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裔学习成绩好?种族天赋其次,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

↑↑↑

点击标题下“南外家长帮”可一键关注





华人无论走到哪里,学习成绩总能很轻易超越当地人。这种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侯健羽(美国)

用文字还原真实的美国


还没来美国的时候,就听说一些家里有条件的家长把上高中的孩子送去国外,一是觉得洋学历更值钱,二是大家都传言在国内学习中等的学生到了国外很容易成为班上的尖子,毕业后更容易申请到好大学。


我是国内研究生毕业后来到美国。美国人和我谈话中总是提到亚洲人聪明。家里的孩子学校里那些亚洲学生成绩总是全A,问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在不了解美国其他族裔怎么教育孩子之前,我无法通过比较来说明亚洲人,特别是华人究竟有哪些优势,可以让下一代的学业表现大大好于其他种族。后来接触到其他族裔的教育理念,才渐渐给出了自己答案。


华人无论走到哪里,学习成绩总能很轻易超越当地人。这种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中西方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有人认为中式应试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2015年,英国一家私立学校从中国请来五名优秀教师,请他们用中国的教学方式教授当地学生。BBC将其拍摄成纪录片,向人们展示了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中式教学课堂,要求学生们上课遵守纪律,保持安静,边集中精力听老师灌输知识,边记笔记。只有当老师允许提出问题时,学生才可以举手提出问题,而不像西方课堂,学生随时可以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甚至挑战老师的观点。


最后,采用中式教学法的实验班,在学术测验中获得了更好的成绩。这证明了中式的应试教学方法的确可以起到提高成绩的作用。然而该校校长在节目中表达了对中式应试教学法的质疑,因为课堂上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太少了,压制了他们辩证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西式课堂小组的圆桌讨论,虽然传授知识的效率没有中式教学法高,但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大有益处。于是有的西方人会说,中国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学生时代应试能力强,会解公式,但到了真正研究创新阶段就没有后劲儿了。西方人也因此觉得西方的教学方式更利于拣选出那些最具创造力的天才。甚至有西方人持这种观点,认为华人只适合跟随和模仿,因此只能采取应试的教学方式。



美国各种族间横向比较

难道华人的学业优异只能在应试教学模式下才能表现出来吗?在美国这个采取典型西式教育的国家,华人的学业表现在各种族间的横向比较中又如何呢?


在采用西式讨论课堂教学法的教学环境中,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的学业表现依然领先于其他族裔,尤其是数学成绩。对于那些半路出国的华人,虽然他们在国内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但存在语言劣势,上课连猜带蒙,还要同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下仍然能比老美拿到更多的A。总之是怎么学都赢。


美国的高校里,一些理工科院系的实验室甚至从导师到学生被华人包揽。虽然大家身处美国,可是工作交流根本不需要英语,说中文就行。很多老美不敢申请这样的专业,因为觉得太难学。留学圈曾有过这样一个段子:如果在美国各高校免费发放有毒三明治,一定会吸引那些华人穷博士过来吃,到时候美国的科研准瘫痪。


种族间的横向比较,让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敏感的话题:难道不同种族的智力真的存在差异吗?


2014年,一名非裔女生在一所亚裔学生占绝大多数的高中取得了毕业班第一名(valedictatorian)的成绩。这件事被当地媒体当作新闻来报道。因为在美国人的印象中,亚洲人聪明且勤奋,拿到第一并不稀奇,但是非裔受教育水平在美国所有种族当中是最有提高空间的。这名非裔女学霸的逆袭,简直就像当年李小龙凭借亚洲人瘦小的身躯打倒了西洋大汉,。美国高中毕业班第一名的学生享受无上荣耀。不仅可以在高中毕业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讲话,其头像和名字还会在当地电视台展示,旁边打一行大字:“你们是最棒的!”美国人已经见多了亚洲面孔的第一名,这回终于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颗黑珍珠。



对于种族间的智力差异,。搞不好会被扣上“”的大帽子。因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就因为在学术会议上说了白人智商比黑人高,被学术同行排挤,不仅丢掉了教职,最后还沦落到靠拍卖诺贝尔奖牌来付账单的境地。


把华人在教育上取得的成功归结为家庭教育,既避免了种族敏感问题,又给了大家一个听上去合理又舒服的理由:“原来你们华人并不比我们聪明到哪里去,只是用了一种比我们更加苛刻,甚至有点残忍的家庭教育方式。”


畅销书《虎妈战歌》向美国民众展示了美国华裔母亲蔡美儿如何用中式大家长的严厉教育将两个女儿培养成才。这个蔡美儿是个女强人,听说曾作为法律专家上过CNN做嘉宾。但是该书似乎对亚裔群体产生了表面低级红,实则高级黑的作用。书中所提倡的虎妈严厉教育方式引发了美国社会的争议。一些美国人不但不能认同,反而认为这种做法是虐待儿童,剥夺了儿童爱自由、爱探索的天性。亚裔服从权威、听话、逆来顺受、只知苦读的书呆子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了。以前教过我伦理学课的犹太裔老师曾在课堂上提到虎妈蔡美儿,并对这种权威式家教表示不屑,当时班上有几个年轻的白人女孩也跟着窃笑,好像他们的家教理念更优越。


殊不知,一些在美华人看到了美国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的落后之后,已经暗自决定将来要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感受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这些在美华人家长很多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与其他种族同学的互动中,感到自己在国内接受的基础教育确实比那些美国同学要扎实。这种实实在在的感受和得到的利益,比什么都更能左右家长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决定。这些决定回国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美国接受的基础教育太简单,比不过那些国内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况且,国内的大环境就是比来比去。学校排大榜,亲戚朋友互相攀比孩子学习成绩,比美国的环境更能激励孩子刻苦学习。


有趣的是,一些吵吵着要让孩子回国接受教育的家长,当年还是为了让孩子逃离压抑人性、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而到美国来的呢。其实,这些人的骨子里还是中国人,无法做到完全与美国的白人一样。


华人家长无论是决定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孩子的教育问题是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在该问题上各种权衡。



对教育的信仰不因阶级而有差异

在美华人对子女的教育底线是,无论如何一定要读完大学本科,否则在华人圈里无法抬头。因为在美华人很多是国内的知识精英,到了美国后把子女教育目标顺理成章定在“爬大藤”。就算是中餐馆苦力,也会拼尽全力将孩子送入美国名校,光宗耀祖。这也说明在华人社会,无论是什么阶级,都坚信教育会改变后代和家族的命运。


美国其他种族的人却不这么想。就拿白人来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随阶级不同差异极大。


底层白人认为接受大学本科教育可有可无,也不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孩子要是早点出去工作,自己还省得掏大学学费了。中产白人多数会选择本科教育,但由于父母不能提供全部的经济支持,年轻人不得不艰难地勤工俭学或者申请高利助学贷款。中产白人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是高昂的学费带来的生存压力。精英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和华人差不多了,他们把孩子从小送进私立学校,步步为营为孩子进“大藤”铺路。即使孩子学习不行,给学校捐点儿钱,像小布什这样的也行了。在那里不只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名校里建立校友资源,为未来的人生铺路。



稳定的婚姻为孩子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华人婚姻的相对稳定,也给下一代创造了良好的受教育环境。美国离婚率在50%左右,有1/3的美国人没有父亲。


非裔的原生文化没有现代婚姻一夫一妻的观念,也不认为要想生孩子就得有婚姻作为财产保障。一些非裔的观念里,只有爸爸和妈妈,却没有丈夫和妻子。少女怀孕、未婚生子问题严重。很多非裔儿童都是与年轻单身母亲和一堆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一起长大。非裔贫民区枪支和毒品泛滥。这种家庭背景下,要想走出个高材生可真是难上加难。


白人的家庭稳定性相对好些,可是由于白人性格普遍太自我,一言不合就离婚造就了很多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这样家庭里的孩子能获得的教育投资等于打了对折。虽然也有一些白人选择为了孩子凑合婚姻,但和华人社会相比,这样的个案少得鲜有耳闻。


要说美国能和华人重视教育程度相匹敌的也就是犹太人了。犹太人教育的成功也和他们保守的家庭观念分不开。一些传统的犹太教派甚至不允许离婚和与异族通婚,而且十分重视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塔木德》告诉犹太人,为了能娶到学者的女儿,宁可倾家荡产。稳定的婚姻,保证了下一代能得到来自双亲的关注和足够多的教育资源。


可惜的是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各种欲望膨胀,华人社会的婚姻也不够稳定了。出轨欺骗虽然一时满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但是走高的离婚率最后还是会影响到华人子女的教育。


影响孩子学业好坏的因素其实还有很多,但是华人较其他族裔的学业表现更加优异,和华人对教育的重视态度分不开。每一代华人都切身体会到了教育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并将重视教育的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欢迎转发分享

世界华人周刊(wcweekly)版权所有



夜思|中国学生被美国大学开除的背后

赢的是赚钱的机构,输的是学生的诚信

来源 | 大家 ID | ipress

作者 | 魏阳




不久前,一位在美国大学执教的袁教授,给一位中国留学生写了封公开信。信中批评该学生上课不认真读书,投机取巧,一大堆课程得了C或者I(课业未完成),最后因为抄袭被学校开除。

袁教授认为造成该生学术行为不端的,除了其本人和导师的责任之外,还有“那些把你教成这种样子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的责任”。

有人对这种说法很不满。他们说,就算该学生烂泥扶不上墙,也是个人的问题,未必和“社会环境”有关。你看,中国出了多少科研成果,多少杰出学者,这不是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好得很的明证吗?

一个孤立的例子,确实很难得出关于“社会环境”的普遍结论。可是,如果放在更复杂的数据、更广阔的背景之下考察,单个例子便富有了不同的含义。不少读者对袁教授的信有强烈共鸣,恐怕还是因为,取巧造假的事儿,确实挺多。

不说学术界教育界,就谈中国留学生的诚信问题。其实,这早在多年前,就引起了美国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1年,美国《高等教育年鉴》(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发表《中国难题》(The China Conundrum)一文,
报道了中国留学生申请美国高校的不实信息问题。


美国一些大学,发现来报到的中国学生,长得竟然与托福考试照片上不一样。招生办无奈地说:“之前哪有办法核实?人家远在中国呢。”

又有些美国教授发现,申请材料上牛哄哄的学生,入学之后,基本的英文词汇都听不懂。这是咋回事呢?后来有中国留学生承认,向中介支付了数千美元,便搞定了申请所需的各项材料。一些大学委托在华人员去核实更多申请材料,结果发现更多伪造的成绩和不实信息。

玩转这游戏的,并非是申请的学生;很多申请人及其父母,对申请美国大学的程序、规范和要求,知之甚少。投机取巧的,其实是隐没在申请过程中的各类留学中介公司。2010年,美国某教育网站的报告声称,80%的中国学生在申请时接受了中介公司的服务。这些中介之间竞争激烈,“导致作弊,造假现象猖獗”。报告认为高达90%的中国留学生存在推荐信造假,70%的申请论文有代笔,50%的高中成绩有水分。不知道这数据如何抽样得来,不过显然问题是存在的。

学术违规现象,不全是中国学生的错。一些美国高校由于经费紧张,希望多招外国留学生,赚取高额学费。用现金付清学费的中国学生最受欢迎。为此,一些大学不惜降低学术要求。2012年二月,北达科他州迪金森州立大学,被政府审计发现,数百名中国留学生根本没达到毕业的最低要求,却全部拿到了学位。面对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严厉处罚,该校的教育与商学院院长拉普兰特干脆自杀了事。




2014年《今日美国》披露:学术诚信问题,开始微妙影响美国高校对于中国学生的整体看法。这一年全美的外国留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比前一年增长17%。
报道引用美国某咨询机构的统计认为,多数中国申请人的推荐信存在问题,超过50%提交了有水分的成绩单,10%有不实的荣誉或活动记录。


2014年10月和2015年1月,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考题泄漏,美国大学理事会进行调查后,两度延期公布亚洲考区的成绩。同时,调查显示中国留学中介市场鱼龙混杂,代写申请文书的黑市交易泛滥。美国大学越来越难以辨识论文是否出自申请人之手。

造假的泛滥,让各种打假措施出台。各国驻华使馆签证处都有文书鉴定的专家。一些大学还设有驻华办事处,雇佣专业人员面试鉴别申请人材料。但是,有限的信息核查,敌不过造假的游击战。例如。2011年南加州大学收到的申请材料多达200万页,审查资料的只有11人。核实的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与巨大的收益相比,中介铤而走险的风险并不高。出了事情,也是申请人自己担着。

2015年七月,美国CNN发表《疯狂造假?中国学生不惜代价申请美国大学》一文。文中被采访的杰西卡张(化名)承认,她根本无法用英文填写美国大学的入学申请表;她的父母花了4500美元请了三个留学顾问,一个填写申请表,一个代写申请论文,一个编造推荐信。所有与美国高校和签证处的联络,都由顾问代劳。杰西卡张在被美国某大学录取后,仍没意识到这是作弊行为,更不知道这样会被学校开除——这些,中介当然不会告知顾客。

北京一位被采访的文书枪手,以每千字七百元的价格,为数十位从未谋面的申请人代写英文“个人陈述”,“代”他们申请上了美国大学。文书与申请人的唯一联系,仅仅是一份表格上申请人对几个简单问题的中文回答而已。



对此,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顾问布鲁门托表示,“够聪明来美国读大学的学生,应该够聪明独自把申请程序搞定”。换句话说,依赖中介违规操作的申请人,根本就不适合来美国留学。

2016年,中国留学生诚信问题再次发酵。这次,路透社报道了某著名中国留学咨询公司涉嫌上述“潜规则”——在文书的“润色”和造假之间打擦边球,伪造成绩和推荐信,贿赂美国招生官。美国国际招生协会(ARIC)据此表示将发起调查,并威胁收回该公司的留学咨询资质;这造成该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丑闻背后,是该公司负责留学中介的子公司,盈利从2008年的两千万元奇迹般跃升为八年后的十亿元。

各留学中介发家的背景,是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暴涨:从2006年的6万7千,狂增到2014年的27万4千人。国人逐渐膨胀的钱包,和国内激烈畸形的升学压力,促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留学作为高考的替代。强劲的需求刺激留学产业不断扩张。据CNN报道,,未经认证的各大小公司更有数千家之多。暴利面前,是竞争的白热化。


纽约的中文《侨报》2015年四月名为《中国学生面临信任危机》的报道表明:越来越多的中介公司承诺不录取就退款。收的钱越多,承诺能上的美国大学就越好。可是,这也造成越来越多申请失败的学生和家长去中介公司哭闹抗议。顾客们不要退款,只想去读美国名校。

于是,近年来微信/网络上动辄出现“我被XX留学机构害惨了”为标题的控诉,大都写得声泪俱下,令人发指。除了同行之间的陷害,作者大都是交了钱,却没申请上学校,感觉被 “坑”了的学生和家长。可细想来,连申请表都不能自己用英文填写的学生,若是真申请上了,被“坑”的恐怕是美国的大学吧。

尽管国际方面反应强烈。这一现象在国内,却远没有激起类似的批评。这可能是因为,申请人往往发现身边的同学们都在雇佣类似的留学中介。大伙都一样,没啥好害羞的。

中介机构们更极少为造假和违规感到内疚;相反,他们普遍觉得自己的工作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帮助了急需帮助的家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拿好不谢!

激烈的竞争也让一些中介觉得别无选择。财大气粗的家长会直接告诉顾问:只要娃儿能读国外名校,价钱不是问题。你不提供特殊服务,自然有人来做。不想玩这游戏?趁早改行。

由于核查困难,毫无压力,国内高中多愿意积极配合中介公司。只要学生能申请上美国大学,就是往学校脸上贴金。明年的招生广告就更漂亮了。

更不用提上述美国的部分大学,纵容申请材料造假,降低学术要求,只为了教育这门生意能做下去。

袁教授的故事,对于不惜代价让孩子来美国读书的家长们,是一个诚恳而及时的忠告。——就算你花了钱、费了劲,被美国高校录取,假如没有扎实地做好准备、诚实地遵守学术规范,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必须强调,没有证据表明造假者是留学生中的多数。由于调查统计的局限,上引报道中的数字,只是各方不精确的估计。就笔者个人所见,赴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的大多数,都是凭着真才实学,聪明勤奋,学有所成,体现了中国优秀的学术传统。


可问题是, 一部分人弄虚作假,足以造成广泛恶劣的影响:既让诚实的申请人躺枪,也让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名誉,遭受极大的伤害。当真假难辨、取巧成风之时,甄别和规范的成本只会不断升高,让程序越来越繁琐,资源越来越稀缺,防查越来越严密,误解越来越深刻。

骗子多了,最后还是老实人吃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