葡萄牙卢索佛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 SeanO'Malley
美国SWA集团执行董事,首席设计师
● Zbigniew Zuziak
波兰克拉科夫技术大学,教授,克拉科夫市总规划师
● Giuseppe Cina'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教授
● 叶嘉安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 段 进
东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 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 林 坚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 张京祥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五、学术支持:
1 国家自科基金《大城市都市区"紧凑•多核•弹性"地域结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 国家千人计划支持
六、重要日期:
事件  | 日期  | 
论文征集截止  | 2017年9月25日  | 
录用及宣讲通知  | 2017年9月29日  | 
会议报到  | 2017年10月13日  | 
会议召开  | 2017年10月14-15日  | 
七、会议地点:
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1号楼。
八、会议注册:
1 国内参会人员800元/人,境外人员200美元/人,学生(全日制)300元/人;
2 注册费用含:会议报告、论文集、就餐费、茶点费;
3 参会人员的交通及住宿费用自理;
4 注册回执见“附件一”。
九、联系方式:
1 联 系 人:张雪
2 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武汉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中国,430074
3 联系电话:027-87557134,13545125936
4 传 真:027-87557134
5 电子邮件:21ccity@hust.edu.cn
附件一:
 
第七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
会议注册回执
发至:21ccity@hust.edu.cn(房间有限,将根据回执顺序安排,请尽早回复)
联系人:张雪,027-87557134,13545125936
第七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组委会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