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户人

先祝所有的女同胞们节日快乐:无论单身未婚还是已婚丁克以及孩儿他妈,今天是属于你们的节日。


今天也是我拥有北京身份证2周年。这话说出来难免有点酸涩,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又是挤破人头的首都,不用过多描述也可以想到要落个北京户口获得一个身份有多困难,作为一个并非含着金汤匙出生,也无任何特殊技能的普通东北姑娘,经过接近一年的努力和漫长的等待,两年前终于拿到新身份证的那一刻,真是激动的想哭,站在派出所门口的大马路上,想对着全世界大喊:我是北京人了。


但事实是No.No.No,你依旧只是一个外来人口,暂时告别了外来务工人员身份的户口迁移者,2100万人口的京城中微不足道存在。新身份证只更改了街道地址和照片,数字依然保留,代表着你的原始产地。

回想第一次来北京是在1996年,小学二年级的我在父母的带领下去了天安门,故宫,爬了长城,游了颐和园还有当年的石景山八角游乐园。穷家富路,当时尚不富裕的父母竭尽所能的开阔我的视野,打不起车,地铁也远没有如今这般四通八达,坐着小面包和大巴车穿梭在北京城内,但是一瓶矿泉水3块钱对我来说还真是大开眼界的存在,都是水,为什么首都景区的一瓶水抵得上我几个礼拜的零花钱。除了夏日的大汗淋漓和在还没到八达岭长城脚下就已经被堵死的车辆以致又额外走了2公里多之外,首次北京之行我并没有留下太多记忆,借住在父亲同事在人民大学的宿舍里,毫无感觉,只觉得到处是人,还有总是觉得很饿,已经记不清吃没吃烤鸭和炸酱面。父亲对我说出门旅游就是遭罪。此外当然也多了些跟小伙伴吹嘘的资本和作文素材。


第二次进京是初中毕业2004年。北京刚刚开了13号线轻轨,买了票也不去飞机场整整坐了一圈来感受,就想体验一下地上铁是什么样子。那一年去了北大和清华,看了荷塘月色,水木清华,父母该是对我有些期许的,我依旧没放在心上,还去了圆明园,受到很大震撼。这一次记得去吃了全聚德,正宗的烤鸭店会发给客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鸭子的编号,你所吃的是第多少只。还去了王府井步行街,没品尝到正宗的炸酱面,倒是围观了赖账的客人和狡诈的店主。


接着是三年高中和一败涂地的高考,当年的北京因为次年奥运会的缘故分数线跟往年比格外高,紧接着2008年就来了。那是第三次到北京,还是跟着父亲单位游览,鸟巢和水立方已经竣工但尚未对外开放,只能在栅栏外远远的看着炫彩的灯光,说不遗憾是假的,但也只能默默叹息。彼时南锣鼓巷已经流行起来,逛了很多老北京胡同,还去了第三极书店,现在早已关门,看到了高中课本里的中关村双螺旋结构标志。


后续来北京频繁起来,因为决定要出国读书,趁假期来北京参加语言培训,刚好遇到闺蜜因为国庆节阅兵仪式而留在学校训练。在一个肯德基快餐店见了面,感慨很多也分享了很多,羡慕,替她高兴,也下决心好好努力。如此大概耗费了几个冬夏。


大学毕业后11-12年两次出国,也曾在北京短暂停留,住在北外校园家属楼的一个小房间里,跟毕业独自闯荡北京的室友每周往返对方的住处,共同取暖相依为命。偶尔也拜访奥森中心体育馆内的一个小诊室。


2013年硕士毕业,9月交完论文回国参加了哥哥的婚礼在家逗留了一周就一个人拉着箱子来到了北京,投奔到当年独自闯荡北京闺蜜室友家里。幸运的是她已经找到了她幸福的归属不再一个人,当年12月就领了结婚证从此告别单身。国庆节后正式开启北漂生活。


当时尚不知金九银十的校园招聘季,从十月下旬开始参加各种校招的宣讲会,每日往返朝阳和海淀,印象比较深的是某一个周日下午去北大,从地铁口出来就看到了长长的队伍,据说是金融街的部分单位来招聘,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一个个西装笔挺,却也挡不住白花花的简历满天飞,还记得当时队伍里一个学生说,当年考上北大还骄傲了一阵子,临近毕业怎么觉得哪哪儿都是高学历人才,北大也算不了什么,听完这话我就从队伍里出来不再继续排队,默默祝福了一下有机会能被面试的同学,同时感慨了一下一流学府之外的全国几百万二三流的大学生,2013年的高校毕业生数字接近700万,创下了历年最高,此后每年毕业人数都不断攀升,就业难度也同步升高,每年都会有一个新的最难就业季出现。

一开始还很新鲜的校园宣讲会很快使我非常疲惫,虽然是留学生,但毕业证还没有拿到手,本科就读的是一个二线城市的文科专业,几乎没有出彩的实习经历,跟北京的学生比,差的太离谱了。那些知名的快消时尚品牌很少能通过复试,更多的是在网申就已经结束。转而开始准备曾经最厌弃的事业单位考试,类似于公务员要准备申论和行测。看了一下报名表,真是人才济济,还有美国耶鲁大学英国G5更是不在话下。

那一年的11月闺蜜搬去了未来老公的住所,我一个人租了一个两居室,邀请了一起留学的同学合住,算是在北京的第一个落脚点,第一次搬家。最后事业单位的考试当然还是败给了国内的学生,他们也许从一年前就开始准备国考省考,而我甚至连一套完整的题都没做过。


12月返校参加毕业典礼终于拿了毕业证,回国拔了两颗智齿自认为该立事了,过年回来转眼春天金三银四的社招拉开帷幕,误打误撞进入了人力资源行业,接触了猎头,也算没有白看杜拉拉升职记,当年学师范的小女孩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自己真的会走上这条道路。毫无求职经验的我被一个颇具魅力的民营企业家收入麾下。老板自称是港资上市企业,五险一金概念毫不清晰,依稀记得父母的嘱托,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每天默默的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对猎头的高大上的幻象在入职一周彻底破灭。转眼快四年了,还挣扎在这个行业,钱没怎么挣到,苦水有一肚子,当然任何行业都是外在光鲜,只有内行人知道其中苦楚。


插播一条预告:下一篇推文是外地人落户北京实用技巧贴,敬请关注过去一年被刷屏的爆款文章有很多,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描述了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和生活在北京的北京人不同的生存状态,也许有爆款嫌疑,三成的内容还是属实的;除此之外,印象很深的还有之前职来职往达人光线影业的副总刘同写过一篇文章叫做 来自地铁口的风 同样是收集了生活在北京不同阶层的人的发声记录。

北京,这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可以轻易耗费几个小时在交通工具上。五环之外的六环基本竣工,北京政府开始向通州迁移,戏谑的说法是三环之内叫首都,三环之外叫北京。这是一个很热闹的城市,24小时便利店随处可见,三里屯,后海的酒吧都在夜晚才开始活跃起来,在黑夜中发出诱人的光,直到晨曦中清洁工人开始一天的工作才逐渐散去;这是一个很孤独的城市,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生活,少有闲暇去关心和温暖周围失落或悲伤的你;这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没人在乎你的出身,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只要你开心,一定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一方乐土;这是一个很排外的城市,高耸入云的商务楼,川流不息的跑车和高档场所的消费单都让人望而却步;北京,让人生爱又让人生恨,让人向往又令人畏惧。

最后跑个题,作为一个招聘从业者,分享一个很喜欢的招聘启事,来自单读.单向空间

期待你拥有:               

                            一颗不媚俗的心,

                       无止境的创造力与激情

                    对世界和人的变化充满好奇

             拥有探索世界与自我的新的可能性

                                    以及,

                          脚踏实地的行动力


来吧,北京欢迎你

图片来自寂地