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问的奇葩好问题! 为什么要写科研论文?如不再奖励,您还做科研写论文吗?



1. 

为什么要写科研论文

(作者|罗汉江)


为什么要写科研论文,原因很多。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目前晋升职称需要考核科研论文,甚至获得长久教职也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抛去各种功利需求不说,其实科研论文还有积极的一面。比如,目前对于我而言,写科研论文,也许是我能够寻找得到的,最能挑战我的事情之一:尤其是未来,在计算机领域“顶级”刊物和会议上,能够发表自己的科研论文。

    

那么挑战意味着--难,因为全世界的科研人,都在没白没黑的努力,并梦想登入心目中的科研高峰。挑战能够带来前进的动力,就像心目中的珠穆朗玛高峰,登峰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可以让你一直有事可做,拓展你恐怕一辈子也没法涉及的、新的学习领域,并最大化的挖掘出你的潜力。而这种类似探险的挑战,和努力学习的经历,最终能够给予很好的人生体验。比如英语,如果不需要用英文写作科研论文,会有那么大的动力一直坚持去学习并使用吗?再比如,数学和算法,如果不是为了登顶的喜悦,能一直坚持沉浸在枯燥的深渊而津津有味吗?所谓兴趣,其实是为实现信念而坚持所获得的一种奖赏。而这种信念就是,一直努力,攀登心目中的珠穆朗玛,直到再也不能。

    

科研论文,也是一种创新,也可以说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内的创新。也许你发表的论文没有什么大不了,但似乎只要有一点,就足够支撑所有的努力和付出的艰辛----你是全世界第一个发表了这个创新的想法(ideas)的人:也许目前看不到什么实际的应用,但也许它似一粒可以跨越时空飞行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个时空,或者能够激发另外一颗创新的种子,或者甚至能够生根发芽。。。。但这些似乎都不那么重要,而重要的是:你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可以做的Game,似它这样更有吸引力----至少,它可以宣示,在某个很小的国际视野内的时空点---它证明了你的一次真实的存在。

   

也因此,科研论文,也可以是一种形式、一种载体、一种生活、一种存在,一种呈现登峰者心目中的所谓珠穆朗玛顶峰的一种映射。至于为什么要登顶,其实,可以思考一下那些不惜牺牲自我而已经长眠在登峰的雪山中的勇士。

   

也许,刨到最低,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而仅仅简单的:活着,就是要去登顶--因为那是心目中的珠穆朗玛!


2. 科研奖励是论文发表的主要动力吗?

(作者| 叶建军)


上截图刘玉仙的博客“如果学校不奖励论文,你还会发表论文吗”问得好,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这里写出来。


高校教师发表论文的动力,其实很多:外在的有职称评审、各种头衔、各种待遇获取都对论文提出要求,基本上是发表越好越多的论文,得到的职称、头衔、待遇越高越大。很多高校教师规定了科研工作量,是强制的外在要求。


内在的动力:包括学者向同行展示成就、获得认可的需求,以及为人类知识宝库添砖加瓦的美好愿望。 所以,学校对论文的现金奖励,只是学者发表论文动力之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动力。

可以说,论文是学者的门面,是学者的招牌,是学者的能力的证明。在跳槽和找工作时,学者对这个感受最深。只要是理智的学者,不管有无奖励,发论文的动力一定很强烈。

这么说来,一些高校的奖励政策,其实作用没有想像的大,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举措。奖励的钱少了,效果甚微。虽然不少学校对CNS的论文动辄百万的奖励,可实际上普通的大学老师根本够不着,没有作用,只有极少数人能拿到这个奖励,但这些人早就位高钱多,也不会太在乎这个奖金。

所以,科研奖励对于一般老师正常的科研活动、发表论文的活动影响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好,可能会对选择期刊有较大影响——本来发个核心,结果看到SCI收录有奖金,就投sci期刊;本来不在乎影响因子,结果因为奖励与影响因子挂钩,结果投向了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显然,这个影响,谈不上是好的影响——至于为什么不是好的影响。

当然,科研奖励对于缺钱的年轻博士、对于缺少经费的某些学校,作用可能大一些、好一些。对于他们,科研奖励就是雪中送炭了,是久旱甘雨了。这也许是科研奖励不多的正面效果之一了。

科研奖励危害,其实很大。对于有些心术不正、做事不规矩的人,影响很大,他们会采用各违规甚至违法的手段,疯狂发表论文,以骗取科研奖励获得各种头衔待遇(现在科研管理水平不高,鉴别能力有限),他们上去了,因为不被正直的同行认可,必然会打压、欺压正直的科研人,劣币驱良币,导致科研反而倒退。这好比向一块有杂草的农田施肥,杂草长的凶猛,庄稼反而减产一样的道理。

这么说来,只有那些民间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动机最纯洁,他们发表论文,不是为了头衔、职称和待遇,也没有谁给他们奖励,他们只为了向同行展示成就,为人类知识宝库做贡献。他们本是最高尚的一群人,但遗憾的是没有人瞧得起民间科研。


3. 

中国近20年论文现金奖励:一篇最多可奖16万美元

2017年08月01日 06:44 澎湃新闻


一份对中国近20年论文现金奖励政策的统计报告于近日发布。有高校的政策显示,对一篇发表于《自然》或《科学》杂志的论文,作者最高可获得165000美元奖金。


报告也指出,从搜集到的样本分析来看,中国高校的这一政策所参照的标准已经逐渐从只看论文数量,转向也看质量。


7月初,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Wei Quan、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陈必坤以及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生候选人Fei Shu将他们撰写的这份报告发表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


他们通过百度和高校官网,从具有代表性的100个中国高校的样本中,调查1999年至2016年期间168项针对科学论文发表的现金奖励政策。这100个高校中,25所为985高校,33所为211(非985)高校,42所为既非985又非211高校。


值得一提的是,更多的学校因为没有公开奖励政策而无从得知,也没有被纳入研究样本。该研究所分析的对象为对自然科学论文的现金奖励政策,不包含社会科学论文。


增长的科研经费,增长的论文数量


中国的科研活动正随经济发展而经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科研投入和产出在过去20年中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从1995年到2013年,中国的研发支出由52.3亿美元增加到1777亿美元,增长近33倍。


WoS(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开发的信息服务平台,支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学科的文献检索。在WoS收录的期刊中,每年来自中国的新发表论文数量已经从1995年的13134篇增加到2013年的232070篇,增长约17倍。 Fei Shu及合作者在论文中提到,2009年之后,中国已成为国际科学论文生产第二大国。



曲线为中国R&D经费支出,柱状为中国作者发表在被WoS收录的期刊上的论文数量。1995-2013


既非985,也非211的高校对论文的奖励额更多


不同层级的高校之间,获得的资金支持差异较大,这也意味着对发表科学论文的奖金有一定差异。


在中国,处于第一层级的985高校共39所,第二层级非985的211高校有73所,第三层级既非985又非211的高校有1124所。


该研究统计显示,2002年到2015年间,第一和第二层级的高校平均年度预算从2386万美元增加到11305万美元。与此同时,第三层级高校的平均年度预算从189万美元增加到927万美元。期间,第一和第二层级高校的平均年度预算约是第三层级学校的12倍。


一些学者认为,支配更多科研资源的第一和第二层级的高校,能为论文作者提供更多奖金,激励学者的科研精神。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尽管第三层级高校的预算相对较少,但在对论文发表的现金奖励上,它们会比第一和第二层级的高校更为“大方”。


研究人员表示,以2016年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或《科学》上的论文所获的奖金为例,第三层级大学平均向每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提供63187美元的奖金,而第一和第二层级的大学分别平均提供38846美元和53823美元。



不同层级的高校给特定期刊论文的平均奖金额度(每篇),图表中的数字为给论文第一作者的全额奖金


同样是一篇发表在美国学术期刊PLOS One的论文,在第三层级的大学平均会给出1661美元奖金,但在第一和第二层级分别只有401美元和783美元,分别约只有第三层级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


一篇《自然》或《科学》论文最高可获165000美元奖金


研究人员回顾了中国高校现金奖励论文政策的历史。大约在1990年,南京大学物理系推出了中国第一个类似的奖励政策。最初,一篇WoS论文能获得25美元的奖金,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这笔金额增长到60至120美元。作为第一个将WoS纳入科研评估的中国大学,南京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连续七年占据中国大学在WoS上论文发表数量的排行榜首位。


研究人员搜集到此后近20年共168项公开的现金奖励政策,他们发现,中国高校对每篇发表在WoS所收录期刊上的论文,提供30美元到165000美元不等的奖金,金额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增加。


并非论文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获得奖金。168项现金奖励政策中,12项政策对作者身份没有特定要求;13项政策显示,只要发表的论文符合奖励政策,非第一作者可根据贡献获得相应比例的奖金,例如第二作者获得一半奖金;25项特殊政策则规定,非第一作者的论文只有发表在非常出名的期刊,如《自然》、《科学》,才能获得奖金。除此之外的118项政策显示,一些大学只向第一作者提供奖金。


在这些查询到的现金奖励政策中,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将有资格获取奖金的对象设为:被WoS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但也有部分大学同意:在EI索引(Engineering Index,美国工程索引,独立于WoS)所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能获得小额奖金。


并不是发表在被WoS收录的期刊就会得到一致的奖金,具体还要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分区。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位于一区/二区的期刊,会得到更多的奖励。反之,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位于三区/四区的期刊就没有那么高的奖金。


四种奖励标准的变迁


总体而言,过去十年,中国高校对论文的平均奖金额有所增加,但对发表于低影响因子、位于三区/四区期刊的论文的奖励有所收紧,金额有所减少。


所谓三区、四区期刊,。在原先汤森路透的期刊分区基础上,,将各领域内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按照前5%、前6%-20%、前21%-50%、后51%-100%,划分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期刊。


研究人员根据168个样本,将中国论文现金奖励的衡量标准归纳为四类:以论文数量算,每篇论文奖金一致;以影响因子高低决定奖金多少;;以论文被引用的多少来决定奖金。


研究人员发现,在1999年,“按数量算,每篇一个价”尚是不二的标准,但近年来,,其他三种并存。



1999年至2016年,中国论文现金奖励政策中四种参考标准的比重变化。表中,JCR ;JIF-based指的是以影响因子高低决定奖金多少;One Price指的是以论文数量算,每篇论文奖金一致; Citation-based指的是以论文被引用的多少来决定奖金。


高影响因子的一区期刊依然有着最高的奖励待遇。以《自然》(2016年度最新影响因子:40.137)、《科学》(2016年度最新影响因子:37.205)杂志为例,有中国高校对在《自然》或《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提供最高奖励,每篇论文作者最高可获165000美元奖金,平均奖金额从2008年的每篇26212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每篇43783美元,增加67%。


但三区、四区的期刊近年来有“遇冷”的趋势。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BRI,2016年度最新影响因子:0.364)期刊属于四区。2008年,一篇LIBRI论文可获得650美元的平均奖励,但在2016年只能获得484美元。另一本三区的期刊Library Hi Tech的奖金额则在9年内“原地踏步”。



2008年至2016年,中国大学对特定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奖金额变化。


有意思的是,美国期刊PLOS One(2016年度最新影响因子:2.806)。PLOS One在原汤森路透的期刊分区中属于一区,。,他们为PLOS One上一篇论文提供的平均奖金额度在逐渐下降,从2008年的1096美元下降到2014年的941美元,在2015年和2016年虽有略微回升,但未恢复到2008年的奖励金额。


在上图的9本期刊中,除了PLOS One、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和Library Hi Tech是属于三/四区期刊外,其余期刊都在一/二区,并在9年中都保持整体上涨的奖金额。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情况的出现,说明了中国高校对论文现金奖励政策中衡量标准的优化,已经从此前的只看数量,逐渐转向注重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9本期刊中,奖励最高(《自然》或《科学》)的期刊论文与最低的(LIBRI)相比,两者间的差距已经从2008年的约40倍扩大到2016年的约90倍。


3.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请大家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