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教授在plant physiology发表关于小麦非整倍体的研究论文

近日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一篇关于小麦非整倍体研究的文章。文章题目是“Glob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whole-chromosome aneuploidy in hexaploid wheat”。该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东北师范大学刘宝教授,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张艾

我问胖丫,你能看懂吗?胖丫说看得懂。我说,你是打肿脸充胖子。胖丫很不服,我本来就胖还用打吗!没想到这货第一时间联系了张艾博士,请她给做了一些介绍。下文就是基于张艾博士发给他的内容整理而成。

 

非整倍体是指个体染色体数目不是成倍增加或者减少,而是成单个或几个的增添或减少(见下图)。在人类中广为人知的唐氏综合征就是因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非整倍体同时也出现在植物多倍化的早期过程中,但是这一非整倍化在基因表达方面和多倍体基因组进化或者功能创新中的影响尚不明确。

本文利用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小麦非整倍体(均以中国春为背景),主要以1A号染色体为主,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非整倍化的发生在转录水平上对多倍体物种小麦全基因组的影响(本文用到的非整倍体材料见上图)。


结果表明,非整倍化主要通过顺式(cis)和反式(trans)调控基因表达,同时也发现非整倍染色体上的一些基因通过剂量补偿(dosage compensation)来应对非整倍化的发生。对非整倍化响应的基因均匀分布在每条染色体上,没有出现共同调节的聚集表达域现象。但是不同染色体和不同亚基因组对非整倍体的转录响应明显不同。相对于A和D亚基因组,B亚基因组表现出了较强的对非整倍化的转录应答,而A和D亚基因组之间表现出相似程度的应答。此外,我们发现在大部分的非整倍体材料中,2B号染色体相对于其他染色体表现出了更加敏感的转录响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异源六倍体小麦的非整倍体中,我们并没有发现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的互补作用,这一结果表明了异源六倍体小麦中亚基因组间相对独立的调控模式

英文摘要

文章的图片做的很漂亮,

下面这两张有机会介绍给大家怎么画。


本文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多倍体小麦中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亚基因组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也可能对进一步了解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以及多倍体作物育种有所启示。

 

刘宝


2001年全职回国以来,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目,,,国家植物转基因专项,973课题等课题10余项。在PNAS,Nature Biotechn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BMC Biology, Genetics,Plant Journal,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Theoreticaland Applied Genetics, Genome, BMC Plant Biology等本专业领域国际主流SCI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他人引用2000多次。参与了美国NSF植物多倍体、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领域的多项项目评审。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1985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5-1997,在以色列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0-2001,在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

1998-至今,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科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校自然科学委员会主任。


欢迎关注“WheatOmics

近日公众号“BioArt”的丁大哥们又搞了一个植物方向的公众号“BioPlants”,欢迎扫码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