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副院长博士论文连致谢都抄:中国一流大学也要”护犊子“吗?


一篇博士毕业论文,不仅正文一半的篇幅和自己带的学生的硕士毕业论文雷同,连致谢部分都几乎一字不差。

 

这样拙劣的抄法,恐怕任何一位参与过毕业/科研论文写作,经历过和知网查重斗智斗勇的同学们都看不下去。

 

而这篇论文的主人,却是厦门大学医学院的常务副院长蔡建春。

 

而厦大作为国内水平领先的顶级985高校,在这个事件中的表现则非常令人失望。


“抄论文连致谢都抄”

厦大:属于学术不端不算抄袭

 

在蔡建春院长的身上,有不少颇有分量的头衔: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院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福建省特殊支持人才“双百计划”;国内知名肿瘤专家。

 

但根据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调查,其写于2010年2月,申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与自己三名学生黄安乐、黄坤寨和刘凯华的硕士论文高度重合,。

 

经过记者的仔细比对,这些重合的部分包括:中英文摘要、缩略语、材料与方法、前言、数据和图片,占四万字总篇幅的近一半,相似度达到95.2%,具体结构见下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连学生论文中的致谢部分,都被蔡院长的博士论文几乎原封不动的搬了过来,只把“三年的时光一晃而过”,改成了自己的“五年的时光一晃而过”。

 

 “被抄袭”的三名学生目前都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他们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在蔡建春担任领导职务的单位任职。

 

事件详细经过请点击:《厦门大学对本校院长博士论文调查结果:属于学术不端但不算剽窃

 

,但直到7月14日,厦大才回应:“正在进行调查”。

 

八月初时记者去询问此事,厦大工作人员表示:“解释有用吗现在?这怎么回应,我也不知道怎么回应,请你教我一下。”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

(来源:百度百科)

 

8月10日,该事件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出来,并被包括中国新闻网、财新网、新京报网等媒体纷纷转载。

 

8月10日晚,厦门大学在官方微博发布《关于“蔡建春博士论文被指抄袭”调查情况的说明》,表示该校学风委员会的正式调查结论如下:


(来源:厦门大学官微)

 

 虽然校方声明中表示“学校已经按照校学风委员会的认定结论正式启动相应的处理程序”,但并未提及任何具体的处罚措施。

 

而从丑闻爆出至今,蔡仍然一直正常行使院长、党委副书记的职务,在医院里正常坐班出诊,其工作几乎并未受到任何影响。

 

而中青报记者8月21日发表的进一步调查,发现蔡建春本人博士期间另有多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


而厦门大学官方从10号的声明后再未对此事发表任何意见。

 

我们质疑的不是调查结论

而是厦门大学调查的方式和程序

 

科研隔行如隔山,尤其是涉及“博士论文抄袭”这样严重的指控,在调查和认定时必须慎之又慎。

 

只有真正的学界同行专家才有资格下结论,。

 

因此,陈大夫不打算对于蔡院长的行为具体是不是属于抄袭,是不是属于学术不端做出任何主观评判。

 

但我们认为,厦门大学在事件的应对和调查过程中,明显过于草率和官僚,罔顾基本的程序正义原则,做出的结论难以服众。


(来源:北京晚报)

 

 

 学术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及学校委托,受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进行调查,裁决学术纠纷。

 

学术委员会调查学术不端行为、裁决学术纠纷,应当组织具有权威性和中立性的专家组,从学术角度独立调查取证,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认定。专家组的认定结论,当事人有异议的,学术委员会应当组织复议,必要的可以举行听证。

 

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学术委员会可以依职权直接撤销或者建议相关部门撤销当事人相应的学术称号、学术待遇,并可以同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学术委员会审议或者评定的事项与委员本人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有关,或者具有利益关联的,相关委员应当回避。

 

学术委员会会议可以根据议题,设立旁听席,允许相关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及学生代表列席旁听。

 

整套学术委员会制度,目的就在于维护学校学术事务的纯净,程序的公平公正是关键。

 

专家组名单是否做到了“权威性”和“中立性”?是否严格执行了利益关系的回避制度?

为什么不公布具体的专家组名单?

 

为什么只公布“不构成抄袭“的结论,却不公布这个结论都是依据哪些具体证据形成的?

 

为什么学术委员会没有向学校提出任何处理建议?

 

(来源:百度)


我们质疑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的中立性问题,并非是针对学校故意吹毛求疵。

 

在蔡建春案件中,被调查的对象是一名在学校里担任领导职务十几年的院长,学校里相关专业的相当一部分专家都是他合作过的同事,他本人还是厦大医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委员。

 

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瓜田李下各种利益关系难以避免。


不公布专家组的名单,而以公信度最低的闭门会议的形式做出决定,大家完全有理由怀疑这就是一场内部人的走过场,这样的调查结果就难以服众。

 

事实上,,反而把大家的关注焦点从蔡院长本人的学术不端行为,转移到学校是否实行了评判双标,故意包庇纵容“自己人“上。

 

以学校名义“护犊子”

结果只能是双输

 

2003年,当时时任东南大学校长的顾冠群院士指导的的博士李仕峰,以两人署名发表的论文被指剽窃国外论文。

 

东南大学校方迅速回应质疑,第二天就发表《关于“东南大学校长剽窃外国同行成果”的真相的说明》,表示此事顾院士毫不知情,署名二作“完全是李仕峰的个人行为”。

 

然而没过几天,,揭发另外三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同样是剽窃之作。,而学校也难以自圆其说。


顾冠群院士

(来源:百度)

 

后面针对顾院士的谴责文章连篇累牍地出现,甚至他自家儿子女儿工作的事情也被人揭露出来,他扶持的一些教授科研过程中的不妥行为也被拿来说事。

 

这件事给顾院士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本来是一位在东南大学教师学生中口碑都很不错的校长,一生英明毁于一旦,直到去世都没能洗刷掉耻辱。

 

回头来看,顾院士当时的作法虽有不妥,但仅仅是在学生剽窃的几篇文章上挂了一个二作,撑死了说是审查不严。

 

假如顾院士在事件爆出时不急着以学校名义推卸责任,而是出面承认自己的疏忽,还能成全国批判的众矢之的吗?


(来源:人民网)

 

在面对学术丑闻的质疑时,公众往往会留给当事人一次出面自辩的机会。而当这次机会被“毫不知情”这样站不住脚的解释浪费掉之后,大家就没有耐心再听你说什么了。

 

在校领导遭遇学术丑闻时,未经过有公信力的充分调查就以学校的名义强行“护犊子”,。

 

当事人失去了在公众面前洗刷自己名誉的机会,而学校的声誉也因此大受影响,最终就是双输的结局。

 

前不久刚刚发生的韩春雨事件中,河北科技大学承诺一个月内给出调查结果,至今过去好几个月却杳无音信。

 

与此同时韩本人却凭着已经被《自然》撤稿的论文名利双收,当选河北科协副主席,成了河北科技大和河北省力捧的科研明星。

 

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这种颇具魔幻色彩的事情,已经让整个中国学术界的脸面被踩在了地上。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

 

大家心中仅剩的安慰是:河北科技大毕竟就是个国内二三流高校,不顾脸面自食其言耍流氓,也不能说明中国学界的真实环境。

 

但这时厦门大学也掉进了几乎同一个坑里,你让大家还怎么说?总不能说厦大也属于国内二流高校吧?

 

厦门大学对于蔡建春案的处理方式令人非常失望,这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不尊重、也是对当事人学术前途及名声的不在乎,对学校名誉的不爱惜。

 

学术造假、论文剽窃、抄袭,一向以来一直是中国学界的顽疾,丑闻层出不穷,浪费公帑,破坏学术生态,让学界在社会公众面前怎么树立公信力??

 

怎样重建公众信任

中国学术界急需反思

 

有过国内科研经历的同学往往深有体会,国内学术圈“水很深”。

 

社会公众能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跟着导师随便赴一个饭局,饭桌上谈论的段子都够上N个头条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暨南大学校长刘人怀2013年就曾透露:“广州两所知名高校的校长,博士论文百分之七八十是抄的。”,但他不愿点出是哪两位。


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一次性撤销了涉嫌造假的107篇文章,论文作者均来自中国。


涉及的单位不乏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和重点高校。此次撤稿事件让学术界深感震惊,也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


大规模撤稿中国论文的国际学术出版巨头斯普林格

(来源:百度)

 

学术造假、剽窃被抓出来的,在同行眼里要么是得罪了人被故意整,要么就是纯属倒霉。

 

即便是专家学者、媒体调查确认有极大的抄袭嫌疑,当事人往往也毫发无损,学界打假不仅风险巨大,而且经常徒劳无功,时间长了难免疲惫不堪。

 

,就让不知多少学界权威长舒一口气终于能睡好觉了。


方舟子的学术打假揭露了多位国内科学教育界“大人物”

但其激烈的语言暴力,绝不认错的态度令其备受争议

(来源:新浪教育)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校领导、院系领导,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校人才极其缺乏,本校本科毕业就能留校任教的背景下进入高校,很早就进入行政序列的。

 

这些领导缺乏真实的海外学术背景,没有过硬的研究成果傍身,英语水平难以和国外同行交流,真实科研水平难以好好指导学生。

 

仕途走得太顺早早走上领导岗位,一生最适合潜心搞科研的年纪,把精力都用在了文山会海和各种应酬上。

 

缺啥就越想补啥,跑到国外找个大学当一年半载访问学者,回来就号称“留美学者”“留加学者”。

 

多少院长副院长,四五十了当了好多年硕导,才想起来要读个博士镀镀金。平时既要处理各种行政事务,还有无数推不了的应酬,哪还有时间留给科研?


蔡建春院长的论文与其学生文章多处重合

(来源:

 

而且国内高校学生的知识权利缺乏保护,知识产权剥削随处可见。

 

学生辛辛苦苦写出一篇论文,按潜规则必须署名导师的一作,即使导师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也不能坏了规矩,否则文章根本就不会被允许发表。

 

部分教授导师靠着这样的“学术成果“轻轻松松名利双收,而被隐身被压榨的学生如果有半句怨言,就会被穿小鞋关冷宫,甚至在关键的”导师评价“上被下黑手,学业和事业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在中青报发表的文章的微博评论中,有不少网友表示,“这没什么,司空见惯,一个课题组,导师拿来用而已”。

 

而我身边也有小伙伴觉得这完全是正常现象,“我读研的时候,导师的博士作业、论文之类的也都是我们替他写的”。

 

国内学界的普遍风气异化程度之深,已经到了很多在国外零容忍的事情,在国内完全司空见惯没人觉得有问题的程度。


法不责众,”零容忍“成了一句空话

(来源:央视新闻)

 

目前高校里实行的“学术委员会”制度存在明显的漏洞,本质上还是学校内部处理,对于学校领导和有地位的名教授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2007年,韩国高丽大学校长李弼相被发现发表的两篇论文和他1988年指导的两名学生的硕士论文几乎一模一样,他因此被控剽窃。

 

高丽大学真相调查委员会在调查后称,李弼相共计剽窃6篇论文,另有2篇重复刊登。最终李在校内外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主动辞职。

 

国内至今为止,还几乎没有大学校长因为学术丑闻主动辞职的例子,有些甚至只是公开道歉就了事。


檀德馨1997年发表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85例分析》

十多年来遭到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堪称史上最牛连环抄

 

这样的现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杜绝,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承认问题的存在,有“Drain the swamp”的勇气和决心。

 

腐坏的组织不剔除,很快就会感染整个机体,学术圈的自净能力得不到修复,久而久之受损失的将是整个生态里的所有人。

 

我们希望国内学界能借此次事件,开始反思和讨论学术道德的边界应该划在哪,高校在本校领导遭遇学术争议时,应该按照怎样的行为准则行事。



想了解更多有意思大学故事
请点击




南方人在北方上学/北方人在南方上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大学生公共服务,你再不理解这个概念就真的out了


很好奇这位校长为什么不引入在美国取得成功的“非升即走”制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浏览更多大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