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位导师教你写硕士论文# 哪些选题最好别做

近两周来我们推荐的两篇获奖省优硕士论文引发了不少讨论。这两篇“记叙体”论文能脱颖而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对当下“机械化、套路化和庸俗化”的硕士论文生产的不满,中山大学的陈敏老师在对15位研究生导师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的规范性问题,其中在选题方面,有两类问题普遍存在,准备写论文的同学可以对比自我评估下。
15位硕士生导师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

陈刚(武汉大学)、陈少华(华中科技大学)、段京肃(南京大学)、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黄顺铭(四川大学)、刘涛(暨南大学)、潘祥辉(华东师范大学)、沈荟(上海大学)、吴飞(浙江大学)、禹卫华(上海交通大学)、曾繁旭(清华大学)、张龙(中国传媒大学)、赵云泽(中国人民大学)、朱春阳(复旦大学)、朱至刚(厦门大学)。

文中将受访者根据采访顺序,按字母A-P进行编号。
1
对策类研究较多,选题学术价值有限
有6位受访者对硕士论文中的对策类选题提出了批评,认为“‘社会现象梳理+政策、建议’类的选题从学术上不太能走向深入,现象分析可能会流于肤浅,写得像工作报告一样”(学者C),而且这类研究“太过业务,在理论与思想上的拓展非常有限,选题本身的学术价值不大”(学者F)。

除了学术价值不大,对策类研究容易遭致批评的另一原因在于,学生提出的对策往往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不要动不动就讲对策,很多同学自己一天工作经验也没有,谈什么对策呀?很多现象背后的东西、后台的数据,根本就不知道。能把问题现状搞清楚就不错了。”(学者B)

学者F也认同,硕士论文“能做到‘是什么’这一步就可以了”,“不要总想着给现实指条明路,很多试图为现实指条明路的研究多年后都是一场笑谈。如果要指条明路,只有一个可能性,必须是实证研究,用实证数据支撑现实决策,如果没有方法支撑,拍脑袋谈对策,不行。”学者J也提到,“我们大多数的研究都是should研究,我们既不去弄清什么是what, 也不去弄清why,我们很多东西都是对策性的,拍脑袋拍出来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策性研究毫无价值,学者C认为,“正是因为用处太大了,太复杂了,一篇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政策、建议在现实实行过程中因素非常复杂,学术研究往往只是从一个角度,甚至是一个非常细小的角度,抽出来一点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对现实运用能够提出一种理论上的支撑。而现实问题的解决要考虑社会环境、制约因素、实际困难、成本效益等等各个方面”。

学生做对策研究,缺乏产业经验、业务经验,分析问题很难有针对性。而且对策研究中的很多问题是相互关联的,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学生提的对策往往挂一漏万,以偏概全。对于局势的观察需要大视野、充分的资料,而硕士生限于时间、经历、条件等因素,往往做不好。”(学者O)

2
迷信理论,用理论套现实问题
“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就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度比较高”(学者I),硕士论文选题应该既有理论框架,又有经验材料或个案研究。好的选题应该是“有真正想要解答的问题(puzzle),有概念化与操作化的支撑,有理论对话的意识”(学者H),是“一个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的选题”(学者M)。

“经常有人说我得找个什么理论,为了理论而理论,思路反了,千万别被理论绑架了,是因为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只有从理论上才能很好地诠释和概括,所以才思考理论”,“不是套一个理论”(学者F)。

硕士论文中因为“迷信理论”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同学喜欢用一些现成的理论去生搬硬套现实问题,得出简单的结论。学者N认为,“好的选题应该是基于现实与既有理论结论之间发生了不一致的情况而提出的新问题。既有理论上的追求,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我通常总结为:国际视野、理论框架、落脚中国问题”。

那么,怎样才算搞清楚了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区别?怎样才能培养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学者F举例道,论文“要有一个核心概念,一般必须是一个学术概念,有人说我要研究乡下人进城电影,这只是范畴,还没有落到点上,比如研究乡下人进城电影中的身体叙事,OK,身体叙事就是一个学术概念,这样问题性就马上来了”。

“我在指导学生写论文的时候,主要是强调他们的问题意识要很清晰,我希望他们能够画出一个比较清晰的问题的线路图,问题是什么,假设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需要非常清晰的逻辑线条。”(学者D)

关于论文选题,除了问题意识要强以外,有6位受访者提到,硕士论文选题“开口应该小一点”。有些研究生“动不动很大很大题目,比如‘论我国传媒事业发展趋势’”(学者B),“想在一篇硕士论文里将一个领域的大问题都解决,这是不切实际的”(学者D),“我们老师希望选题开口小一点,背后的意思是希望深一点,集中一点。但很多学生的文章深不下去,没有资料做支撑,所以(开口)小不了”(学者O),因此,很多硕士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大题目小方法,大题目小样本,即用一种单一的方法解决一个相当复杂的研究问题,或者用很小样本证明一个很大问题”(学者K)。

严耕望先生一直说,年轻的时候,你的研究一定是‘小而精’的;到了中年的时候,体力能力增长,可以做大开大合、宏观的(问题);到了老年,可以写随笔性的文章,把自己的学术理念提炼出来,做一些方向性的总结。严先生的话用在硕士生论文写作中,是适宜的,对年轻人来说,论文要做得精致,要深挖下去,选题一定要窄,以小见大。”“很多硕士论文动辄六七万字以上,字数写这么多,你是否真的有很深入的思考呢?我觉得这是一股不好的学风,以字数取胜,最后就成了罗列材料,不够精准。”(学者J)


对于论文的“开口/切口”问题,学者I提供了一些补充意见,认为:“切口的大小并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有个整体的、多元的视角,也挺好的,关键在于研究视角的合理性,能否看到真问题。有些视角只能看到现象,有些视角只能看到概念,(而距离)看到现象的本质还很远、看到概念的逻辑还很远。好的论文选题中体现出的视角应该有利于看到真问题,并且建立问题不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

此外,选题的新意,选题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意义,也是受访者所关心的,“选题要有新意,要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能够向前推进,而很多硕士论文是老生常谈,几乎都是在重复本学科的一些常识”(学者M),建议学生在考虑选题时,“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在理论上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者把我们以前不怎么关心的问题揭示出来”,“真正关心社会领域一些重大的、大家关切的问题”(学者D)。
 
(本文摘自陈敏:《从学术知识生产看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的规范写作——基于15位研究生导师的访谈》,阅读原文及学术引用,请务必参考《新闻记者》2016年第8期原文)

......................................................

在这里,读懂转型中的中国新闻业

在这里,探讨新闻业的未来

在这里,进行深入而严肃的思考

在这里,关心新闻人自己的命运!

......................................................

订阅《新闻记者》其实很方便——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371,全年定价144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享受优惠价。订阅办法私信微信、微博小编,或电话021-62791234转324。

2016,《新闻记者》有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