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文: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王金丹毕业论文

指导老师:王景芝教授






摘要:本研究采用俞国良等人编制的《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对河北地区245名幼儿教师进行测试,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河北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属于健康状态,但存在发展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各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工作和自我三个方面;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工作和自我两个方面;不同学历的幼儿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上差异并不显著,但在生活和社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自我和社会三个方面。本研究还对幼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个人、单位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师作为教师中的特殊群体,接触的是生理心理都极为稚嫩的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幼儿心理上烙下深刻的痕迹。孩子是国家明天的希望,而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人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其幸福生活的保障条件。刘瑛(2006)的研究显示,儿童行为问题总分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症状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儿童行为问题越少,反之亦然,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干扰的。健康的心理是其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更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有真正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目前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国内外研究较多,结果不尽相同。国外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幸福感和职业倦怠两个方面,并将其结构划分为健康与疾病两个各自独立却又相关的单级维度(Keyes,2005)。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则更晚,而且数量也比较少。张积家和陆爱桃(2008)总结了1994-2005十几年间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情况,发现其中被研究最多的是中小学教师(71.56%),而涉及幼儿教师的研究只占到7.88%。从国内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很容易看出,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整体水平不高,且深入不够;同时,还存在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国内多数学者在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时,更加注重那些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心理问题,而对那些对教师个人素质与生活品质具有提升作用的“积极的情感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积极的组织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则研究得不多(Seligman,2003;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2000)。第二,目前国内研究者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测量90%左右采用的工具为各类版本的SCL-90(张积家,陆爱桃,2008),虽有研究者自行编制测量工具(边玉芳,腾春燕,2003;张承芬,张景焕,2001),但由于其样本选择的代表性不足,其作为测量基础变量的有效性也受到质疑。王星(1997)认为,根据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涵盖以下六方面:正常的社会认知;良好的情绪表现;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意志品质;健全完善的人格和客观地对待自己。俞国良(2010)等人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大致由自我、生活、工作和社会四个方面,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我国教师的特点为基础,编制了《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本研究使用此量表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作一调查研究,帮助其更好地认识自我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自我心理的调适,并为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对策。

在20世纪70年代起,心理学家就开始关注爱情、婚姻、人际关系等心理学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取样方法,选取河北省到河北师范大学进行国培的幼儿教师共250人为被试,收回问卷245份,回收率为98 %,其中有效问卷245份,有效率为100%,被试均为女性。


2.2研究工具

此次调查采用俞国良、金东贤和郑建君三位老师于2010年编制的《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该量表由生活、工作、自我和社会四个分量表构成。生活分量表共21个项目,其中正视现实、有幸福感和有效应对日常压力3个维度的项目数分别为7个、8个和6个;工作分量表共25个项目,其中角色认同、有成就感和有效完成本职工作3个维度的项目数分别为8个、8个和9个;自我分量表共19个项目,其中自我认识、自尊感和有效的自我控制3个维度的项目数分别为5个、8个和6个;社会分量表共22个项目,其中人际关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多的亲社会行为的项目数分别为9个、8个和5个。从个性和社会性角度,教师心理健康部分中的自我与生活对应于个性,工作与社会对应于社会性;从发展与适应角度,自我和社会对应于发展,生活与工作对应于适应。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适应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适应性标准包括生活与工作部分,发展性标准包括自我与社会部分。问卷采用6点计分的形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要求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最近一段时期的真实感受进行选择,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在该对应部分的心理健康素质越高。经检验,此量表的4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数分别为0.730.950.910.92,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效度,可以在今后相关研究中作为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工具使用。


2.3研究过程

运用问卷调查法,由被试根据主试的要求自行填写问卷,以团体施测方式进行。用SPSS18.0建立数据库,并作相关统计分析。







4分析与讨论

4.1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问题

本研究得出幼儿教师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表现出了较高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但工作分量表得分与生活分量表得分、自我分量表得分与社会分量表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所以,幼儿教师在总体上同时存在发展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4.1.1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在生活分量表上的得分要显著低于在工作分量表上的得分,一方面说明其面对生活压力所表现出的无助,以及由于现实与理想落差对其自身幸福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教师群体对自身职业的认同,以及通过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提升其成就感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不断的挑战,幼儿教师也如此。竞争的压力成了他们沉重的心理包袱。随着人们对教育更加重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越来越急切,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必然会成为幼儿教师很大的心理压力。虽然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而言,其政府的资金投入、教师的薪资待遇等均处于较低水平。压力过大,待遇却过低,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教师心理严重失衡,直接导致其幸福感偏低。

近几年,。2007,幼儿教师的身份和待遇应当受到重视。为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财政部从2011年起,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主要针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采取远程培训、“送培到县”、“送教上门”、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促进幼儿教师教育改革。、健全的国家政策和完善的培训体制使幼儿教师对其角色认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幼儿教师在“有成就感”和“有效完成本职工作”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5.2935.231,这说明幼儿教师通过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提升其成就感的能力很强。


4.1.2存在发展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发现教师在自我分量表与社会分量表的得分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教师群体相对于同社会关系、社会责任感以及亲社会行为等有关的心理素质而言,对自我认识、自尊感和有效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心理素质更为重视,且得到了提升。

幼儿教师在与幼儿、同事、领导及家长交往中,关系是否融洽,严重影响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郭德珍(2010)认为,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在幼儿园也互不相让,同学之间常会因为一点小事产生冲突,家长便会找到学校来,要求老师解决问题。其次,是幼儿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在工作中会由于进修机会、职称评定等产生竞争,而幼儿教师多为女性,往往喜欢攀比,好胜心比较强,因此大家相互间往往容易产生猜疑、嫉妒的心理,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起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紧张。最后,是幼儿教师与领导的人际关系。有些幼儿园的领导常因一些工资待遇、教学事故之类的事情与幼儿教师产生矛盾,造成心理隔阂,阻碍教师的教学工作。

随着人们对幼儿学前教育的关注,幼儿教师这一职业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地位也有所提升。新课程改革关于教育评价部分的要求:“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机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发展性自我评价能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进而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对教师自我发展和促进教学都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国培过程中,学校不仅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还会根据需要为前来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助其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控制,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4.2不同幼儿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4.2.1不同年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发现,36岁以上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35岁以下的幼儿教师,这与王杰(2006)“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全面下降”的结论相反。具体来看,在工作和自我方面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生活方面则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这是由于年轻的幼儿教师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但自身的经验不足和自我认识能力较差。年长些的幼儿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心理素质较好,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除了承受沉重的工作压力外,还要承担操心孩子成长、照顾老人等各种家庭问题,所以在生活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4.2.2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教龄越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尤其在工作和自我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此结果与金芳和王永秋(2009)的研究结果不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压力会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Catherine So-Kum Tang,Wing Tung Au,Ralf Schwarzer,& GerdamarieSchmitz,2001)。教龄长的教师阅历丰富,教学经验更多,承受压力的能力更强,对课程的把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比教龄短的教师更突出,所以,教龄长的教师相对于教龄短的教师心理更为健康;第二,本研究将教龄分成10年以下、11-20年、21年以上三组,与其分组方式不同;第三,研究采用的是俞国良等人专门针对教师编制的《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侧重考察教师群体积极的心理健康因素,并将其具体分为生活、工作、自我和社会四个方面,因此与过去的同类研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4.2.3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数据结果显示,学历越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但差异并不明显。而王欢(2005)则认为:学历越高,幼儿教师心理压力越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大专培养的是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实用为本。本科要求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且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较强。所以,在人际关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多的亲社会行为方面,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的水平显著高于专科学历的幼儿教师。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本科生毕业后满怀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但较低的工资与社会地位让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认为得到的回报与其学历不成正比,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相对于大专学历的幼儿教师正视现实的能力更弱。周智慧(2008)表示,较高的社会期望是高学历幼儿教师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人们普遍认为,学历越高的幼儿教师教学水平就应该越高,所以管理者会对其要求更高,家长对其的期望值也越高。克斯—道德森定律认为,长期处于较高的唤起状态则会使个体体验到焦虑、厌烦、疲劳等负面情绪。学历较高的幼儿教师正是长期处于较高的唤起状态,故而压力感较大,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4.2.4不同职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幼儿园三级教师一般为刚入园不久的年轻老师,对生活和工作都充满热情。幼儿园高级教师需任幼儿园一级教师5年以上方可申请,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具有比较扎实的幼儿教育工作必备的文化专业知识,一般年龄都比较大,生活和工作都到了稳步发展的时期。而幼儿园一级教师要求大学专科毕业生见习1年期满,或中等幼师毕业任幼儿园二级教师3年以上才可以申请,这时的幼儿教师大多年龄在2535岁之间,不仅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还要照顾孩子和老人,操心各种家庭琐碎事务。所以,无论在生活方面、自我方面,还是社会方面,高级教师和三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显著高于一级教师。


5调适对策

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师,是稚嫩心灵的引导者,这一神圣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具有很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全力关注和重视。此研究就个人、幼儿园及社会三个方面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适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改善、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5.1个人方面


5.1.1培养良好个性,做自己情感的主人

个性的情绪情感方面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联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幼儿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情感。具体的调控方法有:遗忘法、代偿法、宣泄法、转移法、意控法和升华法。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内省,加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读书明理,增强自我完善的方向性;虚心求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还要矫正自卑、怯懦、嫉妒、狭隘、暴躁、孤僻等不良性格。


5.1.2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人格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消极情感体验,要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就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宽以待人,善于沟通,相互尊重,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交往双方获得良好的个性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护与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的技巧。当给同事提意见时,对平时易接受别人意见的同事,可以直言无忌;对好强、固执者,可以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其发现自己的缺点。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得失,以平和的心态参与竞争。当别人获得成功时,要由衷地为别人感到高兴,当别人失败时,要学会去安慰。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接纳与赞许他人,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5.1.3正确处理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躯体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文化性的等不同的压力源。压力之下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如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就会引发身体或心理疾病。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进一步会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所以幼儿教师应正确认识压力,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有效控制压力。常用的方法有:正确认识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自我放松;学会放弃;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加强体育锻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自身观念等。


5.2幼儿园方面


5.2.1在幼儿教师招聘中加入心理健康测评内容

当前的幼儿教师的招聘只考察个人的教学能力,并不涉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考察。这就导致了进入幼儿园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很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水平很低的教师,不仅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甚至可能影响到幼儿园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幼儿教师招聘的时候就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测试,并在正是入职前对所有录取教师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相关方面的培训。


5.2.2实施人性化管理,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

幼儿园本身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完善幼儿园的管理,营造有益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环境。幼儿园管理者要带领教师创造一种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和融洽的教学氛围,建设民主、平等、尊师的幼儿园精神环境,形成活泼、团结、向上的温暖集体。幼儿园还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关心他们,创设机会让教师达到自我实现。同时,管理者在考虑班级师师组合时,要注意年龄、教龄、学历、个性等方面的合理组合,这样可以互补互助,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长和工作积极性,挖掘出最大的能量。


5.2.3丰富课余活动,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良好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教师一天到晚与幼儿在一起,身心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工作一天也会觉得很疲惫,心情低落,管理者对教师要秉承“以人为本”,实施情感管理,以情感人,建立和谐友好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同时,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聚餐、运动会等娱乐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更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在强调现代生活快节奏、高效率的同时,也要科学的安排娱乐及放松,使幼儿教师在友爱互助、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5.2.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及幼儿家长打交道,要与领导、同事打交道,要与幼儿教育有关的方方面面打交道,情况都不一样,不可能事事都顺心,总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会发生误会和分歧。面对这些有形无形的压力,幼儿教师的心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幼儿园应当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帮助幼儿教师正视现实,变压力为动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幼儿教师寻找到缓释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努力健全自己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态。



5.3社会方面

王景芝(2005)认为,要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社会支持系统具有很大的作用。


5.3.1提供社会支持和保障,给予应有的尊重

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令,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政府部门要贯彻落实教育法规,尤其是《教育法》、《教师法》,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福利待遇、进修深造、休假晋升等,使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与此同时,应改变社会的舆论导向,纠正那些轻视幼儿教师的地位、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孩子的“高级保姆”的错误观念,对幼儿教师给予重视和尊重。


5.3.2加大幼教事业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任何人都存在低层次的需要与高层次的需要,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衣食住行都得不到基本保障,又怎么可能顾得上社会和精神上的需要,幼儿教师亦如此。社会应加大对幼教事业的投入力度,增加幼儿教师的物质待遇,提高其生活水平。有调查数据显示,71.42%的幼儿教师反映工资收入太少,与自己的劳动付出不成比例。工作努力认真、教学成果优秀教师的收入并不会高于其他教师的收入,这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在逐步提高幼儿教师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幼儿教师工作评价机制,对幼儿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估,将工资分为基本工资、课时工资、教学常规津贴、教育教学效益奖金、科研奖金、特殊津贴等部分,调动幼儿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5.3.3师范教育加强对幼师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幼师生的年龄偏小,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应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优势,对学生的应付生活事件的行为进行调整和干预,从而消除或减少应激源对个体的不良影响,维护身心健康。要求幼师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原则和心理卫生工作方法;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幼师生对教育工作的由衷热爱;培养其向上奋进的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加强对幼师生职业道德的训练,建设一支心理健康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