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为玑|为“泉州学”奉献一生的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銘逸會


提携后学 领路开拓


林少川(泉州学研究所原所长):如果没有庄为玑先生的指引,我就不会接触到“泉州学”,更不会走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之路。当初,庄为玑用他的言传身教,为“泉州学”研究播下了一粒种子,如今已迎来满堂丰收的季节。

对于林少川来说,虽然恩师庄为玑离世已逾24个春秋,但回想两人相处的过往,依然历历在目。

1974年7月的一天,当时刚刚高中毕业的林少川,踩着除了车铃不响而全身都响的一辆破自行车来到后渚。听说那里正在发掘一艘宋代古沉船,他抱着好奇之心,赶去围观。只见港口入海处有一艘被淤泥重重包裹着的古船,一大群人正在忙碌地从船上搬运物品到岸上。其中一位卷着裤管、满手泥巴的老教授,正指着一批发掘物说,“这些是宋代的瓷器,小心点拿”对历史很感兴趣的林少川,就眼巴巴地站在发掘现场外围观看,这一站就是一个半小时。后来,那位老教授注意到他了,走过来笑眯眯地问他:“小伙子,你对考古感兴趣啊?”“是的。”“你在哪读书?”“我高中刚毕业,,没学可上了!”“年轻人,千万不要荒废学业,有机会恢复高考的话,可以来报考我们厦门大学历史系。”简单几句话,给了林少川很大的鼓励。他最后还记住了老教授的名字——“庄为玑”。

从此,白天下田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读书,成了几年间林少川和他弟弟林双川生活中不变的安排。1978年,林家兄弟“同榜考入厦门大学”的佳话,在家乡传遍。林少川如愿成为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的学生,而弟弟则考入了厦门大学中文系。一进厦大,林少川第一时间找到庄为玑教授,叙说当年缘分,“因为您的一句话,我真的考入了厦门大学。”庄为玑教授高兴地说:“有出息!你正好分到了我的班,就当我班上的历史课代表吧。”

追随庄为玑后,林少川从此开始了在“泉州学”、闽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上的逐梦之旅,这期间他曾无数次得到过庄为玑教授无私的指导与帮助。一晃37年过去,如今林少川自己也成为令人敬佩的教授,他仍在“泉州学”、闽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等领域不断开拓进取,用自己毕生所学,为弘扬泉州文化、助力泉州在“”国家战略背景下获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而辛勤努力着。“我现在的点滴成就,应该说,都离不开庄为玑先生当初的栽培,我对他心存感恩。”林少川说道。

林少川至今仍珍藏着当年从厦门大学毕业时,庄为玑送给他的毕业赠言,薄薄的纸上写着厚厚的情义:“临别惜别,聊赠数语。只须努力,且看将来。但愿您健康,进步与深思,就可攀登科学的高峰”。

 

苦心孤诣 严谨治学


王连茂(泉州海交馆原馆长):庄为玑教授的治学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他时时让人觉得是位精力无限的人,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他就会一门心思扑在上面,追根究底。他在泉州非常活跃,参与了多项重要考古工作,积累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中国唯一反映海外交通史的专题性博物馆


林祖良(莆田博物馆原副馆长):我曾去过庄为玑教授的家,记得第一次进他的书房时,我就惊呆了。为了方便找资料,他在书房里安放了一个像药柜一样的东西,每拉开一个抽屉,里面都是一溜的小卡片,上面记着各类的书摘、目录等等。庄教授的治学之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庄为玑先生自1929年考入厦门大学史学系,至1991年2月27日辞世,在62年的学术生涯中,共编著有《晋江新志》《古刺桐港》《福建历史地理》《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合著)、《泉州地方志论集》《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先辑》(合著)、《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合著)、《厦门史迹》等8部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史》《中国古代史料学》等7种讲义,发表自撰与合撰论文100多篇,著述总字数达400余万字。可以用“著作等身”来形容。据庄为玑之子庄伊美先生描述,庄为玑平常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只要在书桌前坐下来,他就雷打不动地进行阅读、写作、编校等工作,“经常半夜还在写文章,他把他对泉州、对闽南的热爱,都倾注在他的笔端上了。为了研究,他真的可以废寝忘食”。

王连茂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与庄为玑合作编著《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当时,他们经数年之功,检读近百部族谱,钩缉、整理了大量有关的闽台关系资料。王连茂介绍称,他曾赴泉漳数地,深入农户家中访问,抄写族谱,采集第一手资料,然后整理成册交予庄为玑先生审阅。为了这本书的出版,两人夜以继日地奋斗了将近3年时间。此书一经问世,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南开大学原图书馆馆长、藏书史研究学者来新夏评价此书“填补了文献整理工作的一项空白,这是前人未见成绩而又具现实意义的重要工作”。

林祖良回忆庄为玑时称,在那个年代,像庄为玑教授这么专注于“泉州学”研究的人很少。1973年至1974年,庄为玑曾给林祖良写过十多封信,每封必谈后渚古船。对于古船的调查、试掘、发掘,事无巨细,庄为玑都会过问,时时关注这项工作的进展,提出许多宝贵建议。他亲临发掘工地,参与发掘工作,希望尽善尽美地做好。

厦门大学教授庄景辉在为《海上集》撰写的后记中,也盛赞庄为玑教授在考古学、方志学、中外海上交通史研究、福建历史地理以及闽台关系等方面皆有不朽成就,“综观庄老一生治学,不啻勤奋多产,而且卓有建树”。

 

和蔼近人 声名远播


陈鹏鹏(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庄为玑教授是我的老师,他为人从来没有架子,对待学生和蔼亲切。他酷爱田野调查,经常会召集学生与他一齐开展田野调查,我曾陪他在泉州古城踏勘多次,他对泉州古城了如指掌。

庄为玑(前中)与陈鹏鹏(后排左二)等弟子

在九日山上眺望金鸡水闸。


郑焕章(泉州市文博研究员):应该说,庄为玑教授是全方位地研究“泉州学”,据说他还是将泉州学搬入课堂的第一人。庄为玑在国内学术界很有名,有次,我曾陪庄老去云南楚雄探亲,刚进城,楚雄市教育局局长一听说这位“大腕”专家驾到,立刻带人赶来,不由分说便把庄老载到姚安,去举办与历史名人李贽有关的讲座。虽然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但庄老的名气之大由此可见。

,她以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文物古迹,以及宗教遗迹等闻名世界。“泉州学”是研究泉州地域历史文明的一门特殊学科,它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范围内,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长久以来,庄为玑、吴文良、陈泗东等被视为“泉州学”研究第二代学者中的精英人物,如今“泉州学”的繁荣,与他们长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为著作很多,庄为玑声名远播,国内外常有学术研讨会邀请他前去参加,而庄为玑也不辞辛劳地前往各处演说,将“泉州学”的影响不断扩大。

虽然庄为玑的名头很响,但是,几乎每一个与之有交往的人,都称他是个“不端架子”的人,换成当下时髦的话说,就是“不耍大牌”。自从1946年庄为玑回厦门大学任教,伏膺师道,他就把学生也视作自己的得力助手、亲切朋友。庄为玑在写给弟子陈鹏鹏的信中,甚至称他为“学弟”。陈鹏鹏回忆起与庄老一道进行考古研究的日子时,笑言“庄教授还为我写过诗”。原来,陈鹏鹏很喜欢古典诗词,有次他和庄老提及这一爱好,庄老非常高兴,立即给他寄来自己的一些诗作供他参考,并嘱咐他写古体诗词一定要注重平仄恰当。

提及庄为玑教学情形时,林少川笑着称,庄老的教学十分风趣,不拘一格,有时甚至手舞足蹈,激情朗诵般地为学生讲课。“他的嗓门很大,隔着好远都能听到,他那带有浓厚闽南腔的普通话,更是让人记忆深刻。”林少川说,几十年下来,每当累了、疲倦了正想偷懒之时,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庄老,仿佛这位一生清贫而学富五车、为“泉州学”废寝忘食的庄为玑先生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于是,他又精神振作地继续下去。

 

鞠躬尽瘁 芳史留名


陈鹏鹏:“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前夕,庄老拖着病躯提前来到泉州做准备。那天夜里踩街,天气寒冷,庄老站在威远楼的人群当中,突然就得了重风寒,一下子病倒。这次倒下,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一次低首,一个转身,也许光阴就被抛远了。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他是会永远活在历史当中的,庄为玑便是其一。

1991年春节,庄为玑不顾年迈体衰,兼患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应邀来泉州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事先,亲友们极力劝阻,可是他执意赴会,遂因老弱,不堪颠簸和过度疲劳,由感冒引起并发症,未能出席大会宣读论文,便遗憾地被送进医院抢救。不幸,于当年2月为学术事业殉身。

1991年,也就是庄为玑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署文阐述了自己想将论著选集取名“海上集”的由来——“是因为我一生所治,均以著名的古海港泉州为轴心,由此辐射而及方志学、考古学、中外海上交通史诸有关领域,所论泉州海港史、中国航海史、中外海上贸易史、外来宗教文化史、华侨史等,都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缘故”。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泉州古城的挚爱,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钟爱。

如今,在许多“泉州学”的重要书籍中,都会提到庄为玑这位可敬的“‘泉州学’先驱者”。他的人生,乍看是一种平常的书写,但在顺理成章地流淌之后,却构织成了一幅壮阔的远景。

 

生  平


庄为玑(1909-1991年) 笔名沃若,字文山,泉州西街裴巷人,著名历史学家。1933年获厦门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文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先后在厦门大学历史系、人类博物馆、南洋研究所、人类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教授。一生从事考古、方志学、中外海上交通史研究,发现并参与发掘泉洲湾宋代海船等一批重要文物,震动世界考古界,极大地提高了泉州的知名度,为“泉州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3岁考进泉州培元中学后,在《儿童世界》发表第一篇小说。18岁毕业后,在培元中学、西隅学校任教。

民国18年(1929年),庄为玑考进厦门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毕业时获史学系文学士学位,到厦门大学附设中学任教。课余时,选定泉州地方史作为研究方向。民国24年,他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中国方志改革刍议》论文,提出“革新旧志,方志入史”的新见解。次年,又发表《泉州方志考》,提出重修新志的原则与方法。

同年4月,庄为玑和吴文良发现泉州中山公园(今体育场)的唐贞观墓群,因而参加由郑德坤、林惠祥主持的考古发掘。秋,他转赴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教,一年后回到集美中学任教。

民国27年秋,庄为玑随集美中学内迁安溪,在后村发现一座唐初古墓,墓砖上印有“武吕”铭文。他报请批准发掘,后发表《安溪唐墓的发掘与研究》,得到史学界的重视,晋升为讲师。

民国30年,庄为玑受邀来泉州晋江县中(今泉州一中)担任教务主任。民国33年秋,应聘出任县教育科长。此时,他重新校订乾隆版《晋江县志》。是年秋天,他辞去县教育科长之职,往仙游县海疆学校担任讲师,将校订十分之九的《晋江县志》交付晋江县文献委员会铅印出版。

民国35年,庄为玑回厦门大学任教。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编纂成6卷60万言的《晋江新志》。民国37年,铅印出版第一册10多万字。解放后,庄为玑三修《晋江新志》,著名方志学家朱士嘉教授誉之为“解放后第一部私人编写的县志”。

1956年,庄为玑在泉州后渚港发现5座小石塔,内藏元代白瓷佛像,塔碑刻有“至元癸未仲夏后山杨山泽”。经查证,这与《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为进攻爪哇召集各地战船云集后渚港有关。

1973年,庄为玑应邀参加修订泉州海交馆陈列大纲。8月18日,陪同晋江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张立到后渚港考察海交史迹,寻访古码头。经当地搬运老工人提供线索,发现一条沉埋在海滩中的古代木船。次年夏,由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省博物馆和晋江地区的考古人员联合进行发掘,庄为玑积极参加。一艘残长24.20米、宽9.15米的宋代远洋货船终于出土,震动世界考古界,极大地提高了泉州的知名度。这是研究宋代航海史非常重要的实物。

庄为玑一生的学术研究成果累累,著述颇丰,除《晋江新志》外,还有《古刺桐港》、《泉州地方志论集》、《福建历史地理》、《厦门史迹》、《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等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著述总字数达400多万字。

由于在学术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和贡献,庄为玑被推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并受聘为中国航海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名学会、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以及福建、厦门、泉州等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

1991年春节,庄为玑不顾年迈体衰,应邀来泉州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由于感受风寒引起并发症,于2月病逝,享年83岁。弥留之际,。



>>>请点击右上角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