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改革四川率先破冰 :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论文外语计算机不再是标配

作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举措之一,近日,四川省科技厅、省人社厅印发《四川省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基本条件(试行)》(以下简称《条件》),将适用于全省逾3000个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


2017年2月起,对于需要评职称的这类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评职称论文不再是必要条件。同时,对职称外语、计算机不作统一要求,由用人单位和评审委员会根据行业领域实际自主确定。


据悉,四川正在研究深化职称改革的方案,今年内将出台。



发表论文不再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



我省自然科学系列现行职称评审标准出台于上世纪80年代,存在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体系不科学、部分申报条件不合理等问题。尤其“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对专利受让、成果转化等实绩价值缺乏足够重视,影响在这些领域做出较大贡献的研究人员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为此《条件》提出完善创新与转化并重的人才评价制度,加大职称评定中转化推广绩效的权重,从而实现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更好激励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就专业技术职务申报,发表论文不再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



《条件》列出了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9项业绩条件(助理研究员为4项),只需满足其中一项即可申报。该9项条件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发明创造、成果转化绩效等方面内容。


具体而言,仅论文发表1项主要涉及基础研究,3项涉及基础与应用研究,4项主要涉及应用研究,1项主要涉及成果转化。同时对不具备相关学历、资历,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实施破格申报,特别是对获得国家、国际性科技领域重大奖项或表彰等的顶尖人才,将给予申报“直通车”,可以不受限制直接越级破格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统一要求



就研究人员申报后的相关评价,《条件》将科研人员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成果转化类,分别提出评价标准。其中基础研究类评价考核侧重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应用类侧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创造与应用推广情况;成果转化类侧重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和从事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产业化活动的业绩贡献。



《条件》同时扩大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提出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统一要求,由用人单位或评委自主确定。同时各地、各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条件》规定基础上制定更高的申报评审条件。



《条件》将于2月起施行,有效期2年。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到期后将根据试行情况进行修订。



川观快评

人才“指挥棒”变了,愿“职称考试链”死去


文/川观君


1月8日,,强调更好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今天(1月9日)就传来消息,四川省科技厅、人社厅日前已联合印发《四川省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基本条件(试行)》,对最讲科研门槛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提出“评职称中论文不再是必要条件”。


明确不把论文当成职称的重中之重,四川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令人叫好!


川观君认为,这就是与时俱进。这也是四川人勇于革新、勇为天下先的明证之一。


职称,作为评价人才的“指挥棒”,作为关系到收入与地位的评判标准之一,其重要性每个工作中的人都有深切感受。现行的职称制度,出台于上世纪80年代,不可避免地带着那个年代的特有印记,在尊重知识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显现出“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呆板来。


川观君时常就想,单就“发表论文”一条,随着中国受教育者群体的不断扩大,如果每个硕士博士、副高正高职称的合格,都必须要以发表论文作为前提条件,许多万、许多万篇的论文,那需要好多的纸张才够印刷啊?


更受诟病的是评职称中必不可少的两项技能考试:计算机和外语。且不说计算机的多个考核项目中与一般岗位的业务能力关系不大,就只说外语,对那些极少与国外接触的岗位来说,难道不是中文能力比外语更重要吗?职称的上升,居然必须以外语能力的提升而定,却不是以中文能力的提升来定,更不以实际业务能力的提升来定,这算得上对人才的科学评定吗?


很多人更难容忍的,是职称考试已经形成了一条产值巨大的“灰色产业链”。为了晋升职称,人们常常放下工作被迫去参加考前培训,花大价钱买教材、买光碟、进培训班……由于这个考试产业链上的利润非常丰厚,所以每到考英语的季节,就有“考试贩子”通过购买到的个人信息,给你打来一个又一个开班电话,令你不胜其扰。


人才评价应该有一个更科学的标准了。它应该是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它的评价应该是科学客观公正的,它应该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精力深耕专业。


总之,它应该是实事求是、分类施策的,而不是呆板的,僵化的,被灰色产业链所利用的。


愿四川的职称改革推进得更好更快,不只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及其他多个行业也能如此。愿全国各地的职称改革顺利推进,造福千千万万人才和整个社会。



川报观察记者 熊筱伟

部分内容综合自华西都市报

编辑: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