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中文系、却享誉音乐史学两界......看山师学者刘再生的奇幻人生




在山东师大

有这样一位学者

毕业于中文系,却致力于音乐史的研究

以丰裕的探索精神

跨越时间、空间的壁垒

他是中国音乐史学界的两栖学者

是“既不愿意重复别人也不喜欢重复自己”

让历史事实说话的人

他,就是刘再生



近日,我校与新浪网合作的“山师学者”第九专辑:“史论两域 享誉乐界——记山东师范大学著名学者刘再生”在新浪网首页正式上线发布。





刘再生(1937-),江苏武进人,著名音乐史学家,曾兼任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等, 在《音乐研究》等国家级音乐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泰山文艺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2012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



情归母校,坚守心中的月亮树


“我始终坚守在我的母校工作,其中很重要一点原因,是我对母校的感情,我要用我现在的学术研究的成果和在全国的影响来回报我的母校。”


从1979年底调回山师工作,刘再生一直留在山师,一直守候在这个与他的一生交织缠绵的母校。今年80岁的刘再生,从1957年毕业,到现在整整60年,对母校的情感,已经柔化为血液,成为难以言说的情义。而回想起自己在山师度过的时光,从年少到现在,一段段精彩纷呈的生命阶段,一个个人生的阶梯,老师更是觉得受益匪浅:“大学给人一种影响,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无论对世界观,人生观,治学的一种道路、方法,以及以后所能取得的成就,它都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而这个山师母校,无疑是他的思想启蒙之地。



生活有时是一种缘分,你不知道下一刻是否还会坚持,与刘再生同行学者中,有很多人已经跳槽,也有很多人离开山师,而走到现在,刘老师却始终以“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般的坚毅,沉稳成熟般的清幽,于音乐中寻得宁静,坚守着传承山师母校精神的一份执着。


厚积薄发,只待彩蝶破蛹的瞬间


“高起点,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对跨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学术成果,80%以上,都是退休以后做出来的,在没有任何科研经费和任何课题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著作和文章。”


也许正是那个高起点,从视野上就决定了刘再生“智学”的高度。山师艺术系音乐专业的主任孙继南先生,曾为刘老师提供了一个参加北京中国古代音乐史座谈会的机会,而这个座谈会,汇集了当时全国史学界的几乎所有学者名人。工作伊始,就结识了全国的一流学者,对一个学科的发展的现状和研究方向都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刘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和《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两本书,在全国音乐学界影响深远全国最高的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将其作为考研、考硕、考博的重要参考书目。而从来不用外校的教材和著作作为重要参考书目的中央音乐学院,却唯独使用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刘再生教授的两本书,“这对我的学术成果、学术成就来说,也是一种鼓励。”是刘老师身为山师人所持自豪情愫的表达。



生活有时是一种机遇,需要自己把握,却需要沉淀下足够的智慧,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制高点上,“瞄准”、“发射”,一片晴好。


无问西东,追溯心弦上的景致


“我的个性和写作特点,从史学领域来说,司马迁的三句话是我的座右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从时代和学者的关系来看,应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时代在各个学术学科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


有着13年音乐演奏实践根基的刘再生,在音乐史学和音乐评论方面的造诣有着丰硕的学术成果,能精准到位地评论民族管弦乐、作曲家、演奏家。同历史需要真实一样,刘老师说话喜欢直来直去,“我们不能留给后代一部不可信的历史,留给他们一种伪造的历史”是他始终如一的学术个性。也正因为如此,从退休后直到今天,即将81岁的刘再生,畅游在学术领域,“成一家之言”。所有人都处在一个时代中,而在如今学术氛围比较宽松的时代,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学术见解是难得的锻炼。“王国维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我的治学影响非常之大”,开放的思想,求知的渴望,是刘再生,一位智者的告白。



生活有时是一种磨合,需要去改变从而找寻自己,需要解刨生活从而发现真实,需要融入情境从而点评大千世界。正如刘再生,做他所爱,无问西东。



时间轴上划过

你将音乐读懂用文字记述

任流年蹉跎

寒来暑往

岁月静好,独守一方清浅

山东师大党委宣传部 大学生通讯社

部分资料来源于党委宣传部

文字:隋雅诗

编辑:张鹏越

责编:张雪敏 栾钰洁 李玉华

审编:向玉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