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表文章到底好不好呢?我说:青椒还是要多写论文,坚持从量变到质变

本文转自科学网 马军博客

最近微信圈流传矿大杨小军博士发表论文的传奇经历,90多篇SCI论文,15篇ESI高被引,涉及领域非线性动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岩土力学,粘弹性力学,流体,生物数学和物理等领域。


 一方面这个论文数量让人震撼,特别是那个ESI高被引15篇更让人震撼,我们一个学校才15篇ESI高被引。从网络留言和朋友圈交流来看,绝大多数同行还是积极评价这种爆发式成果涌现,如写作能力和把学科知识串起来能做好交叉学科的知识活用。


从我个人角度看,我还是很佩服这个年轻人的。


但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对这种现象提出质疑,认为发表文章过度是非常不好的。


此前国内实际上还有几位传奇式的论文大神,这些大家都可以在网络里搜索到,我就不在这里发表评论了。


但从我从教14年的经历来看,我觉得年轻人还是要多读文献,能撰写科技论文的情况下要多写,多发,写作也是一种能力,在投稿的过程中你不可能百发百中,会被审稿人批驳,甚至被审稿人贬低的如狗屎一样,这种交互式的沟通会启发灵感,会发掘新的科学问题。


(1)从我当SCI期刊高级学术编辑的角度看,所谓修改个参数就能发1篇论文是痴人做梦,如今的数据库都是交互式的,投稿上来,系统会自动比对并标记,学术编辑如果仔细审查下,发现问题如雷同等会立即拒稿;另外还有审稿人这一关,对于发表论文多的人员,审稿人一般盯的更严格。可能会有一些漏网之鱼但迟早会翻船的。


(2)量变到质变。虽然每天看的都Nature, Science, Adv Mat, PRL, PNAS等期刊的文章,一下子憋出个PRL, Nature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没有基础性论文的发表就期待爆发式的发表Nature, Science,这和做梦也差不多,至少单位考核这一关就把你扫地出门,轻则让你考核不合格脸面无存。


(3)很多长辈和领导会告诫年轻人不要多发文章,1年发1篇就够了。对于资深人士,1年,2年不发文章都可以,对于菜鸟的青椒,你不发文章就死翘翘了。


(4)到底是哪些人在抵制SCI?不就是发篇文章吗,传播分享下基础知识罢了。


(5)世界那么大,每天出版那么多文章,你一年发表1篇文章谁会关注到你? 犹如你多年不参加学术会议,同行圈子谁知道你?能否将你对号入座?


(6)作为在读博士生,更要多读文献,多写稿件反复修改,提升写作能力。毕竟多数博士毕业要进入高校或者研究所,职能部门的人对数量还是很敏感的。


很多时候,我们多数人对于发表了较多数量论文的青椒批评,质疑他们为什么能发表如此多的论文。可曾知道,当多数人在玩耍旅游的时候,这些年轻人没有周末,没有度假,除去公共活动和吃饭睡觉,基本都在办公室和实验室作战,谁可曾看到他们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很多时候我们把富人就想象成为富不仁,是贪污得来的不义之财;


很多时候把论文发表多的青椒就想象成灌水来的;


这很时候说明“我们”和这些人的距离在增大,其实“我们”根本不了解他们,只是凭借一个想象得出结论而已。


作为年轻人,要积极学习,多看文献,能发表文章的时候要积极发表文章,在不同层次刊物上发表论文,宣扬自己的学术观点。如果以发表论文多会被人批评为灌水,这就是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当然,投机性的增加论文数量是要反对的。


作为真正的学术大师,不会苛刻挑剔青椒,每一篇论文的发表都是一种分享,否则就是侮辱审稿人和编辑的智商和职业操守。


向勤奋于科研战线的年轻人致敬,你们是国家未来科学发展的主力!


募格学院

搞科研做统计分析,不会用SPSS怎么办?别担心,募格开设了《SPSS软件数据统计初级教程》精品课,特邀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研究员及讲师亲授,手把手带你掌握SPSS的理论知识与软件实操技能。限时特惠¥ 299.00,感兴趣的同学就来报名吧!


上课地点:腾讯课堂


课程形式:视频直播+答疑


咨询助教:QQ  2929241193


报名方式:进入课程详情页,选择SPSS课程,购买并完成报名;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课程详情页,购买并完成报名。



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