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七年级初中学生质疑数学课本并发表研究性论文

孔子说,“疑是学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途径。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培养孩子们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精神成为了平和老师和学生追求的一种教育模式。


故事一 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老师郑碧霞老师在和同学们讨论课本第15章、第125页的练习第3题的“格点问题”。《数学教学参考资料》(上海教育出版社13年版)在140页给出有4种情况的答案,而且老师在课堂上也是这样讲解的。但是七年级王梓蘅同学却在课下通过自己画图分析指出这个答案不完整,完整的答案应有12种情况。随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王梓蘅同学以“最小格点三角问题”为题撰文说明,此问题引起了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黄家礼老师的关注,在初中数学教育微信平台上发表了论文,论文一经发表,引起广泛的关注,更有陈海燕,李亚兵,郭昊杰,马学斌,胡文备等老师对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更深入的探讨,郭昊杰还专门撰了“最小格点三角形的再研究”一文对这个问题的最终正解(无数种情况)进行的专业的解答;


故事二 七年级第二学期,课本第12章第2页教材用剪拼正方形的方法证明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是存在的,郑老师随口问了一句,“同学们,那你能用剪拼正方形的方法证明面积为3的正方形是存在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动脑动手的研究,但是仅仅课堂40分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研究结果,但是在一个月后的某个课间,汪幸同学带着自己的手稿兴高采烈地和老师探讨起他不仅在一本课外书中看到了答案,还自己琢磨出了剪拼正方形的规律,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撰写了《有趣的剪拼正方形》一文,发表于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初中生世界(智慧数学)》杂志。



故事三 六年级第二学期,课本第六章、第83页是一篇阅读材料,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古代早已知道方程(组)和它的解法,只是古人将方程组用算筹排列成方阵,然后通过移动算筹来解方程(组)”。郑老师关注到课间有同学在讨论“算筹到底是什么?”就这么一句话,引发了郑老师的思考。在同学们的共同参与下,师生一起上网了解了很多有关算筹的知识,才知道“算筹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不亚于四大发明”,于是在数学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帮助下,郑老师以一节上海市级公开课的形式把算筹的历史和简单的应用带到了课堂中来。文汇报2013613日第7版,以《古人怎样解一元二次方程》为题报道了这节公开课,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黄家礼老师也以《算筹:初中数学拓展课的好素材》为题撰写文章并发表于20145月的中国基础教育知识核心刊物《上海中学数学》。





感谢阅读本期《平和教育》。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法1

启动微信

选择窗口下方通讯录

选择公众号订阅号

选择窗口右上方的“+”

在搜索框中输入微信号:平和教育

选择关注

添加方法2

登陆平和门户网站:www.shphschool.com

找到网页底部的微信二维码

打开QQ动态扫一扫或者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

将手机摄像头对准扫描即可


--- --- --- --- --- --- --- --- --- --- --- --- --- --- --- ------ ---

地址:上海浦东黄杨路261号

邮编:201206

电话:021-50310791

网址:www.shphsch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