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4年发表11篇SCI论文 27岁的导师对他赞不绝口

本文转载自成都日报   编辑:A.I.

电子科大学生,曾获得“成电杰出学生”的2012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文克春,一直有一个“武侠梦”。如今,他的“武侠梦”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要做一名科研“侠士”!据悉,在电子科大上本科4年,文克春已发表11篇SCI论文。

大一开始科研

大一时,文克春担任班长。他发现一位同学总是临近宿舍关门才回寝室,细问之下了解到同学在跟着一位教授做科研。

以前从未想过搞科研的文克春,在同学的引荐下结识了何伟东教授。那时,27岁就成为正教授的何伟东刚刚归国,建起了自己的教研室。文克春说,何伟东与自己年龄相差不大,不仅非常理解学生,还常邀请学生们去他家吃饭,分享自己的经历。他至今还记得刚进大学不久,一次微积分考试只取得了64分后,本以为何伟东会不要自己了,结果老师只是告诉他:“到我的实验室后,就应该好好注意提升成绩了,没有较好的成绩基础,人是浮躁的,不能长远地做好科研。”

随着科研活动的展开,文克春的学习和生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为了方便听课,上课他只坐第一排。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的成绩从大一的第十名,上升到大二的第三名,直到大三的专业第一名,后两年的课程成绩基本上都保持在90分以上,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唐立新奖学金,还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等。

文克春的同学邱兴阳说,大一下期,还有两名同学与文克春一道在何伟东的课题组,其中一人还与文克春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过一篇论文,但最后都没能坚持继续下去,“文克春经常去教研室通宵看论文、改论文。”

不辛苦也不轻松

起初做科研,文克春也是一筹莫展,关于晶体“定向附着”生长机制的第一个项目更是让他一头雾水。他只好硬着头皮看英文文献,一个一个的查生词。“当时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做,但老师总叫我们不要怕,不要不自信,要相信自己能做好,他也是这样过来的。”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随着阅读文献的增加,文克春对晶体生长机制的了解也逐渐增多,兴趣也越来越大,课余时间几乎全花在了这上面。“我一般上完课就是去教研室。下课之后在那里,周末在那里,晚上一般要那里待到十一点。大三、大四搬到沙河校区以后就周末过来。”科研之路没有坦途,解决问题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文克春对查阅的文献有编号的习惯,读一篇编一个号,单就关于离子扩散的这个研究项目所阅文献的编号就超过了200号,“每天都会读一定的文献,这些文献不知不觉也就读完了”,虽然不轻松,他却从未觉得辛苦。

文克春认为,有三位非常优秀的室友和一个良好的寝室氛围也是幸事:“我的室友成绩都很好、很踏实,而且三位室友都作为去年学校iGEM实验队骨干成员(其中一位担任队长)赴MIT首次夺得了世界金牌。”他特别强调:“我们寝室几乎每次卫生检查都是99分及以上,经常连续获得特等奖。寝室里的水桶、垃圾袋、洗衣液和衣架等生活用具全是奖励得来的。”

导师盛赞“超博士”

从2013年6月进入实验室,到2015年2月,文克春关于燃料电池电解质中离子扩散方向的研究论文终于以第一作者在SCI杂志上发表。整个本科期间,文克春作为第一作者在高质量期刊上共发表了4篇论文,共发表SCI论文11篇。

何伟东对他赞不绝口:“小文的科研水平超过我校相关专业大部分博士毕业生,所以非常少见,在全国看也是如此。这些成绩的获得源于他的刻苦、乐于学习、不断进步、不怕挫折的品质,以及与导师的高效互动。他与我的互动超过同期其他学生。”


文克春还协助老师编写了一本全英文的学术专著,他撰写了其中三章的内容,“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谁写过书呀?但老师还是鼓励我去尝试,反正有他在,可以帮我修改。”这本学术专著将于今年六月由德国Springer出版社出版。

“小文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将好的办法持之以恒。他愿意随时和老师一起学习新知识,挑战新高度,不为名利所困,看得高远,行得洒脱。”何伟东高度评价自己的得意门生。

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文克春有自己的打算,“我不希望把我所学的生命这一领域的知识抛弃,而是想把生命科学和能源两者结合起来,共同研究、交叉研究。”他深知这样一条新的道路必然行走不易,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热门图文TOP5

1、3年5篇SCI 中国青年学者的论文发表之殇

2、年轻人,科研真的没法赚钱,工作前一定要想清楚

3、这样做汇报PPT 老板会越来越重视你 | 经验分享

4、我是北大女博士,不是学霸,更不是灭绝师太

5、如何高效读文献?我们询问了Science主编和9位国外大咖学霸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



点击图片进一步了解募格编辑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了解更多募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