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地质学不能这样搞!

2016年6月,收到国内某地学核心期刊审稿请求,评审一篇某高校本科生的新作。

这是一篇关于灵山岛节理发育和古应力场分析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本科生。尽管有教师为通讯作者,但本科生能尝试解决古应力场问题已经不简单了…

根据我近年来的研究,灵山岛最老的地层是1.2亿年前早白垩世早期的海相浊积岩;该层碎屑岩褶皱上升后遭受剥蚀,而不整合面上覆盖着一层早白垩世晚期的流纹岩;流纹岩之上还有更晚的陆相碎屑岩及更上部的火山岩;此外还有多条辉绿岩脉穿插于多种地层中。这些岩层经受了一系列的应力作用而产生很多断裂,其中多套节理叠加在一起,需要有非常扎实的构造地质学基本功和丰富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才能将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分离、配套后进而恢复各个阶段的古应力场。我想看看这位本科生到底做了什么具体的工作。于是我详细地阅读了论文稿,但这个稿件却让我困惑不解:

尽管作者在野外现场进行了一些节理产状的测量并给出几张照片,然而作者提供的证据与结论之间却缺乏逻辑推理关系。给人的感觉是:作者既没有理解构造节理发育的基本原理也没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作者认为有几组节理测量的产状数据就可以随意分析古应力场了,所获得的结论与地质事实矛盾,而且充满着主观臆断。


如果是硕士生或以上资历的人士投稿,指出其关键问题后直接拒稿就行了。然而,本文作者为地质学专业三年级末的本科生,而且是“…计划...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为了鼓励该同学重新学习构造地质学及其相关研究方法,我对论文进行了详细批注(见下图):

 

这是第一稿的审稿意见:

八月上旬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一个年轻人的电话,原来是论文作者某同学打来的。他希望专门到我办公室讨论并获得指导,我则坚持电话解答了一个小时。我详尽地回答了他的问题,如:如何判别早期平面X型剪节理、为何要进行赤平投影。因为他缺的知识太多,我建议他去读书或上课,然后重新到野外工作并写论文提交再审。

几天后我就收到编辑部发来的第二稿。然而第二稿并无本质进步,作者并不明白我给他的第二次机会到底是为了啥。显然作者目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无法完成必要的工作,于是我回复评审意见,建议暂不发表论文,而是重新学习构造地质学相关知识并到野外重新做工作,然后再撰写论文。

 

这是第二稿的审稿意见:

几天后的晚上我在内蒙古野外驻地收到该同学打来的电话。他认为已经依照要求进行了修订(见前面我展示的两张重要图件),认为不应该拒稿。

我问他为何将不同时期的节理都放到一起统计时,他争辩说他认为都是后来一起形成的。我告诉他:

你不能认为如何形成的,你应该提供证据啊!如果我们不管地质事实而仅靠自己“认为”就下结论,那还做啥地质学?

我问他:为何不进行赤平投影以求地层水平状态下的节理面产状?他说看了别人的文章也都没做如我说的“赤平投影”。说明该同学根本不会赤平投影。

我建议他重新学习构造地质学及赤平投影方法,希望两次审稿和电话交流对他的学习有所帮助,但他情绪上显然并不服气。他强调别人已经发表的文章“也是这样做的”,似乎我的审稿太过严厉了。

我问他另一个评审专家的意见如何?他说另一个专家没有过多的意见,而是建议他再拔高一下最终的结论认识...。

我告诉他:你现在认识就是空中楼阁,还要拔高?你可真胆大啊!

地质学的真谛不是“自圆其说”,而是尊重事实!如果我们不顾地质事实而想怎么认识就怎么认识,那就不是地质学而是巫术和忽悠了!

我建议他仔细看第二稿我作的批注,他说编辑部没有提供我的第二稿批注。我让他给我发信索取,他答应后礼貌地挂断了电话。然而至今他也没向我索要批注稿...

 

这次审稿让我感想很多:

是谁弄出这么多所谓的“创新”、“计划”、“基金”等让尚未掌握基本功的学生还没学会工作就急于发表论文?

 

是什么让中国高校的地学教育如此浮躁?

拍拍屁股也能想到:让不会走路的幼儿去与博尔特比赛跑,除了搞笑献丑外还有啥?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次遇到的本科生本人是不错的学生,谦虚好学,特别表示要我当面指导他。然而,我无法答应他的请求,因为他缺的不是一点方法或经验,他缺的是很多应该学的地质学基础课程。

希望该同学看到我的博文后重新回去读书,学习地质学基本原理和相应的工作方法,然后再到野外做系统的工作。

基本功没有,如何创新?

地质事实都没看清楚,如何写论文?

同学:地质学不能这样搞!

请先学习站起来,再学习走路

然后再尝试跑步!

来源: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