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采访 | 李嘉浩 X 麻省理工学院 MIT


唯一说

跳级,保送,天才,传奇。这个在湖北,在武汉,在UPP圈子里的“别人家的孩子”被贴上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羡慕的标签。作为一个理工科外行,我在采访李嘉浩之前对他的想象建立在听无数人的唏嘘上,更多的在脑海里描绘的是一个超高智商理工男的刻板形象。而从他建议将场地从咖啡馆转移到他所住的兄弟会宿舍休息室,到他向我介绍自己当年为UPP作词谱曲的MV:“特别健谈,“也很文艺,“充满热情成了90分钟交流后我对眼前的传奇李嘉浩总结新关键词。当然,也让在浓浓文艺氛围的Tufts毕业的我对麻省理工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学校概况

麻省理工学院 (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一所位于美国麻省大波士顿地区剑桥市的中等大小的私立高等学府。在世界高等学术殿堂中享有盛誉。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誉。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于186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麻省理工学院借由美国国防科技研究需要而迅速崛起;在二战和冷战期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计算机、雷达以及惯性导航系统等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麻省理工学院素以顶尖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及商学院而著名。2017-18年度,MIT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一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第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第四、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五。2017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世界大学声誉排名,麻省理工学院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哈佛大学。此校同时具很强的创业文化,由其校友所创办的公司利润总值相当于全球第十一大经济体




学生群体构成

4,524 total undergrads



学士学位工构成



著名校友

,贝聿铭,张朝阳,丁肇中

科菲·安南等等



Hello,首先谢谢你在繁忙的midterm期间抽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请求,说起来也是第二次见面了,但之前一次因为时间匆忙没有机会好好聊聊,在准备这次采访之前,我想了一下才发现自己对你的了解仅仅是一个放弃北大保送名额选择 UPP被MIT录取的天才。当然这一长串足已让多数人唏嘘不已了。按照流程: 先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吧

我是李嘉浩,今年大四。计算机专业,辅修音乐。高二时随比我早一届的中美班来到波士顿跟着Tufs计算机系的Diane Souvaine教授做项目研究。说起来,我和Tufts UPP其实有一年半的交集,虽然在前半年一直在教授的实验室没有上UPP的课程。


我知道你在初三因获得全国高中信息大赛一等奖而收到北京大学保送名额。在如此难得也傲人的机会前你却选择了来到Tufts UPP,出国留学是一直在你的规划中么?

不是,没有在规划中,但是我看到的是机会。最吸引我的是当我听说可以高中提前来美国和美国大学教授做关于计算机方面的实验和研究。这样的机会是我在国内无法得到的。哪怕是参加再多的比赛,我接触和获得的仍是局限于竞赛类的知识和经验。来到Tufts后我是第一次开始大量阅读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术类的研究论文,了解熟悉一个研究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虽然高二刚来到美国参加Diane Souvaine教授项目时自己的各项能力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我身处的学术氛围对我之后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MakeMIT 比赛

信息科技/计算机算是你一路成长从小学到现在不变的标签了,我能说这是你的passion(热情)么?

是的。的确,我认为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因为我感兴趣的正好是我擅长的

我对计算机的兴趣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萌芽了。可能听起来挺陈词的一个故事。我从小喜欢打游戏,是沉迷的那种,但玩到某一时间会发现自己对于电脑游戏的兴趣超越了游戏本身,有一种想要研究游戏的这个载体(也就是电脑)的各项功能。那时候家里恰巧有关于信息科技/电脑的书籍,就拿来自己开始翻阅。从一开始一知半解,到边看边研究,现在看来我还是真的喜欢这个学科,所以会觉得十分有意思。


那MIT作为一个Computer Science学科最强的美国大学,是你当初在择校时的不二之选了。

说实话,我对MIT的喜欢是在就读后才慢慢积累的。记得当初我对MIT无非和现在大众对它的印象差不多:被理工这个大泡沫给笼罩着,再加上记得在高中时到MIT附近问路遇到的学生有些冷淡,我对它并没有像是dream school一样的幻想。回想申请的计算机牛校里,还有卡内基梅隆,但是我访校的切身经历告诉我自己不是很适合这个学校的环境和氛围。选择MIT的理由真的挺简单,专业对口,学术一流



不用我导入,你刚才已经涉及到我接下来的一个问题了。是的,当我们说到MIT就会联系到理工天才,数学神童,创新科技这样的词汇。你刚才有提到“理工这个大泡沫”,能具体说说么? 我很好奇的是,三年半的MIT就读经历,你看到的MIT与我们这些校外人有什么区别吗?

嗯,无法否认这是一个理工学校,但不仅仅是理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0%以上的本科学生有在参与与舞蹈相关的俱乐部或是组织。我从小的音乐爱好(钢琴和爵士鼓)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提升。学校对于非理工科兴趣的支持和资源真的很多,我也在这里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MIT和许多美国文理学院一样,鼓励学生在人文艺术领域全面发展,本科学生有对人文学科的必修学分要求,就像我在这个学期也上了一门哲学课。当我开始在MIT的学习后才发现身边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在除了自己专业外的领域有另一个“他,再回到当初我在校园附近问路的小插曲,估计正好那个样本(sample size)不够代表性吧哈哈。


摄于纽约

你多次提到了音乐这个兴趣爱好。辅修音乐专业?能分享一下么?

爵士鼓和钢琴是我热爱的两种乐器,但我更倾向于创作。不知道你有听过我在UPP期间给家长们送的一个越洋礼物?(唯一随即打开浏览器在YOUTUBE上搜索了“不如远行“这首歌,心中对于眼前这个MIT天才的印象又加了三分儿,特别是当看到作曲作词:李嘉浩的时候)。哈哈,当初的录音和拍摄都在我的房间里完成的,现在想想是特别美好的回忆。UPP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到现在我和一届的同学还会回到Tufts的Tisch图书馆见面或者一起学习哈哈


那我可以说MIT是你的fit school?(契合学校)?能具体说说它和你的契合度么?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Tufts 本科申请文书里的一篇“celebrate your nerdy side”(谈谈你学霸的那一面)。我觉得在某些方面我承认自己很学霸,当然我指的是我感兴趣的专业方面,而且我不会在别人面前掩饰这一点。在MIT这里,没有人会因为你是个学霸而评论你,因为大家都一样,很乐意把自己学术的兴趣和热情添加到日常的对话中,所以我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大环境下很舒服。就像你刚才问我计算机是不是我的热情,我毫不犹豫地说是。



没想到你竟然还记得我们学校的申请文章,心里默默给你加一分哈哈。聊了学校,我们来谈谈你的CS专业吧。 作为学校最大的院校EECS(电子工程及计算机),三年半来的学习体验如何?

比想象中更偏理论。除了一门课程有具体教授如何使用PYTHON(一种编程语言),其他的课程更多的在做理论介绍和如何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了解现有的编程平台和优化现有编程语言。当然,这就意味着做课后项目作业很大一部分需要自学,自己看很多相关的书籍和自己不断研究测试


但是除了课堂之外,MIT有一个叫做UROP的项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本科研究项目)。这个平台提供给本科学生各种与研究生,博士生还有教授一起合作和完成项目的机会。我之前在学校的多媒体实验室(media lab)做了两年一个算是结合我兴趣和专业的项目:Symphony of future。这样的机会让我能够把学科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作为你们学校最大的学院,拥有美国最顶尖的师资和生源。相必是人才济济,竞争分外激烈吧。

其实竞争倒没有大家想像的如此激烈(那是因为你真的很厉害)。相反,我觉得所有的学生都很团结,而且互帮互助:比如说我们课后作业很大一部分是需要小组一起完成的,有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解决。



和你聊到现在,其实已经完全颠覆了我对印象中“MIT天才”的刻板想象了,我也不那么好奇为什么你会连续三年拿到硅谷实习的机会了:健谈,兴趣与专业平衡发展,过硬的学科水平让你软硬实力兼备,能分享一下你在上个暑假在Facebook这个全世界公认“最理想的工作公司”的实习经历和最大收获么?

团队合作影响力是两个关键词。首先,团队合作:你会在实习的过程中被分到某一个组,这个组的成员是你接下来几个月要一起完成一个项目或解决一个问题的“战友”。在每个人完成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代码的过程中是穿插着无数讨论,修改,互相答疑的。你必须要知道在碰到某个问题时找到哪个组员,代码出问题时在哪里修改,所以你们之间的默契十分重要。


另外一个就是影响力,其实Facebook的企业核心就是影响力,不仅仅是对企业本身还是对社会。 这是我学到的超越计算机编程更高的一个工作目标。每一年实习的结束都会要求每个实习生做一个总结演讲,演讲的内容就是介绍自己在过去的几个月工作/项目所带来的实质性的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所在的2017年实习项目的影响就是通过优化服务器来减少后端运作的服务器数量,从而达到提升效率并节省开支增加公司盈利的影响。我在实习工作期间也是带着这个目的在进行不同的问题解决。


大一实习期间摄于加州

目前对未来的学习或事业规划是怎样的?今年毕业后有什么打算么?

我决定直接读研。一方面是想要延续现在本科在做的一些研究项目,还需要一些时间把他们完成并优化,当然这些研究也可以成为我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课题备选。另一方面是想趁现在正处读书最佳的状态想在接下来的一年一气呵成把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位一起拿下来。

不过真要说规划,我觉得我也会迷茫,因为毕业后也会要做出是去知名大公司还是起步创新类小公司工作的选择。不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会慢慢明确的


谢谢你的分享,和你的交流中让我也有联系到自己在学校在工作后面临的一个个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相信你的分享会对之后UPP的学弟学妹们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最后也是按照流程,你对UPP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么?

如果你们对MIT,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任何问题问我都是一个现成的资源,我很乐意解答你们的问题和帮助你们解决眼下的困惑。当然,今后我工作后,在可行能力范围内我也可以给你们工作上的建议。大家加油。




后续

唯一想说的是人生本身就是充满无数选择的。迷茫有时是件好事,因为它会鞭策你去思考,去反思,去探索,想要拨开眼前的迷雾找到下一步要迈出的方向。正如同李嘉浩在采访后和我分享的,他并没有规划好自己人生的一步步轨迹,像是出国参加UPP,到放弃北大接受MIT的录取,再到如今选择读研而不是直接工作,如果问三年五年前的他,可能当时的他也没有预想到今天的自己会做出这样一系列的决定。


如果说此时的你很迷茫,如同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请不要焦虑,不要沮丧,试着向你身边的同学,学长学姐,老师,父母这些现成的资源交流你的想法,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过来人的经验分享并结合自己眼前的选择做出从心的选择。要知道选择权永远在你自己的手中,选择本身没有是非对错,重要的是你是否在选择后做适时的总结,是否有问过自己一个为什么。一转眼,在一次次迷茫和一个个选择后你会忽然发现自己长大了。


我走在剑桥区主干道Mass Ave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回看与李嘉浩聊天的那幢MIT兄弟会公寓,耳机里传来“不如远行”一句一行道出每个留学生心中最深的歌词旋律:

怀着理想,满载期翼,即使逆风航行

任思念千丝万缕,

不必忧虑

不如远行,即使多少会念记

这别离,只为再次重聚惊喜

长夜里即使身于千里但想起这份情素

漫长路,心里亦有暖意

(从李嘉浩的原创歌曲“不如远行”歌词节选)




资料 | collegeboard

图片 | Instagram 

文案 | 唯一

排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