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科研没感觉,那还是文献没读够 --遥感所校友座谈会纪实

如果做科研没感觉,那还是文献没读够--遥感所校友座谈会纪实


阳春四月,春光明媚,值此佳期,遥感所迎来了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和建所35周年所庆这一重要的节日。2018年4月24日晚上,在全国测绘遥感地信学科发展高端论坛结束之后,我所特别邀请了王今飞教授、黎夏教授、柳林教授、张兵教授四位杰出校友,与遥感所在校生们进行了2个半小时的深入对话。

会议由李梅老师主持,刘瑜、杜世宏、张显峰、田原、任华忠等老师参加。本科、硕士、博士约20余人围坐一起,与校友们谈笑风生,忆往昔峥嵘岁月。言者心态安然,听者意趣盎然。同学们听到前辈的回忆,这才知道,原来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在遥感楼默默耕耘数年,度过自己的青葱岁月。




王今飞,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读本科,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遥感所,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地理系学习,1988年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该校做博士后研究,1990年至1997年在加拿大温莎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地理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2006年至今在西安大略大学任教授(Full Professor),从事GIS(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GIS与遥感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获得许多重要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是国际上有影响的学者。


黎夏,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理系读本科,1983年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大学遥感所,1986年获北京大学硕士。1993年至1996年在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现为欧亚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科学、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遥感应用。担任著名国际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GeoJournal》编委,《热带地理》副主编,《科学通报》编委(Associate editor)。在国内外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际最顶级地理信息科学刊物(IJGIS)发表论文达30篇。


柳林,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理系读本科,1984年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大学遥感所,1987年获北京大学地图学与遥感硕士,1994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学博士。现为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特聘专家,广东省领军人才,广州大学地理系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前任院长,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文理学院副院长、地理系前任系主任,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学会前任会长和理事长。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空间分析、智慧城市、城市内涝、犯罪地理和社会安全等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发表专著和论文近150篇(部)。


张兵,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读本科,1991年获得本科学位。1994年和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在高光谱遥感成像机理、数据处理和前沿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主持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航天局、总装备部、,参加过中日、中美、中法、中马、中英等十多次国际航空遥感综合试验。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9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编写学术著作6部。目前担任IEEE JSTARS期刊副主编、IEEE国际高光谱图像与信号处理会议(WHISPERS)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 高级会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中委会成像光谱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环境遥感分会常务理事等。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长期承担中国科学院大学“高光谱遥感”课程的研究生教学工作,该课程被评选为国科大“校级优秀课程”。



我们特意整理出对话的主题,供各位年轻学子分享。

1、我一直在看论文,但是看了很久,还是比较困惑如何选定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

黎夏:主要还是多看论文,只有大量阅读了国内外文献,才能发现目前研究的不足,然后自己想办法去改善。虽然会比较慢,但是积累的过程是不能急于求成的。

柳林:在自己感兴趣的前提下,尽量结合导师擅长的领域、实验室研究梯队的现有成果,发现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然后接着做下去。

王今飞:如果综合考试后发现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实没有兴趣或者没有灵感,一定要及时和老师交流,更换研究方向。有时候可以和老师直接说。在西安大略大学综合考试后是可以更换研究方向的。硕士生主要依靠导师的指导进行科学研究,而博士生需要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路去解决问题。

张兵:学习或研究过程中存在疑问,在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后,及时向老师请教,多和老师交流。很多老师会非常的繁忙,尤其是兼任行政岗位的老师。因此建议学生如果在实验室找不到导师,请给老师发短信、微信,或者打电话给老师反应自己的需求。建议学生找老师讨论问题时自己有点想法,空着脑袋去找老师这样不好,也很难有效果。


2、如果未来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是自己感兴趣的,但是做一些横向课题更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这两者之间应该如何取舍与平衡?

黎夏:老师带学生出科研成果不是唯一的目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科学家。一定要评估好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有精力去做横向项目就去,没有精力就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

柳林:觉得自己有可能上优青、杰青,自己也有毅力,那就不要接横向项目,自己坐冷板凳潜心科研。如果自己对优青、杰青没信心、没想法,就接横向课题,养家糊口。无论如何选择,首先都是要在单位里能够生存。


3、我很困惑以后找工作的方向问题,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如何选择?

张兵:。与高校相比,,工作是很大的团队,跟着好几个老师做项目。工作的目标更明确一些。。当然,能力相近,。

柳林:想进入高校或者研究院所的同学,建议先出国,进入国外名校后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然后通过人才引进计划申请国内优质单位。前几年的百人计划能够给研究员(教授级)待遇,现在一般是副研究员待遇。如果有团队支撑,科研能力会较快展现。

张兵:人生在选择职业的,总有你最看重的事情。你总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关键是找到一个自己能发挥作用的团队。。

黎夏:现在高校直接招聘博士生作为教职越来越困难。去一个差点的学校作为教职,可能影响自己发展,去高平台院校一般需要读博士后。欢迎考虑去华东师大做博士后。


4、我并非清华北大名校本科,我很想知道我在读研或者找工作,这一点是不是会吃亏,影响未来的发展?

黎夏:我的学生不是名校出身,但是发表环境遥感等国际著名期刊的能力很强。

柳林:或许主流意见是看本科出身的。如果你非名校出身毕业,要更加费劲,更加努力才可以。本科出身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成果很好,就不会影响未来发展。


5、国外很重视培养学生的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而国内似乎没有这样的训练。我很想知道,作为老师如何做才能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柳林:由于国内一味过于追求效率,很多项目压着,学生没有思辨的能力,逻辑性也很差。批判性思维需要时间才能充分培养出来。

张兵:我认为老师要多付出一些,给学生们养成比较好的做事习惯。有的老师管的比较松,学生会在不该错的地方错了。因此老师自身也要严格。另外,学术梯队建设很重要,不可能一个人把所有事情都做了。第一点,老师要学会把握技术路线。第二点,要对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有充分的评估。实际上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不一样的。作为老师应该知道学生会碰到的问题,并且由谁来辅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王今飞:西安大略大学本科生有一个课程叫做地理哲学。研究生有一门课叫做地理争论。这种课程就是教学生如何思辨,如何批评各种范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在课程中,老师教会学生采取一个怀疑的态度去思考一个问题。其次,要求学生做文献综述时,学生不可以把文献复述一遍,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评述不同文献的优点与不足。第三,学生在做课题的时候,采用批评的态度去找出来问题,找出当前研究的不足,然后再去想如何进一步改进。现在有些学生不去动脑筋想怎么做。作为博士生,需要自己独立思考,不能什么事情都找老师,自己要有创造性。


6、谈谈您们对博士去公司就业或者从政的看法。

柳林:国外的教职工作非常难找,很多博士毕业找不到教职,可以考虑就职一些大型研究性公司,也是不错的选择。不建议去小公司,对于博士生,去小公司是overqualified。政府部门也不错,但是选择政府职员后,因为工作环境的原因,未来很难做科研了。毕竟读博士的同学,更多的是想去做科研。

张兵:年轻需要尝试各种情况。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了。工作没有高低贵贱。要多问问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


7、请问高校招生(无论是保研还是博士)或者高校招聘主要考察哪些方面?

柳林:论文是硬性条件,但论文却不是唯一指标。招人时,一定会从多个渠道了解应聘者的具体情况,比如人品、是否刻苦。一般大家不喜欢自以为聪明,却做不出来成果的同学。

王今飞:西安大略大学招生主要看学习成绩,更顶尖的学校还要考虑社会实践和leader能力。现在申请CSC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8、请问各位老师,博士生二年级仍然没有找到做科研的感觉,应该怎么办呢?想问一问应该怎样做科研?

黎夏:还是要继续读文章,从文章中发现研究问题,并进一步去攻克。

柳林:如果做科研没感觉,那还是文献没读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