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后记【王徽】

      作者:王徽,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博士。


这是我在华东政法大学的第9个年头。虽然总感觉离毕业仿佛还遥远,但转眼间已轮到自己写后记。回顾过去,那些曾伴随过我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不经思绪万千,久久难以提笔。值此后记写作契机,我想要做简要的总结。写作目的有三:其一,总结个人成长,提醒自己要继续砥砺奋进;其二,回顾博士论文写作历程,为日后的学术兴趣点做好规划;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我想对曾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曾是一名理科生,然因高考偏差走向了法律专业。由于心理上的落差,本科入学时我比较消极,学习成绩也是平平无奇。大一结束时,我开始反思。我叩问自己,这难道就是我的大学生涯?难道就是我应该有的样子?不!我决心要改变自己。为了改变自己,我力争作息更加规律;我要求自己上课争坐在第一排,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聚精会神听课;我要求自己每天阅读书籍,敢于将自己的理解同老师交流。我至今记得自己在松江校区明法楼东楼、西楼四楼看书的场景。偌大的教室常常只有我一人。特别是松江的冬夜,月光仿佛都透着寒意。行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疾步如飞而又充满激情。寒冷的冬夜与炙热的求知欲相互映衬。是的,那个熟悉的自己又回来了。我开始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保送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以来,我进行了更多的尝试。我开始更多地走出去,更多地开拓自己的视野。国际商事仲裁模拟法庭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曾连续三年参加比赛,从一名队员成长为一名领队。正是因为模拟法庭,我从零开始并逐渐加深对于国际仲裁的了解。除了专业知识,通过模拟法庭,我还对团队合作有了新的理解,对母校有了更强的归属感。我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以做事业的态度对待比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诸多荣誉。休赛期间,感到“闲暇”的我出于兴趣而将赛事争议点转换成了文章并投稿。没想到一些不经意的尝试竟改变了自己的轨迹。清晰地记得研一时我投稿国际法年会,并无比幸运地得到人生第一次做学术汇报的机会。更惊喜的是自己投稿的两篇论文竟同时获得年会的青年论文奖。兴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从此我与学术产生了诸多交集。得益于学术,我的学生生涯是充实而精彩的。截止毕业,我共发表论文约30篇(含中文核心期刊和外文期刊共8篇)、主持或参与各类学术课题约20项、获得各类奖学金约30项、在各类学术征文竞赛中获奖近20次。因为学业,我在内地多个城市,甚至包括美国、欧洲、中国香港都留下了足迹。鉴于硕博连读,我比法学硕士毕业多了2年时间。这2年里我争分夺秒,不仅同时完成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LLM学位论文和国内博士论文的写作,还参加了约2个月的海牙国际法学院暑期课程和总计约半年的外资所实习。

常说博士论文写作是一场修行,这话轮到自己才深有体会。由于国际商事仲裁的学术口径相对较小,为了能在这个方向上找到新的创作点,我花了很大的精力。机缘巧合,“软法”(soft law)一词有一天从我眼前闪过。仲裁“软法”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成为关注的对象?带着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我的博士论文由此起航。随着关注的深入,我意识到由于“软法”概念存在一定的分歧,研究的开展将比较有难度。然而我没有放弃,因为我对这个选题充满兴趣。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越发认为并非所有的仲裁问题都可归结于《仲裁法》这一“硬法”的滞后。相对的,仲裁“软法”的价值不应被忽视。系统的解析仲裁“软法”的产生、发展、优缺点、以及遵从机制,这对于全面认识国际商事仲裁,对于我国仲裁制度的升级具有种种益处。坚定了自己的预判,我开始了漫长的求索。我查阅了华政红楼图书馆、斯德哥尔摩大学图书馆、海牙国际法学院图书馆,以及一系列网络数据库。虽然我没能找到特别系统的文献,但却幸运地找到了一系列关键节点的核心资料,它们对我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开始动笔后,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否定和自我否定。苦思而不得的压力甚至令我失眠不安。犹记得刚从欧洲留学归国时,我在2周内看了2000多页从海牙带回的英文文献,并在2个多月里完成了博士论文五分之三的初稿写作。压力之大前所未有。所幸论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虽然不够完美,但它却凝结着自己的心血。文中关于仲裁证据、仲裁职业伦理、仲裁前沿发展、仲裁文化与认知共同体等议题值得进一步的思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还想在这些议题上做进一步的研究。

饮水思源,我的成长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首先,我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但父母对我的付出却一点也不普通。纵使外界压力再大,父母再苦再累,他们依旧坚定不移地支持我完成了长达21年的学业。 我要对母亲表达多一层的感谢。由于父亲工作缘故,母亲较年轻时便为家庭牺牲了个人事业,是她完整地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与成长。虽然父母在我的职业选择上曾给出相反的意见,但整体上尊重了我的选择。无论选择对错,相信时间终会检验;其次,我要感谢导师刘晓红教授,她对我的培养和教育令我终身受益。我清晰地记得5年前给刘老师写邮件毛遂自荐的场景。幸运的是我成为了刘老师的学生。也许是出于鼓励,刘老师认为我具有学术方面的潜质,并鼓励我继续往博士方向深造。我之所以选择硕博连读离不开导师的谆谆教导。刘老师对国际商事仲裁和国际私法有着精深的研究。她为人谦逊,高尚而优雅。纵使公务再繁忙,她也会关心学生,抽空与我见面或通话。除了解我的论文写作情况,她还教导我为人处世的道理。我始终为能成为刘门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而后,我想感谢那些曾教育过、帮助过我的老师们。感谢国际法学院的林燕萍老师、刘宁元老师、李伟芳老师、丁伟老师、王虎华老师、管建强老师、朱榄叶老师、贺小勇老师、杜涛老师、王勇老师、司平平老师、袁发强老师、张国元老师、张泽平老师、彭溆老师、李晶老师、甘瑛老师等。是他们向我传授了丰富的国际法知识,令我对专业有更多的认识。请原谅我无法一一例举华政的许多老师。同时,我也想感谢外校的许多老师。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宋连斌教授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他在我的仲裁学习、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许多的支持与肯定。感谢山东大学沈伟教授,他对学术的严谨和执着鼓舞着我,并就我的论文写作、职业规划等给予了宝贵建议。感谢复旦大学陈力教授,她在学术和法律实践方面给予了我诸多的信心。感谢天津商业大学马驰副教授,瑞典留学时有缘相识,他从分析法理学角度给予了我论文写作以启发;再者,我想感谢校园里的部分同学。从我踏进研教院的第一天起,他们便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其中我特别感谢的是李晓郛学长。他是我学业的引路人之一,在学术发展和个人规划上主动给予了我许多帮助。感谢黄白师兄、覃抒戎学姐、任愿达学长、李润学长等。我们合作多次,我也多次受到他们的积极引导。感谢我的三名来自华政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的研究生室友。在罗培新老师的号召下,他们身体力行“早起一点、晚睡一点,多勉强自己一点”。这也激励着我要勤奋向上,敢于向自己的“舒服区”说不。感谢我的博士生同学们,我们互相支持,共同走向毕业;最后,我要感谢那些曾让我受挫的人。他们让我领悟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是他们的存在激发了我的斗志,让我变得更加强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将怀着感恩的心,再接再厉,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奋进。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为母校、学院做出更多应有的贡献。加油!

 

                                             王徽

   2018516日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