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乃天情之音: 一篇论文中3个诺奖, 但第一作者未上及其领导"一把手"也未上, 故之以科学态度看待诺贝尔奖是非与正误!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引力波:天情之音

作者| 黄秀清 2016-2-17 15:08



趁余波未平,特上网与朋友一起波动。


上帝存在吗?

统计数据表明,认为上帝存在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相信上帝就生活在身边。


如何一睹上帝芳颜?

大神掐指一算,上帝躲在人类不可及的四维空间,想见上帝绝无可能,不过,上帝千虑必有一失,在它们疯狂的时刻,或许会留下蛛丝马迹,比如,呼噜声、放屁声、叫床声、。。。


二傻:上帝的叫床声?

大神:天情之音!


二傻:一定销魂,如何欣赏?

大神:知道宇宙年龄吗?


二傻:大约130亿岁。

大神:那妙音,十亿年一遇!


二傻:上帝啊!

大神:要有信心,也许就碰上了?

。。。。。。

“波”!!!


二傻:大神,我听到奇怪的声音!

大神:声音非常短促?


二傻:是,持续时间不超过1秒。

大神:能不能精准一点?


二傻:0.2秒。

大神:声频越来越快?


二傻:对,从35赫兹急速增加到150赫兹。

大神:恭喜!你成为捕捉“天情之音”第一人!


二傻:感谢上帝,亿载难逢啊!

大神:根据我的计算,“HI声”来自一对黑皮肤上帝情侣。


二傻:您太牛叉了,这都能算出来?

大神:男上帝的体重相当于36个太阳,女上帝的体重是29个太阳。


二傻:29/36≈0.8。

大神:与人类标准情侣体重比完全一致!


二傻:太神奇了!人类果然是。

大神:上帝情侣在合二为一的高潮瞬间,喷射出相当于3个太阳的巨大能量!


二傻:上帝太伟大,我想去看看!

大神:它们距离地球13亿光年!


二傻:见上帝,原来这么难!

。。。。。。


上帝的激情波

经过13亿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地球只能产生十万亿亿之一米的应变效应,这相当于地球到天狼星之间的距离发生人类发丝直径的变化,二傻能“听出”如此微小的变化,足以证明他是天狼星来客。不过,二傻有疑问?这波声,为什么不可以是牛郎织女的情声?或悟空在偷情?


上帝有波还是没波?

爱因斯坦最初认为上帝是男的,肯定没波!被波涛汹涌的美女一巴掌:“你瞎了眼了!”,立马改口:有波!有波!有波!很多人认为爱因斯坦是天才,其实,其智商不及中国著名诗人余秀华,有诗为证!


《穿过大半个宇宙去波你》

穿过大半个宇宙去波你

其实,

波你和被你波是差不多的,

无非是

两个黑洞碰撞的力,

无非是这力催开的涟漪

无非是这花纹虚拟出的春波

让我们误以为上帝正激情纠缠

。。。。。。


现代物理学雾霾遮天,成为学术骗子的乐园,各种骗局层出不穷。科学骗子为何能明目张胆地行骗?


宗教式的学术界是根本原因,当今学术界已进化到闭合的骗子生态时代,他们拥有世界最先进、甚至唯一的实验设备,他们垄断和掌控着几乎所有高影响因子的SCI杂志,有资格评议他们论文的同行,也几乎都是集团成员,从理论模型→数值计算→实验数据→论文评审→出版发行→宣传获奖,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学术骗子生态圈。大的骗子圈,可以实现跨国、跨世纪的集团长期作案,每年数百亿、千亿的金子、银子滚入他们的腰包。


一百年前,中国骗子基本没有资格加入骗子圈,现在,中国人已成为骗子圈的主力,因为这里人傻钱多,听,“天琴之音”正在太空响起!


应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诺贝尔奖

作者| 吴中祥2017-10-3 17:11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总是人们议论的热提。由于存在国际流行诸多错误基本学术观点,诺贝尔奖必然会有错误!   应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标准,判定其是非、正误。



例如,仅看本世纪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有:


2002年所谓“宇宙中微子”是“中微子有3种两两振荡”的国际流行错误观念的开始。

2004年所谓“强作用的渐进自由”仍然是所谓“标准模型”的国际流行错误观念。

2006年所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仍然是所谓“宇宙膨胀”的国际流行错误观念。

2008年所谓“对称破缺起源”仍然是“混淆4维与12维矢量”的国际流行错误观念。

2011年所谓“宇宙加速膨胀”是所谓“宇宙膨胀”的国际流行错误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2013年所谓“Brout-Englert-Higgs机制”根本不可能成立,也不可能使光子产生静止质量,或使没有质量的粒子产生质量,也不会,因此,而产生那个必须找到才能挽救“标准模型”的所谓“希格斯粒子”那样的东西。更不能说它是一切粒子质量的来源。却没有任何根据地,要把高能加速器产生的一种新粒子,“疑似”为一切粒子质量来源的所谓“希格斯机制”所“产生”的所谓“希格斯粒子”,却完全不能具体说明:它是如何产生“质量”的。


2015年所谓“中微子振荡的发现”是“中微子有3种两两振荡”的国际流行错误观念的完成。

2915年有人竟推测“引力波的直接探测与黑洞物理” 引力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波,LIGO测到的既不是引力波也不是2个黑洞合并必然产生的大量频率并经显著红移的光波,如果又弄成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更闹笑话了啊!


推荐阅读


《1》

2017诺贝尔物理学奖:

Drever去了、Barish来了!

作者|邢志忠


今天吃晚饭的时候,我装作垂头丧气地告诉家里人,还是没有收到有瑞典口音的英文越洋电话,看来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与我擦肩而过了!家里嘘声一片,连钢琴上的蓝兔吉祥物都参与了追杀我的行列。好吧,言归正传,看一看今年的三位物理奖得主。



第一位,Rainer Weiss。现年85岁的Weiss出生于德国柏林,在美国纽约长大,196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两年后成为该校的正式教员。他早期主要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功率谱的测量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尤其对COBE卫星计划的实施可谓功不可没。Weiss后来发明了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对LIGO实验的概念设计、探测器建造以及项目的立项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6年2月11日,当LIGO合作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时,Weiss作为该项目的元老之一与Thorne等人一同出席,而且两个人在全世界媒体面前夸张地拥抱在一起。


第三位,Kip Thorne。Thorne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犹他州,是一个地道的美国科学梦的实践者。他25岁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7岁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副教授,后来担任该校大名鼎鼎的Feynman讲习教授。Thorne多年来一直从事广义相对论、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理论研究,他与自己的学生们一道发展了如何从观测数据中甄别和确定引力波信号的分析技术,为LIGO实验最终发现引力波并测定引力波源的基本物理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Stephen Hawking的亲密朋友, Thorne也是一个热衷于与别人就某个科学问题一“赌”为快的科学家。例如,他曾在1978年与意大利物理学家BrunoBertotti打赌,声称最短十年之内就可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结果到了1992年,在实验方面一无所获的的情况下,Thorne“沮丧而遗憾地认输了”,而Bertotti“也遗憾地接受了”他的认输。该赌局的裁判是Thorne的学生Carlton Caves,他以调侃的语气宣布自己“遗憾地见证了”这一切,并把打赌的结果张贴在自己导师的办公室外的墙上。




第二位,不是很多人2016年所期待的Ronald Drever,因为他已经在2017年3月7日因病去世了。我在《LIGO引力波探测:诺贝尔奖将花落谁家》博文中介绍过他。Drever生于1931年,早年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工作,后来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引力波的直接探测,是LIGO项目的发起人和设计者之一。他与其他同事共同发明了激光稳定技术,这一技术对LIGO实验装置后来探测到引力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6年的Drever已经85岁高龄,患有老年痴呆症,生前住在故乡苏格兰的一家疗养院。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智力的丧失,Drever晚年已经无从得知自己倾注毕生心血的引力波探测取得了重要成果,也无法与合作组的其他成员分享这一成功带来的喜悦。鉴于Drever的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不少同事希望诺贝尔奖评委会能够人性化地抢时间,将2016年度的物理学奖颁发给Drever、Thorne和Weiss。因为一旦Drever不幸去世,那么从LIGO合作组中再挑出一位适合获奖的人选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至少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位结果是Barry Clark Barish,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今年也81岁高龄了!他1994年成为LIGO合作组的PI,1997年成为实验室主任。在他的领导下,LIGO合作组发展成今天超过1000人的规模。Barish早年曾是高能物理学家,上世纪70年代曾在美国费米实验室参与高能中微子碰撞实验,对验证标准模型的中性流过程做出了贡献。80年代他也参与了实验寻找磁单极子的努力。


这是一个大机器(Big machine)、大科学(Big science)、大数据(Big data)的时代,Barish的高能物理学出身对他领导LIGO合作组肯定是有好处的。他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合作组和科学界对他的科学成绩之外的科学领导力的承认。


否则又能怎么办呢?


不过LIGO实验这么快就得奖,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万一错了怎么办?万一乌龙了怎么办?引力波的间接证据应该还是比较有力的,直接探测证据只能说只有LIGO一家。


引力波的存在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但是他老人家有句名言:Zwei Dinge sind unendlich: Das Universum und die menschliche Dummheit. Aber beim Universum bin ich mir nicht ganz sicher。




请会德语的老师,比如曹老师,翻译一下。我的德语太一般了,不敢翻译,但是告诉大家基本意思:爱大人定义了两件无止境的事情,一个是宇宙本身,他不是很确定;另一个是人类的愚蠢没有止境,他很确定。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科学仍旧必须前行!


《2》


一篇LIGO论文出了3个诺奖

但“第一作者”未上,“一把手”也未上

作者| 刘立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45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MIT物理学教授Rainer Weiss,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以表彰他们“对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的决定性贡献”。其中,Rainer Weiss独享一半奖金,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分享另一半。奖金共900万瑞典克朗。



这篇论文是他们荣获诺奖最重要的工作:

B. P. Abbott et al. (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andVirgo Collaboration),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from a Binary BlackHole Merger,Phys. Rev. Lett. 116, 061102 – Published 11 February 2016


笔者曾在该论文(简称LIGO论文)发表的第一时间,介绍了LIGO论文长啥样子,有啥特点,参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955768.html



正如很多人判断的那样, LIGO论文一定会获得诺奖。但LIGO论文有1011名作者署名,而诺奖最多只能授予三人,授予哪三人呢?


按某国的“惯例”,只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所以,获诺奖三人之中必有“第一作者”,但是,在该专业领域,国际科学共同体有惯例:作者署名按作者姓氏的英文字母次序排序(而不是通常所谓一般学科基于贡献大小的通行惯例)。


在LIGO国际大科学项目组,对最重要的贡献者,人人心里有杆秤。最重要的三个贡献者是:Rainer Weiss,Kip Thorne和Ronald Drever(参见邢志忠博文:http://blog. sciencenet.cn/ blog-3779-1079014.html), 他们都在署名中。

但是,Ronald Drever在2017年3月走了,没有活到活到颁布诺奖的那一天2017年10月3日。


最后诺奖委员会就把BARISH(LIGO论文作者之千分之一)推上去了。(参见:参见邢志忠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1079014.html)。


而LIGO项目的“一把手” Prof David Reitze

(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LIGO project;千分之一作者)也没能上。

由此可见,诺奖委员会是严格地执行:“论功行赏”评价制度的,而不在乎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谁,也不在乎谁是领导。,2015年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

谈谈引力波事件

GW170814

作者| 姬扬


这几天,引力波探测又爆了一个大新闻。欧美LIGO和VIRGO同时探测到了一个引力波事件GW170814,详细情况可以看这里


今年6月份的时候,LIGO宣布了第三个引力波事件GW170104,公众几乎没有任何反响,当时我的看法是:“在三个观测站同时测量到引力波信号之前,任何引力波事件都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了。”


8月份,我注意到VIRGO投入使用了,很希望能够早日得到新结果。每个人都知道,为了在天空中定位,至少需要三个观测站,而不仅仅是两个。同时得到的三个观测结果还会进一步提高信噪比。


9月初,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加州理工学院陈雁北教授做了大会报告,讲述引力波探测的最新情况。随后我提了一个问题,LIGO的Hanford 观测站的2km引力干涉仪为什么没有投入使用?他回答说:拆了,因为它会干扰4km干涉仪。想送给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不要;想送给印度,印度正在筹钱。要想三个站同时看到引力波,只能等待刚刚投入使用的VIRGO,也许要到明年的O3阶段了。(现在看来,这是保密协议的限制了。)


刚听到GW170814引力波事件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这是第一次有三个观测站同时监测到引力波的信号。然而,看了相关文章以后,我却有些失望。VIRGO的信号太差了,Hanford LIGO也不咋地,Livingston LIGO还可以。我觉得,这次事件恐怕不能算是真正的三家独立测量了。



上方的图片是三个观测站结果的汇总。左下方的图片是三个观测站的信噪比,可以看出VIRGO比其他两台LIGO差得很远。最后一张图片是VIRGO的结果,实线是数据,粗线是模型拟合,这样的结果恐怕连差强人意也难说了。


真的有些失望。


又到了诺贝尔奖颁奖的时节了,网上好像有很大的呼声说,这次的物理奖要给引力波了,我是很不以为然的——不是说这个工作不重要,而是说没必要这么着急。一百年前给爱因斯坦授奖的时候,那是多么的谨慎,仔仔细细地挑了个“光电效应”,连相对论都不敢提;一百年后,轮到引力波了,难道就等不及再一个独立的测量结果吗?是的,你投入了几千人的劳动、几十年的时间,还有几十亿美元的金钱,这些都很了不起,但是,这样真的就可以摊牌了吗?也许吧,毕竟我拿不出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时间,还有这么多的钱。那么,你说是就是好了。


我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加强有力的证据,也就是信噪比更好的数据。


谈谈第三个引力波事件GW17010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60573.html


诺奖季前,引力波再出大动作!并不为拉票

http://www.guancha.cn/TMT/2017_09_29_429318.shtml


欧美探测器首次共同探测到引力波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09_29_4293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