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奏响了宋词的挽歌

宋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代,起初是作为助兴于宴会的民间音乐,到了唐代,才开始有文人尝试创作,尤其是晚唐五代,已颇具规模,并形成了以“花间派”为代表的词作,但其内容多是合欢离恨、男女燕婉之私的风花雪月,格调不高。

直至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下一曲《虞美人》,方拉开了可与唐诗争奇,元曲斗艳的宋词的序幕,王国维有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此后,词大兴三百余年,然而繁华之后必归于寂冷,巧合的是,为之奏响挽歌的,也同样是《虞美人》的词牌,只是他的作者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南宋词人蒋捷。

他出生在江苏宜兴“九子封侯,一门五牧”的蒋氏望族,所以学养不是一般的深厚。29岁他通过层层选拔,终于高中进士,但是还没有等来朝廷的委任,国都临安就被蒙古人的铁蹄攻陷了,他只能随着城中百姓,仓皇逃亡。

作为读书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在无限接近理想的时候,它却突然破灭了。此时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领兵南下,且战且走,元人一路穷追,沿途烧杀掳掠以震慑泄愤。蒋捷只能怀着个人的哀愁和对国家的忧思,在遍地哭号的混乱中,一再颠沛流离。

故乡不远,却似乎再也无法抵达;春去秋来,挥之不去的感伤竟愈加浓烈。无处排遣的郁苦,只有通过酒精的麻醉和诗词的宣泄来暂时减轻。

楼儿忒小不藏愁。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五年之后,更是传来了沉痛的消息,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崖山海战败北,陆秀夫负少帝自尽,十万军民亦投海殉国。山河还是旧颜色,但他却已不是故国人了。

元朝一统之后,对汉人无所不用其极,尤其对士子和降官,轻则折辱,重则残害。如果说蒋捷之前的逃亡,是因为战事,那现今的逃亡,却全是因为追杀,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能逃到哪里去?

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

一身才华,进士出身,却因为食不果腹想要与老翁书写牛经,换些钱来,无奈的是“翁不应,但摇手”,其中辛酸非亲尝之人,不能体味。

但随着统治的稳固,元人渐渐地收敛了残暴和野蛮的本性,为计之长远,他们开始征召汉人中有才学之士,许以高官厚禄。

天下平静了下来,蒋捷结束了二十余年的漂泊,终于回到了故乡宜兴,但因为才名,朝廷两次征召他入朝为官,却都被他严词拒绝了。蒋氏一门,世代忠良,先辈也曾有人为了营救爱国将领岳飞,几次入狱,他虽无一日做故国的臣,却无一日不是故国的民,气节固然最不值钱,但它代表的却是人最后体面的尊严!

从此,他隐居太湖的沙塘竹山,以竹明心,设私塾以维持生计,为了不连累他人,他有意不与当时名重的才子文人做任何来往,只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

人生已再无波澜,他坦然选择的背后是对故国的怀念和气节的执着,可是流光无情,回顾来时路,谁又能对自己草草的一生,无动于衷?

夏日的傍晚,他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于是夜宿福善寺,饱经忧患的心如何能抵挡住雨声淅淅沥沥地敲打,于是他写下了一曲《虞美人·听雨》: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自此,他隐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这首词成了曾经辉煌的宋词的挽歌,而被誉为宋词的压卷之作。

蒋捷一生没有荡气回肠的故事,也没有值得去书写的功业,生不逢时的他,只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隐居山野,在白雁横天,楚山隐约和青花红枣之间,淡淡诉说着自己的哀伤和寂寞。

有人说,他留下的只有两样东西,《竹山词》和他的气节,但我以为,还有那场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