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号•毕业季|袁灿灿:毕业论文 • 致谢

编者按
这篇文章是灿灿硕士毕业论文的 《致谢》,他论文的题目是《苏轼词的悲剧意识研究》,一看便知是此文出自“冷门”。“冷导”冷成金教授一向真性情,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李白的飘逸清高,东坡的豪迈豁达,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一些影子。

灿灿在某些方面深得冷导真传,为人正派、绝假纯真。硕士期间他熟读唐诗宋词,李白全集、杜甫全集、东坡全集他都仔细看过,而且不止一遍。这是让我深深佩服的地方。去年一整个暑假他都呆在图书馆地下一层准备公务员考试,但手边总少不了一两本中华书局竖排繁体版本的诗集,以作为国考的调剂。他是真正能够静得下来读书的人。读这篇《致谢》,或可想见其为人。


本科毕业照
八仙过海(一勺池)
有人问学中文有什么用?文学之于社会,诗情之于人生,都在教人如何安身立命,向善爱美。苏轼有云:“断送一生消底物,三年光景六篇诗。”吾生有涯,而审美常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感谢文学,珍惜那稍纵即逝的审美的诗情,它们是指向未来的。

七载文馨,读书不多,唯独喜欢古人文章,于孔、孟、马、班,李、杜、苏、韩,稍有涉猎。东坡尝言“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我于诸公亦然。读其文,常想见其为人,恨不同时,执辔而游。曾经信誓旦旦,无奈现实不遂人愿。逐渐发现,自己静不下心来踏实看书,想法渐渐多了起来,既无智慧,也少深情。“世界这么大”,我也“想去看看”。将来惟有及时勉励,不忘初心,以余生师范其万一。

能够与诗文为伴,殊觉三生有幸。更让我觉得幸运的是,能够进入冷门。先生不嫌我愚笨,言传身教,悉心教导,让我们“格物致知,修辞立诚,自足自证”。起先对先生是“又敬又怕”,所以常常揣摩上意,又总是不得要旨,现在则是一日不见老师,鄙吝之气顿生。有时想起课上老师的妙语,仍不免发笑失声。同时我也要感谢教研室的各位老师,课上课下,老师们的教诲,学生时刻铭记,须臾不敢忘却。日月如昨,忽然春暮,不久便要离校,以后恐怕再难有机会坐在教室里安然地听课了。

自入师门,承蒙各位同门照顾和帮助,获益良多。希望将来仍能时时切磋文章,把酒论诗,相勉于道,不愧斯文。《诗经》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也谢谢你们来到我的世界中,相互陪伴着走过我们的青春岁月。

九十日春,将过了,京城又到了柳絮纷飞的季节。一勺池畔,百家廊旁,行人翩跹,草木渐长。绿柳垂垂若带轻烟,青草茵茵似层林染。景物不尽,大抵依稀去年;过客自老,不啻恍惚明朝。忽忽岁月,又何曾居止一瞬?,寒暑已七往来。三宿恋恋,浮屠犹不能免,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很多次,我都在想,如何写这一篇致谢,,来次告别。七年前,我从皖北乡村来到北京,分不清南北,找不到公交,,包容了我的无知,我的轻狂,我的歇斯底里,我的那些遗憾和眷恋。

对不起,我没有熬得过这七年之痒,还是要跟你说声再见。

作者:袁灿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2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

编者手记
据说在论文答辩的时候,这篇致谢曾遭到“冷导”的一顿狂批,以至于我再跟他约稿的时候他犹豫再三,最后不得不使出杀手锏:“既然如此,发出来,让大家引以为戒啊。”我知道他很善良。

但是我心里想的其实是,当年中关村59号成立的时候,他在朋友圈奔走呼号,向报社的老师强烈推荐我们;前年寒假,他在报社实习拿到一笔车马费,邀我与辅章在小年夜吃自助。那晚我们没说太多话,却喝了许多劣质白酒,从中关村回学校的路上,灯火阑珊,我说,灿,一切都会好起来。那晚没有雾霾,星空那么美。

编者:汤欢
回复“专题”,可查看我们正在开设的写作专栏。欢迎投稿,您的每一篇稿件我们都会认真对待。“中关村59号”期待一切真诚、有温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